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在我们平时看的侦探推理小说或影视剧中,那些维护正义的个人或组织,比如大侦探福尔摩斯、柯南,或者公安干警、廉政公署的调查人员等,他们总是站在明处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倒是那些躲在暗处的犯罪分子,使用各种伎俩,阻碍案件的顺利侦破。不过,无论罪犯多么狡猾,最后都会现出原形,受到正义的审判。
类似这样的故事虽然情节不同,但相同的套路,相同的结果,终究让人觉得有些寡味。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侦探题材作品都是这样,有些作者也会另辟蹊径,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它就是英国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
阿加莎.克里斯蒂被誉为侦探推理小说女王,她的作品被翻译成一百多种文字,全球销量逾20亿册。她的作品有很多被拍成电影,比如《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等,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就是凭借《东方快车谋杀案》获得她人生的的第三个奥斯卡金像奖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拥有众多的粉丝,其中不乏著名人士,比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法国总统戴高乐等。
这本《无人生还》出版于1936年,讲的是一个正义人士设计出连环杀人计,让处在法律灰色地带的犯罪分子受到应有惩罚的故事。全书悬念迭出,高潮迭起,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深深陷入到作者创造的恐怖气氛中。最令人烧脑的是,如果不是作者最后揭晓,你永远也猜不出这个连环杀人案的主谋是谁。
作者一开始就把文中所有要出场的人物交代清楚,他们中有医生、教师、将军、法官、还有富家子弟、有教养的小姐、警官和上校,体面的管家。他们看上去光鲜亮丽,但背地里却做着龌龊肮脏令人不齿的事。
比如医生醉酒后手术误杀病人、将军因嫉妒间接谋杀副官、管家觊觎主人的财产,故意延误主人抢救时间、古板正统的小姐看自己的女仆未婚先孕,不但不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将其赶出家门,最后流落街头,跳河自杀......他们手上沾染着死者的鲜血,但因为没有直接的证据,游走在法律的边缘,逃脱法律的惩罚。
这些杀人凶手与我们一般看到的侦探小说中的犯罪分子不同,后者一般躲藏在暗处,处心积虑地想要逃脱法律的制裁。但前者虽犯了罪,仍生活在阳光下,掩藏着一颗黑暗的心。
但是,正所谓“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害人者自以为做的巧妙,但总会露出马脚,而他们也必将受到正义的审判。
“欧文先生”就是那个隐藏在背后对他们进行审判的人。他邀请这些人来到自己的小岛上做客或做工,并在他们每个人房间里挂一个镜框,里面镶嵌着一张写有《十个小士兵》童谣的羊皮,这首童谣就像一个诅咒,预示着每一个人如何离开这个世界。
最开始是富家子弟离奇死亡,他的死法与童谣中第一个小士兵的死法完全相符—喝酒噎死,但事实是中毒而亡,更为诡异的是,他的离去连带着餐桌上摆放的十个小士兵玩偶也丢了一只。
紧跟着第二个、第三个......直到第十个,所有的客人一个个死去,每一个人完全符合童谣中的死法,小士兵玩偶也一个个莫名丢失。
巨大的恐惧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风暴不会让任何一个人上岛,岛上经过搜查也没有任何可以藏身之处,理智的分析让每一个人都发现“欧文先生”并无其人,但更为让人不能接受的是杀人凶手就在自己身边,可生存的欲望又不得不让他们相互依靠。到底谁是真正的幕后凶手,下一个死去的人又会是谁?
作者制造出一个又一个悬念,让读者一个谜题未解,紧接着又掉入另一个谜题。更为让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每一个人的死去,都给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让那个隐藏在幕后的杀手没有露出丝毫的破绽。比如安东尼的死亡,凶手趁大家忙于寻找“怪音”时,将氰化钾倒在了他的酒杯中,但当时的情况却是每个人都亲眼看到他喝光了自己杯中的酒。
再比如烛火摇曳的客厅,六个人围坐在一处,互相监督,也互相保护,为防止有人发生意外,他们每次只允许一人离开。维拉小姐想洗把脸,在回到自己的卧室时意外受到惊吓,大声呼喊之余,众人跑到她的房间,而这时却着了凶手的调虎离山之计,让老法官遭枪击毙命。而此时正是大家将怀疑的焦点锁定在老法官身上的时候。
还有警官对杀手的确定,最后存活的四个人,如果是医生,很明显他是溺水而亡,但尸体所处的位置明明是有人搬动过的痕迹;如果是维拉小姐,那她最后上吊时,必定会用到椅子,可椅子分明摆在墙边,而这证明她死后必定还有人活着;如果是隆巴德上校开枪自杀,那为什么枪最后掉在老法官的门前;如果是布洛尔探长,谁又会残忍的用一块大理石将自己砸死?这一切都证明他们不是杀手,但所有人都已死去,杀手又能是谁?
迷雾重重,人们互相怀疑,在怀疑的同时又亲眼看到被怀疑者送命,此时此刻,活着成了最强烈的渴望。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这些人在作恶时,他们有没有想到那些无辜的人也多么想继续活着,他们的良心是否时常受到死者的拷问!
凡尘中人总是被欲望驱使,想要追逐更多的爱情、财富、名利甚至生命。也正如此,很多人铤而走险,致法律道德于不顾,宁可牺牲他人的性命、遭受世人的唾弃,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些人或玩忽职守玩弄法律、或自私自利无视他人生命,他们将自己的利益放在最高处,却完全无视那些受害者也和他们一样有着生的欲望、爱的需要。
尤其是小说中的这些人,他们披着良善的外衣,滥用他人的信任。他们借用自己的职业或地位做依靠,有的甚至披着道德的铠甲,为自己的自私冷酷做借口。他们游走在法律的边缘,他们更应该受到法律的审判。
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那些逃脱了法网的人,他们在暗自侥幸的同时,是否想到将来有一天会受到正义的审判?或许他们就如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一样,只猜中了故事的开头,却永远猜不到故事的结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