子衿爸:
读了松梅写的两篇短文,感受颇深。一方面没有抽出时间,主要还是没有梳理出成形的东西,让大家见笑。
这几天家里因为孩子教育发生了一些事情,让我觉得很有必要写点东西,以应和松梅的文章,也回答一些自己的内心困惑。
和孩子发生争执甚至冲突,都是很正常的。有问题是常态,没有问题是非常态。这说明我们有一颗上进的心,想让自己的家庭生活过得更好,没有对问题熟视无睹甚至麻木不仁。
有了问题就得解决。我们通过记录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来平静情绪、一一反思,并利用微信群这个平台相互提醒、相互帮助,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获得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幸甚至哉。
反思是其中重要的环节,所以仅仅拿自己修炼不够来解释,用“不怨人”来要求,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一想,为什么?一点点儿的小事就让自己心生波澜,一点点儿的小意外就让自己心无淡定,孩子一点点儿的小情绪就让自己心不自持。
一小滴墨汁滴到水杯都可以让整个水杯或黑或蓝,变了颜色。这就是我们。所以说,我们仍然不自知、仅仅依靠建立在忍耐基础上的反思和修炼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恐怕烦心的事情还在以后等着我们。
既然忍耐不解决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古人说过“有容乃大”。谁见过墨汁能把一个湖泊染色?当我们自己这个"水杯”成长为“湖泊",变得足够大时,许多之前觉得很大的事情,就不会让自己心绪起伏不定了。心绪上的平静,会让问题解决起来增添了动力,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怎么变得大呢?我们要通过学习。
一是向生活学习。看看他人是怎么为人处世的,好的给我们以借鉴,不足的给你们以提醒。
二是在读书中学习。我们所能直接接触到的人还是很有限的,其中的高人更是少之少。所以,在读书中学习就很有价值和意义了。比如:历史类的书籍、人物传记、小说等。如果有兴趣,读一些经济类、科普类也是不错 选择。
无论是向谁学习,目的无外乎使视野得以开阔,心胸得以拓展,头脑思维得以深化。这些收获恐怕不能在肥皂剧中得到的,呵呵。
有了这些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和进步,再想想那些烦心事,是不是就不是那么让人纠结万分了?再想想那些复杂的事情,是不是就不是那么让人头痛不已了?自然,自己的言行举止也会有变化,给孩子聊天也多了一些有趣的素材,平添许多乐趣。给孩子讲道理也能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不再是絮絮叨叨。有了摩擦甚至争执,也能泰然处之,不急不缓地一一解决。孩子怎么能不心生敬佩?尊重还不是自然而然?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李老师:
[鼓掌][鼓掌]感谢子衿爸爸的分享,前面分享过为什么开始先学习《不怨人》,其实
它还有个名字叫《化性谈》,从两个名字大家应该看出此“不怨人”不是让人们有气忍着,憋着不发,那憋久了宇宙都得爆炸关键在“化”,化秉性,才能圆满天性。
根据我的个人成长,浅谈我的一家之言,要“化”必先“转”,转即是转念,要“转”必先“觉”,觉即是觉知到自己起念,要觉还得有“正知正见”,用子衿爸爸的例子,如果我们父母有正知正见的“水”,哪怕我们不是大海,只是一杯水(庄子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如果我们具备足够的智慧,在此这个智慧就是具备化解亲子关系问题的能力,那么孩子抛来的(情绪)问题,如滴入水杯的墨汁,今天是酸性,我们就变成碱性水把它化掉;同理你来碱性,我们变酸性,你来中性,我们也中性……就是我们具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随机切换智慧,当然,在具备这个智慧的前提下,我们的“容”越大越好;反之,如果我们不具备“化”的智慧,只扩容稀释,怎么保证日渐长大的孩子不会由“一滴小墨汁”变成巨大的污染源?如果不幸应验,那么日久天长,恐怕大海都有可能被他污染(儿子拖垮老子的案例中也有很多老子是博学多识,功成名就的)。
所以这次学习我们先引进正知正见的水源(背诵《化性谈》),然后再觉知情绪打卡,当我们和身体的链接日渐紧密时,外界的事情一旦触发到我们的情绪,我们就会觉知到,自动自发地调用“酸碱度合适的水”来中和化解,这就是“转化”。
还用上述的例子说明:就是我们必须先有水,然后有墨汁滴入时我们必须知道,再根据墨汁性质随时改变自己的酸碱度,最后中和化解。
所以我们学习的次第就出来了,说着容易做着难,需要不断学习——践行——觉知——转念——化性——学习……循环往复,成长修行。一起加油,共勉/p>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