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应试教育,评价有好有坏,学校是培养通才而非专才的教育系统,确是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是不适应于这种统一的一刀切式的教育环境的,也就出现了好多智商毫无问题但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的差学生。
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多数被学校教育边缘化,老师头疼,家长更闹心,每一个孩子都是被家长寄预厚望,操碎了心却很难有成效会让父母很崩溃,而作为老师来说,面对教育及学校等等各方面的压力,也真的得体谅他们有心无力,甚至即使付出12分努力却没有回天之术。
学校制度决定了培养出的是通才而很难出专才,优秀的学生成绩优异,听话,老师喜欢,家长省心,但也有调查表明,这部分优秀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很难做到出类拔粹及拥有打破常规的勇气与能力。反而是当初那些让老师家长头痛的“学渣"们更成功,更卓越。
更有一些世界级的大师,如贝多芬,凡.高等等世界级大师们,毫无疑问他们的成就对世界造成的影响力。这些大师级人物可谓奇才,但回望他们儿时的受教育历程却无不让我们大跌眼镜,
凡.高,一个天才级的艺术巨匠,一生充斥着父母对他的失望,依靠弟弟供养,37岁在绝望中选择自杀,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富可敌国,这是后人对他的一生充满遗憾的评价。
贝多芬,从小生活在不得志的父亲苛刻严历的教育下,爷爷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一架破旧的祖传钢琴开启了他的音乐人生,出生于音乐世家的他,把自己压抑的情感世界几乎完全交给了音乐。他取得的辉煌成就对音乐世界产生的影响可谓巨大,“乐圣"即是后人对他的尊称。
但这么一位对世界影响巨大的音乐圣人,为人类留下了巨额财富的奇才,一生却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约翰.克里斯朵夫》里对他的一生的生存状况及感情生活有着极细腻的描写,也许看完这本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小说,我们对他留下的音乐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与共鸣。
也许不寻常的环境更能造就不寻常的人生,就像《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主人公塔拉的儿时生活给人的感觉可谓让人震撼,如果是一个温馨平淡的家庭,父慈母爱的环境,那么大概率我们会与这本书无缘见面。
不论他们在我们的心目中多么成功,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果,但是归根结底,痛苦就是痛苦,压抑就是压抑,不寻常的经历,不寻常的怪异,带给他们的大多是与凡人们格格不入的孤独感甚至神经症行为,这些让人感觉怪异的思维及行为会造成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印象,给天才们带来的不仅是生活上的困难,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孤寂落漠,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人的感觉不会变。
也许,通才们不容易达到人类的制高点,但他们大多稳妥可靠,竖定努力,他们大多数人生活的很好,即使这些人中无人能改变世界。他们自律自觉遵守规则,虽然也许不能很显赫。
但是,不能否认,这就是幸福,社会稳定带给人类的就是幸福感,应该说,我们羡慕天才,欣赏他们取得的成就,但凭心而论,我的孩子,我更希望他幸福,如果可以,幸福且做他自己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