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烫的语文
作者/季云姣
如果语文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红色最喜庆,最有生气,最热烈,最精神,最无可取代,语文同样如此。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是国语,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不由得我由衷地表白:滚烫的语文---致母语.
也许有学生表示无感,或者并不这样认为。因为数学、理化生等科目稍用力一补,效果立竿见影;而语文则不一样,学了一段时间在分数上并无大的改观,过段时间不学,似乎也没多大影响。这些事实就在眼前,真相却是似是而非。我们抽丝剥茧,层层展开。
国语----一文一化都是根基
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先生谈及自己的童年经历,说1933年出生于大连的他,上学时被“教育”自己是满洲国人,日本天皇陛下的皇民,甚至差一点自己的姓氏也要被改成日本姓氏,另外每天上学前要朝日本东京的方向三鞠躬。日本殖民统治大连,首先把国文换成了日语和满语,文化殖民的第一步就是殖民者要斩断我们国语---语文的根基,让我们在思想观念和文化认同上脱离母语。恰若《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用法语写下“法兰西万岁“致敬母语一样,我们也要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培养我们对国文母语的认同和感情。语文载的,不仅仅是一个学科,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脉和文化根基。她连通着我们的思想,刻进了我们的骨髓,进化成DNA,流淌在一腔热血中代代相传。
文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
“我们中国的汉字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让世界都认识。我们中国的汉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优美的旋律响起,一首《生僻字》将中国汉字的精髓神韵展现一斑。自仓颉造字感天动地泣鬼神以来,智慧的先人代代相传,用瑰丽奇绝的文字记载着我们民族的过往。有“字圣”之称的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清代文字学集大成者《康熙字典》,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华字典》等。我们中国的先民从大自然中受到启发,因画成字,是最具特色的汉藏语系的象形文字。我们是最擅长向自然学习,观察自然,受天地启发,深明“天人合一“精神的民族。象形汉字即是明证。
五四运动期间,因国破民穷的近代屈辱史,我国一度有人将破败的现状归咎于汉字,想要弃汉字而用西方的拼音文字。但甲骨文的发现,“物极必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道家智慧加持,以及一切浇筑本民族意志的智慧之鼎定立于国人心中,汉字地位自然岿然不动。
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以字母文字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普及,汉字出现了输入、存储、显示等危机。此刻,要么选用拼音文字,要么想法让汉字进入计算机。无疑,经过大灾大难铸就红色中国的国人选择了后者。近几十年来,中国科学家、语言文字学家等一大批科研人员用他们燃烧的青春照亮了汉字进入计算机的火红大道。将来,随着蒸蒸日上的国运,中文必将一路走强,就像曾仕强教授说的,“要好好学习中文,因为未来世界的很多尖端的东西都是用中文写的”。
中国文学---一词一章都是人文
犹记得年少时看电影《男人四十》,里面一个片段是主人公朗诵苏东坡的《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此情此景,当事人所有的情结随着诗句一同流入了浩渺的岁月之河,皆能与自己内心达成和解,生命状态呈现释然。当时我还不太理解为什么要朗诵教材课文。年近四十,我终于体悟到了其中的智慧--我们的文化有疗愈心灵的功能。恰如十年前二十多岁的我觉得公公偏心而内心不悦。当我读到《弟子规》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时,那一刻,我通透了,释怀了。也许公公觉得我有工作有固定收入,条件较好,而大哥大嫂一家更需要资助。况且那是公公他自己的退休金,他的钱怎么分配他自己做主。我只有自力更生,自己挣的花着也踏实。我达到了与家人和解、与自己和解的境界。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当然,高考,中考结束后,莘萃学子可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物是人非时,我们可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时光流近时,我们可以“折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可以“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遭遇坎坷曲折时,可以随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痛苦难耐穷途末路时,不妨心境一转,随摩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国的文学,是人生的文学,也是人生的哲学,处处渗透着人文关怀。你的任何的人生境遇都可以从中国文学中找到共情的内容,抚慰平生,疗愈内心,幸福自己。
中国文学里的诗词歌赋曲小说瀚若烟海,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已够滋养心灵,何况灿若群星的文学殿堂,文史哲不分的大语文宝库!
汉语---一句一话都是意思
曾经,我看到这句话感到无比惊艳:| love three things in this world. Sun, Moon and You.Sun for morning,Moon for night,and You forever.当我看到它的中文翻译,瞬间美翻:浮世三千,吾爱有三。日,月与卿。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甚至时任外交部发言人的赵立坚先生也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展播,以显我泱泱汉语的语言魅力。不得不承认,汉语版比英文版要内涵更丰富,要更有诗韵,“朝朝暮暮”契合了秦观的诗词,又对应了日、月,又表达了只争朝夕,且放万年太久的现实意义。
复目大学王德峰教授讲到“恩爱”一词,和英文、德文等作了比较,找不到对等的词语,说明他们民族思想里缺这一块。汉语表达夫妻关系“恩爱”时,是夫妻双方彼此有恩于对方,受恩于对方,有爱于对方,受爱于对方,即双向奔赴的爱。而西方文字表达“l love you” 时,我是主体,你是客体,我爱你,我不爱你,我占据主动地位,你被动接受或拒绝。而我们汉语里更注重“两好各一好”,注重双方对关系的付出与维护。比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敬臣忠”等等,无一不是双向奔赴的关系准则。我们的思维是侧重“合”的阴阳思谁,注重全局,倡导集体食义,体现在求阴阳平衡上。有时正说反说意思一样,比如“中国大败美园”,“中国大胜美国”都是中国胜于美国的意思,比如“我差一点没和他吵起来”、“我差一点和他吵起来”,都是没有吵起来的意思。中国的汉语,一句一话都是意思。
语文---一挑一战终将跨越荆棘
不得不承认,随着近代以来中国遭遇的民族屈辱史,语文也起起伏伏历经波澜。在与西方强势语言文字对冲中险遭不测。我们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向日语借鉴了许多双音节词汇,如“经济”、制度”、“政府”等。我们的语法体系也向西方语言多有借鉴。在语文学习中缩小了文言文的比重,导致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衔接不当。另外外语在高考的比重中与语文同等分值,致使许多学生幼儿园起就接触外语学习,有的甚至刚能说话就读国际学校,外语早教,母语为中英双语等,包括现在大多数电脑操作系统、手机操作系统仍是英语等。
还有国际媒体话语权问题。由于近代化现代化首先西方主导的,他们占据概念优势抛出一系列概念,如“人权”“民主”“程序”等,我们在应对过程中要么寻找中华古籍词语比附,如“民主”,《左传》“不忘养敬,民之主也”等,要么加限定语修饰西方中心词,效果都不佳。比如范勇鹏先生提到一次联合国会议上,中方代表讲我们减贫七千万人,人家说So what?你的公民自由、大众直选呢?达到我们的标准了吗?话语霸权的他们看不到中国切切实实的减贫实践,而只关心他们的程序民主,工具民主,而非人民民主。我们的应对策略可以是重新赋值,可以是自成普遍性的话语体系。有人建议翻译界把“democracy"译成“票主"而非“民主”;“中国民主"译为“people-dominancy".即“人民来支配”,“citizen“译成“法民”,法民强调有国籍并享有法律权利和义务的一群人,“公民”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传统概念,侧重集体意识,译为“groupizen",从“group"中派生出来,中国称为“公民社会”,西方称为“法民社会”。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有中国概念,中国概念要用中国词汇来描述。中国此前政治词汇被西方话语统治太久,继续去依附。
当前,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都在参与到民族复兴的时代浪潮中,我们的语文虽然面临各种挑战,但是也逢大有可为之时必有可为之时。恰若范先生所说,创造中式话语体系、概念体系甚为艰难,但国人内心火热、滚烫的一腔热血,定能燃起激情,像我们的前辈一样,甘洒青春,复兴语文,在语言文学、话语权等方面夯实基础,补全补实语文一角,助力民族全面复兴!
后记
近日读到阎秀丽老师的文章《滚烫的土地》,突发奇想,想写一篇《滚烫的语文》,以唤醒学生对母语的深情,而不仅仅认为语文只是考试可以考个分数的一门学科。顺便致敬我从事语文教育13年的青春,于是今日成文。
季风
2023年4月19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