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何人当兵与为何当兵

何人当兵与为何当兵

作者: 不知树 | 来源:发表于2017-08-25 08:28 被阅读934次
    何人当兵与为何当兵

    最近是征兵季,我想来谈谈哪些人当兵和为什么当兵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大,我决定先从前段时间热议的军人优先说起。

    01  对军人优先的讨论

    需要讨论,说明这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当然,站在我的立场,那就是很多人对此存在模糊认识。持反对意见的暂且不谈,仅从持支持意见的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种持“平战补偿观“。即认为我们不能在战争来临时要求军人为国赴死,在洪水、地震来临时呼唤、感恩子弟兵的救援,却在和平时期和洪水退去、地震平息时反对“军人优先”。军人优先,是对他们甘于牺牲风险的一种补偿和安慰。这也是绝大多数老百姓朴素而直观的想法。

    一种持“特殊职业观“。即从军人职业特殊性考虑,把时间因素作为主要原因:军人一般情况下不得外出,凡是请假必事出有因,购物、乘车甚至看病都有时间限制,军人“优先一步”,不是“素质差”、摆“特权”,而是有客观必要。

    一种持“法律支撑观“。他们认为既然军人优先有《军官法》、《兵役法》等国家法律明确支撑,本着有法必依的原则,按照法律规定来就行了。对那些持反对意见的,跟他们搞好普法教育就行了。

    一种持“国际通例观”。认为军人优先是国际通例,我们自然也应该遵守国际通例。比如,美国专门设立了《退役军人优先权法》《双重补偿法》等种类齐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很多条款直接明确了现役和退役军人、符合条件的军人配偶以及牺牲军人的遗属在就业、薪酬、晋升等各个方面的优先权利;又比如英法等国规定,退出现役的军官及随行家属每年可免费乘坐火车、飞机等大型交通工具往返一次。这些政策,在诸多国家都执行得很好,成为一种公民的素养。

    这四种观点未必穷尽,归纳也未必准确,但应该是网络上比较主流的正方观点。当然,大部分人都是几种观点的集成者。

    这些观点有没有问题?反正反对者是觉得有问题的。比如,有的人认为既然军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唯一宗旨,本应时时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为何又在乘车、排队等问题上与民争利?又比如,有的人认为立法赋予军人优先地位本身就有问题,我们这支军队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军队在性质上有根本区别,人民子弟兵不应该在优先问题、待遇问题上与西方国家类比。

    即便落实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因为理解的偏差,对军人优先持“补偿观“甚至“补弱观“,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军人与老弱病残孕长期作为同一类别开辟候车厅或绿色通道,导致很多军人“不甘示弱“而放弃优先权;又比如,很多军人优先窗口设置不合理,长期被挤占,工作人员对其不管不顾,军人们又不好意思上前插队,无奈放弃合法权益。而隔壁,那些衣着光鲜的成功人士,迈着自信优雅的步伐,从“冷清“的VIP通道从容进出。

    在重庆江北机场的一次通关

    那么,究竟军人优先的本质是什么呢?

    军人优先,优先的是军人的荣誉感、崇高感,是一种奉献与担当的情怀,是那种随时准备为祖国和人民献出生命的精神,更是我们整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老弱病残孕优先是赋予关怀和照顾,军人优先是赋予荣誉和尊重。

    VIP优先是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差别对待,军人优先在于构建全社会的尚武精神和国防意识。

    以上,不过是拾人牙慧,但近期看了几篇文章,为我思考这个问题又提供了多个视角:

    第一,军人是否有荣誉感关乎军队战斗力,进而会影响国家建构能力。
    第二,过去军人地位的下降,很大程度来源于社会与军队联系的割裂。
    第三,征兵应扎根于社会各个阶层,建立起社会与军队休戚与共的联系。
    第四,军人有荣誉,军队才能吸引优秀人才,需要利益但不能光靠利益。
    第五,民族尚武精神沦落,军人地位下降,是从战国时期就开始了。

    02  军人优先与国家能力

    国家能力,准确说是国家建构能力,来源于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这里很值得说说福山以及他的理论,尤其是他理论的转变,很是精彩。

    福山,日裔美国人,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1992年因为一本书红遍全球,那本书的名字叫《历史的终结》。福山在里面表达了一个当时令人很震撼的观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的最后形态。从此之后,就不会有其他形态了,所以叫“历史的终结”。

    这书发表的年份是1992年,正好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所以,这个观点几乎就成了西方知识界对于取得冷战胜利的宣言书。那意思就是,其他政治制度,你们迟早要发展成民主自由制,没有其他出路,我们西方人在历史的终点等着你们。

    历史终结论,被中国的政见异议分子奉为圭臬,认为我们只有走西方民主主义道路才是唯一选择,那一个时期,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

    但20多年过去了,“中国没崩溃,他们崩溃了“。连福山,这个历史终结论的提出者,也像变了一个人,写作了《政治秩序的起源》,其中很多观点简直是180度的大转弯。

    总体来说,20多年前的那本《历史的终结》,是想解释“为什么自由民主制最终能够征服世界”,但是这本《政治秩序的起源》,则是要回答“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自由民主制尚未能够征服世界?”

    这20年来,国际政治发展的趋势确实和福山当年想象的不一样。比如,东欧转型,有各种阵痛;非洲很多国家本来是按照西方的规划在搞民主化,但是过程中反而出现了种族化和部落化,是倒退了;美军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后,在当地移植民主,也并不成功。

    当然最重要的变化,是中国。中国的制度,显然不是西方人理解的民主自由制度,但是这20年来,中国崛起,无论是速度还是规模,在人类历史上都非常罕见。

    如果说,中国的制度错了,那又怎么解释现实?

    如果中国的制度有自己的优势,那福山就必须修正自己的理论。

    好在福山不是政客,而是一个严肃的学者,就像他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的,“我的思想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理论和现实发展不匹配,那就修改理论好了,于是就有了《政治秩序的起源》这本书。

    在这本书里,福山把一个国家的政治建构,分成三个部分:一是“法治”,这个不用解释了;二是“问责”,就是民众或者是精英能够对政府监督、问责,其实也就是通常说的“民主”。这两个因素,西方人经常谈,我们都很熟悉。

    但重要的是第三个,也是福山在这本书里真正强调的东西,这是全新的东西,他把这第三个因素称之为“国家建构”。

    所谓“国家建构”,简单理解就是政府的统治能力,一个政府维持国防、征税、官僚机构、社会秩序、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能力。

    这三个因素,哪个最重要呢?

    都重要,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应该既有国家建构能力,又有法治,还要能够对政府制衡和问责,是要在这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但福山真正的创见在于,他认为这三个因素中,国家建构是最基础的因素,其他两个因素,是在国家建构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这就和西方人原来认为的政治模型不一样了。原来西方人,尤其是二战之后的美国人,认为改造不发达国家,最重要的就是民主自由,只要民主了,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现代政治的建设过程,就是民主化的过程。

    但是福山说,不对啊,如果民主是唯一因素,那同样是第三世界的人口大国,为什么民主制的印度,现在发展明显落后于中国?

    原因不是民主制度不好,而是印度在历史上一直是强社会、弱国家,强问责、弱治理。国家没有能力,一切现代化的发展都免谈,光有民主是没有用的。

    以上,作为一些补充资料,讲清楚国家建构这个概念和它在现代国家治理发展中的地位(是民主和法治的基础),那么,让我们用联系的方法,试着找下军人优先究竟怎么会影响国家建构能力。

    从点线面体这个角度来看,国家能力算是一个系统(体),而国防与军事能力算是其中一个面,军人荣誉制度算是编织这个面的其中一条线,而军人优先就是军人荣誉这条线上的一个具体点。

    军人优先——荣誉制度——军事能力——国家能力,这条内在的逻辑链是客观存在的。拿破仑那句话,很好的揭示了这种联系:“如果一个国家的军人还不如商贾们受人敬仰,那么这个国家离亡国就不远了!”

    即,当一个国家在反复讨论军人是否优先时,军人的荣光终将不再,这个国家的柱石将日渐风化,而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基础将发生动摇,这个国家,危矣--------

    03 征兵制和募兵制

    回到军人优先的讨论,极少数人的反对,来源于短视、偏见和居心不良;而占比不少的无所谓态度,来源于四个字:与己无关——军队的事情、当兵的事情,离我很远,只要不影响我的生活,怎么样都行。

    提高普通民众对国防和军队的关注度,提升军人荣誉感,让军人优先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认同,我们可以做什么?

    首先,提高军队的能力和形象,一个能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人民定会给予足够尊重,这个事情,现在正在做。

    第二,加大国防教育和宣传力度,让军营不再神秘,喜欢=熟悉+意外,只有适度了解,才会接受喜爱。近两年军队的透明度和曝光度提升不少,形式也更加多样,《真正男子汉》就是不错的尝试。

    第三,还有一个办法,从改进兵役征集制度入手,真正让每个公民都意识到人人有服兵役的义务,你没去参军,那只是因为--------我们人太多了。

    你要身在韩国,你能不去当兵?你能不关心军队发展?你的父母也一定会爱看耕战频道,CCTV-7。

    关于兵役征集,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种叫征兵制,也就是每一个成年男子,到了特定的年龄,都要应征入伍。如果打仗,国家需要你,你就要上战场。比如我们的邻居韩国,现在还是这种制度。美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也就是越南战争之前,也是征兵制,1958年,猫王那么火,也得放下演艺事业去当两年兵。

    第二种叫募兵制,就是政府花钱募集志愿兵,类似为招募一部分人长期服役,成为职业军人的意思。比如美军为应对越南战争,需要大批技战术成熟的官兵,在1972年之后开始全面实施募兵制。政府对适龄青年也做“兵役登记”(没有如实登记,会受到法律严惩),但兵役登记实际已经不对参军入伍有实质性影响。

    二者的区别在于,征兵制的基础,不仅是每个人都有当兵的义务,这只是表象。征兵制的精神基础是,全民都对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有责任感和光荣感。而募兵制的基础,是国家拿出好处,吸引人、鼓励人上战场。征兵制是责任感驱使,募兵制是用利益去诱惑。

    现在大多数国家都是第二种模式,虽然大家在宣传上强调第一种,但实操层面更偏向第二种。

    我们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制度和志愿兵制度相结合,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我觉得是两个不够——征兵广度不够、募兵激励不够。

    在征兵制下,军队和战争关乎每个人的利益,自己、亲人、朋友都可能征选入伍,全民都会关注。我们人虽多,但是需要你这个专业了,需要你这个方面的技艺了,就可以让你去服务两年。而不是像现在,只要个人不申请不自愿,就绝不会“被挑选“入伍。

    而在单一的募兵制下,当兵只是少部分人的可能,战争和普通民众没什么关系,军人对国家的责任感也会减弱,因为当兵只是收入可观的职业,年轻人并不是怀着“报国之心”参军,而是出于各种目的。有的找不到工作,有的是为赚钱。越来越少的人怀着 “保家卫国”的心态参军,绝大多数都是出于功利之心。

    世间安得两全法?事实是包括强大的美帝国主义也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而我们,必须要做得更好才行。比如,要更注重用政策法规强化公民“人人皆有服兵役义务“的意识,你可以不去,但人家替你去了,你就不要乱放阙词;提高待遇和社会地位,更大激发优秀人才参军入伍的热情,让社会的精英群体主动参与到国防事业中来,并让进入这个集团的人能享受到特别的尊重和权益。

    当然,知易行难。从更深原因来说,征兵困境和军人地位下降,跟民族尚武精神的衰落密切相关,而这个过程,已持续千年。刘亚洲将军就曾说,如果可以回到古代,他愿做个秦朝的将士,元、清之初在军事上的昙花一现,在当时也可说是外族的事。但其实,有学者认为中国人变得没有尚武精神比秦汉还要早。

    04  尚武精神的沦落

    罗辑思维介绍了一本书,民国时期著名历史学家雷海宗先生写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发表于抗日战争爆发前一周,在这本书里面,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中国人变得没有尚武精神,不是从所谓“文弱的宋朝”开始,而是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参战是贵族的特权,军队主力是最低一级贵族“士”——这就是“士兵”一词的来历,只有“士”才有资格当兵。

    “士”打仗甚至都要遵循一整套优雅的贵族礼仪,秉持一种很不接地气的贵族精神,死缠烂打的都是流氓,由此衍生出中国的士文化和日本的武士道。当然后来我们的士文化消亡了,但日本的武士道我们是清楚的。

    这时候的征兵制,是面向士族的有限征兵制。当兵,既是职责义务,也是“士”身份的象征。

    如此,当兵成为非常光荣的社会身份,军队也聚集了全社会的精英人才。

    这种状态虽然理想,在战时却不持久。进入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战国时代,一场仗下来动不动死个几万人,贵族就不够用了,平民也必须上战场。

    战国时期的社会精英,通常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种像谋士张仪、苏秦那样,靠聪明才智、三寸不烂之舌,获取社会地位,这就是“游说”。还有另一种,是像刺客荆轲、聂政一样,谁出高价,我给谁卖命,这就是“游侠”。

    至于战场上的将军士兵们,已经不是社会精英的代表了。

    秦汉时期,当兵的门槛,低得不能再低。统治者为了激励士兵勇猛作战,规定“军功爵”。无论什么出身,只要获得军功,就可封侯获赏。这个规定对于身处底层的无业游民、流浪汉、罪犯,尤其有吸引力。

    国家名义是征兵,实际变成了募兵。

    当然,中国历史那么长,兵制也是五花八门,像隋唐的府兵制,宋代的禁军、厢军制,明代的卫所制等等。但是这些兵制的核心差不多,都是一帮人成为职业军人,由国家来供养。

    明太祖朱元璋在发明了卫所制之后,很得意地说:“朕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不是真的不花钱,是给卫所军人专门的土地,让他们平时耕种,不用交税,战时打仗而已。本质上还是把当兵的和老百姓隔离开。

    这种募兵制的效率,实在要高得多。但是,雷海宗先生认为,中国古代过早实行募兵制,恰恰有很大的害处。

    首先,军队兵源越来越差,最后成为社会垃圾的收容器。很多流氓地痞走投无路的时候,都会去参军。久而久之,军队的战斗力其实是下降的。

    第二,募兵制让当兵变成吃粮领饷的职业,职业兵和老百姓完全隔绝。他们对于生产生活,缺乏切实的体验,这很容易导致他们放纵武力。一旦军纪松驰,职业兵就会变成骚扰良民,无法无天的兵痞恶棍。一旦天下大乱,职业兵迅速会变成军阀强盗,祸害一方。

    第三,紧接着第三个后果,社会不认同军队,军人失去了荣誉感。中国古代的大部分时间,军人地位都很低。尤其是宋朝,那是个极度“崇文抑武”的朝代,讲一个故事大家就知道了。

    宋朝名将狄青,他在地方当官,经常挨上司韩琦排挤。一次韩琦要杀狄青的旧部焦用,狄青求情:“焦用有军功,是好男儿。”韩琦却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那才是好男儿。当兵哪有什么好男儿。”当场把焦用给杀了。

    宋朝军人地位低下,到了什么程度?

    当兵是骂人话,《水浒传》里什么“贼配军”,讲的就是罪犯被发配去边远地方当兵。军队是犯人待的地方,“发配充军”嘛。所以后来才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这个状况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

    以上三条,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武德败坏,以及整个民族缺乏尚武精神。

    所以,雷海宗先生在那个时代,也就是抗战之前就建议,中国应该改募兵制为征兵制。从受教育的人群那里,征选出身清白、富有智识的年轻人,让他们成为军队主心骨。要让社会形成习武尚武的风气,恢复春秋时代的武德精神,重建一个清白健康的中国。

    这本书所揭示的观点,我并不完全认同,比如,中国尚武精神沦落,主要还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和宗教,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是对自由思想的阉割,也逐渐摧毁了民族的尚武精神——这种情况直到遭遇到近代最强大的外敌日本入侵,以及后来在朝鲜战场浴血后才有了新的荣光。

    过去我们讲中国共产党和他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历史贡献,主要在于建立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但从更加长远的历史坐标来看,更加重要的贡献在于重塑了民族精神,给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精神力量。关于这个问题,金一南在《百年沉沦与百年复兴》中有精彩的诠释。

    历史总是结构性相似。这本书提到的征兵和募兵困境,可以给我们借鉴参考。军队征集兵员素质的高低,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力资源储备密切相关。军队既需要精英阶层来领导,普通官兵更要从社会上下层中实施广泛挑选,从而让最广大的民众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只有当这个联系真正牢固的时候,才能达到“军人有地位、军队有精英“的理想状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何人当兵与为何当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kef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