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伟娟坚持分享2330天。一天进步一点点,读书372(2024.1.22星期一)
施皮茨认为,客体关系对婴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情感对婴儿的作用上,尤其是在婴儿最初的几个月里,情感在婴儿的经验中具有首要地位。母亲对婴儿的情感满足可以决定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态度,并且会帮助婴儿形成情感定位,建构人生经验。
母婴关系决定了一个人对自己、对世界的态度。一个妈妈真正对孩子最重要的其实不仅是满足孩子生存的必须,而是你对他回应时的情感态度。一个人供你吃供你喝,但她天天不回应你,要么一回应你就恶语相加。你跟她也很难建立起好的情感经验。为什么妈妈这样?她把对自己消极的情感态度全都投射到她孩子身上,她把应该属于自己和解的内在矛盾不管,硬生生的强加在孩子身上。你跟自己舒服了,你跟外界就舒服了。你对自己母婴关系的幻想解决了,周围的社会关系就都解决了。当然,一个人把自己把问题看清了,他不会让自己立于险境。
施皮茨认为,情感氛围遵循累积原则。创伤性事件不是引起神经症的决定因素,所有累积起来的情感氛围才应该对神经症负责。
这句话特别有价值。我们总想去找一个恶性事件,比如,孩子是因为校园欺凌才不去学的,根本不是!孩子不上学很多原因事家庭持续累积的消极的情感氛围导致他在学校里边吸引了那些攻击性强的人欺负了他才导致了他厌学。而非攻击性事件本身。
某一次的大吵大闹,某一次的激烈冲突也许是创建新的成熟结构的革命的开始,我们并不否认激烈冲突的价值,真正造成创伤的是一种弥漫在家庭里的消极氛围。如,有的两口子早就过不下去了,为了孩子达成“和解”,不吵不闹,但营造的家庭氛围是冷若冰窖,其实孩子说他都知道。伤害孩子的不是父母的感情,而是家庭冰窖一样的氛围。孩子说,他俩还不如别装了!
小时候孩子总被批评也是一种消极的家庭氛围,他会内化这种批评,他对自己的定位是“我是不好的。我是不被喜欢的”,这情感定位构建了世界。因为他看待一切事情的视角都是以否定开始的。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活在别人的认可里,为了一点外外在认可让自己受尽委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