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
人类为什么要再次登月?
人类为什么要再次登月?今天的登月跟几十年前相比,有一个关键区别。过去的登月是为了秀肌肉。而今天的登月,已经有了明确的科研价值。它可以探索资源、推动协作,并且成为未来深空探测的跳板。
2024年嫦娥六号这次采样,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完成采样工作。因为地月之间的“潮汐锁定”效应,月球永远只有一面朝向地球,而另一面,永远背对地球。月球的背面布满陨石坑,光照很差,探测难度也比正面大得多。尤其是通信信号弱。因此,我国研发了一颗名叫鹊桥2号的中继卫星来解决。2019年的嫦娥四号,是人类第一次把探测器放到月球的背面。
预计会在2026年发射嫦娥七号,对月球南极开展环境与资源勘查,继续推进探月工程。
探索月球,是科技领域的重要议题。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太空竞赛的一个主要议题就是登月。七十年代之后,登月的热潮慢慢冷却了下来。而到了这个世纪,又出现了新的登月浪潮。咱们今天就先来看看,登月竞技的参与者都有谁。
嫦娥工程全称是“中国绕月探测工程”,2004年正式开启。嫦娥工程分为三期绕、落、回三步走。绕,是实现绕月探测。落,是实现月球软着陆。回,是完成月球自动取样并返回。
从2007年发射嫦娥一号,到2020年嫦娥五号实现月球取样返回,已经完成了这三期任务。2023年5月,国家启动了载人登月工程,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后续,在2040年左右,计划在月球建立一个科研站,并逐步实现驻留月球。
美国。七十年代之后,登月潮沉寂了很久,到了这个世纪初,美国又开始考虑重返月球,并在2017年开启了阿尔忒弥斯计划。这是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的名字。美国的目标是,重新实现载人登月,并且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
印度,在2023年8月,发射了月船3号探测器,并且在月球上成功着陆,印度也因此成了第四个登月成功的国家。接下来,月船4号、5号的任务中,印度也把目标瞄准了月球的南极地区。
日本,从21世纪初开始,实施了一系列探测活动。到2023年9月,日本的月球探测器SLIM也登陆了月球,日本是第五个成功落月的国家。
俄罗斯,也重启了探月计划。去年8月,俄罗斯发射了“月球-25号”月球探测器。要知道,它的前任,“月球-24号”探测器,还是1976年登月的。但最终,“月球-25号”的发动机出现了异常,探测器坠毁在了月球表面,任务没有成功。
参与的国家这么多,人类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力气做月球探测?上个世纪登月主要是为了秀肌肉,而今天登月这件事是有很多现实考量的,具体来说包括资源、科研、工程,还有国际合作这几方面。
第一,为了探索月球的资源。月球的资源库,可以作为地球资源的强大补充。
比如,氦-3资源,这是一种强大的聚变能源,地球上储量很小。月球表面上有庞大的氦-3储量,估计超过100万吨。假如能获得,人类有可能开启一个新的能源宝藏。
再比如,月球上存在十几种稀土金属,包括钪、钇和15种镧系元素,这些资源可以用在智能手机、计算机和先进制造上。
再比如,水资源,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有证据证明,月球两极存在大量水冰。
再比如,太阳能资源,月球表面没有大气遮挡,是非常理想的太阳能发电场所。
第二,为了通过登月这个超级项目,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比如,登月技术本身,就是在攻克最尖端科研难题。而且,一个顶尖的新项目,往往能推动一大批科技的发展。美国的航天工业体系,就是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中建立起来的,整个阿波罗计划派生出了3000多项技术成果。
嫦娥工程也同样带动了大量的科技发展。嫦娥三号为了解决月球温差发展出的热控技术,现在用在了北京地铁的空调系统上。发射火箭的尖端焊接技术,也有很多用在了大型机械制造上。
再比如,月球的微重力和高真空环境,是非常理想的实验场所。这种环境在地球上很难复制。再比如,可以通过研究月球的月壤、磁场和地质结构本身,来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和历史,等等。从这个角度看,月球是人类推进前沿科研的一个平台。
第三,为了把登月作为跳板,去做更复杂的深空探测。
比如中国的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目标就是为深空探测提供服务,这回嫦娥六号用到的鹊桥2号中继卫星,未来会发展成一个大型通信系统,为火星、金星等深空探测提供通信支持。
再比如,NASA登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探索火星等等一系列未来计划,做技术、能力和商业路径上的验证。未来,月球也可能成为登陆火星的中继站。
最后,登月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开展国家之间的前沿科学合作。比如,中国发起的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有十多个合作国家共同建设。这次的嫦娥六号上,也搭载了四个国际载荷,分别来自欧洲空间局、法国、意大利和巴基斯坦。
再比如,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也和日本、欧盟开展了合作。美国计划给日本提供两个登月席位,日本的宇航机构计划和丰田一起,帮美国的登月计划研发月球车。登月是人类的共同目标,也成了国家之间前沿合作的关键领域。
总结一下。人类为什么要登月?上个世纪的登月挑战,有点像摸高跳,秀肌肉,成功就是结束,没有想过之后能做什么。而这个世纪的登月挑战,更像一场目标明确的赛跑。人类对自己的目标和到达后的下一步计划,都有了更清晰的考虑。月球本身不是终点,而是人类宇宙探索的一部分。登月这个目标本身,也是通向更宏大目标的一个阶梯。
知识点二:
高考后怎样做心态建设
高考之前,面对的更多的是来自“难”的挑战。而高考之后,面对的更多的是来自“复杂”的挑战。很多厉害的人,并不是人生起点更高,而是人生开始得更早。成功的路径不唯一,但尽早找到它很重要,把心里那张大图画出来,越早越好。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当年高考结束之后,第一件事做了什么?但总归,这些行为背后,大概率都伴随着同一句潜台词,这就是,高考总算结束了,可得好好放松放松。
有一个词,叫高考后遗症。因为考砸而自尊心受挫,因为高中封闭导致上大学后丧失目标感,等等。有一条留言让人印象:自从高考结束,我就一直觉得,人这辈子所有的事,都是成败在此一举,都是不努力就完了。这个压力一直伴随到成年。
换个角度,这个压力感是坏事吗?也未必。有位做HR的老师说,他发现凡是经历过高考的人,体内都会留下一个东西,叫战士人格。也就是,他能时时刻刻像战士一样,对一件事紧张起来,行动起来,拿出那个毕其功于一役的架势。说白了,就是这人不怂 ,遇到事儿的时候敢往前冲。等到三四十岁的时候,你高中学的东西也许早就忘了,但是这个战士人格会一直存在。它能让你在遇到挑战时,瞬间神经紧绷,把全身的真气凝聚起来。
但总归,压力反应也好,战士人格也罢,不管你怎么理解这个东西,都很难否认,高考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心智模式。但别忘了,心智模式这个东西,有它的局限。就像数学家乔治·博克斯说过,所有的模型都是错的,但有一些是有用的。换句话说,心智模式这个东西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看,它对你当前的工作生活有没有帮助。有用的部分就留下,过时的部分就更新。我们得搞懂高考前后,我们的处境发生了哪些改变,这才是关键。
之前有很多人做过类似的研究,这些研究都指向一个关键的变化。这个关键变化就是,从难到复杂。也就是,高考前你面对的问题属于,难。而高考之后,你面对的问题将越来越倾向于,复杂。
注意,难和复杂,这是两个不同的维度。
难,指的是一件事目标明确,规则清晰,路径确定。只不过,完成它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谷歌之前还专门做过定义。所谓难,就是这个问题需要借助突破性技术,采取激进的努力才能解决。高考不就是这样吗?目标、规则、路径,全都是确定的。你把该做的卷子做了,把该花的时间花了,把该吃的苦吃了,大概率就能获得一个不差的结果。这就像爬山,自古华山一条路,你沿着它往前走就是了。累归累,但你不用担心迷路。
复杂,指的是一件事目标不确定、路径不清晰,且解决方案不唯一。一个词,叫VUCA,最早来自军队。形容的就是这个复杂的状态。高考结束之后,很多人是不是就面临这个挑战?毕业论文选什么题目?暑假应该出去实习还是准备考研?上班后同事找你吃饭,是出去社交还是留下加班?这些事哪有标准答案?
有位社会学者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好多在高考时特别厉害的小镇做题家,上了大学之后,反而不爱学习了。乍一看这好像很奇怪。毕竟,学习原本是他们最擅长的事,高考都熬过来了,为什么上大学反而躺平了呢?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他们失去了目标的约束。之前有高考这个目标约束着他们的行动,而上了大学之后,这个确定的目标消失了。多考一分少考一分,好像也没有那么大的区别。这就是从难到复杂的变化中,出现的落差。
海豹突击队的队长马克·欧文认为,一个合格的海豹突击队成员,要经过两个阶段的成长。第一个阶段可以称之为射击模式,在你还是学员的时候,要把射击这样的基础能力练好,做到百发百中。这是在训练面对“难”的能力。第二个阶段是成为正式队员后,需要你百步穿杨的时候很少,你更多面对的是不确定。这时就需要你把自己切换到,迷宫模式。也就是,在方向不确定的情况下,不求一击命中,而是快速行动,并且根据第一步的结果,找到后面的方向。
意识到从射击模式到迷宫模式的转变,能够帮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精力、情绪和能量,更有效率地应对现实挑战。
同时,意识到这个转变给我们一个提醒,成功的路径不唯一,但尽早找到它很重要。
假如经常读名人传记,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那些特别厉害的人,并不是人生起点更高,而是他们的人生,开始得更早。也就是,他们都是在很早的时候,就想好自己将来要干什么。比如李飞飞、扎克伯格、彼得·蒂尔,他们都是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想清楚了自己以后的事业。
有的人的职业生涯像一场寻宝,四处尝试,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但像李飞飞这样的人,他们的职业生涯更像是玩拼图。她知道那个最终的图景是什么,也知道缺那块儿,应该去哪找。你看,拼图和寻宝,这两件事的成功率能一样吗?换了是你,你选哪个?
之前彼得·蒂尔还推出一个奖学金,支持大学生创业。但有个条件,你要想拿这笔钱,必须先退学。当时好多人批评彼得·蒂尔。有人做了个统计,结果发现,当年拿到奖学金的人,居然有很多创业成功的,而且还做出了不少独角兽企业。
因为彼得·蒂尔眼光好吗?未必。这个奖学金规则,就像一个筛选机制,它能选出那些,心里有大图的人。你看,假如你心里没有那个确定的大图,你敢轻易退学吗?只不过,这个筛选规则有点极端。
第一,难和复杂是两码事。高考之前,我们面对的更多的是来自“难”的挑战。而高考之后,我们面对的更多的是来自“复杂”的挑战。第二,很多厉害的人,并不是人生起点更高,而是人生开始得更早。说白了,把心里那张大图画出来,越早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