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红楼梦》
(关键字:教育、惊恐万分、理想主义)
1
教育
(1)有误的记忆——主动回忆的自传
看了《历史学是什么》总是零零散散地,有一些小感悟……
当然,我很喜欢史书,还喜欢给自己编写史书。但是我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我写的关于回忆类的文章自己再看完之后,觉得没有写到事实的真相上去。
具体启发是,我回到学校以后,看见自己那么多东西,回忆起自己18-19年的一些生活轨迹,我发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花天酒地,纵容欲望的人。我发现有很多东西也是为我自己好的。比如我自己写了非常多的长文,关于人性思考的部分,日常的小感想,一些技巧方法的总结等等。
人的记忆的确存在很大的偏颇。真实情况是,人的记忆的确是有挑选的。
我觉得可能是写文的情感让我自己选择性记忆了,比如之前出的文在家里,比较压力和压抑,所以记忆重组的内容就集中在了对于过去失败的情况上的讨论。
而这,掩盖了真正的真实情况。
所以当下事情发生了之后,及时写感想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能最大可能地还原真实,而不是未来再回忆过去的扭曲。
(2)不心动,不行动
如果不回到过去的话,我会认为自己的过去一无是处。如果没有证据,我大概真的这样认为。我在回忆方面,非常习惯于把自己的错误无限放大,放大到时间尺度上,可是,在哪个时候,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方法。
所以,我就想到了,人,真实的人究竟是怎样的呢?
如果注定过去什么都没有留下,而自己又想从过去获得一些,去更好地了解自己,该怎么办呢?
我的想法是,那干脆别想,想的也是错的。直接看未来就好了。
什么事情让你心动?这件事就是你最喜欢的事,做这件事就是你自己。
所以为什么我会觉得S的读书会的方式:章节+作业的方式,这种方式让我不太心动呢?
因为我曾经也这样做过,并且我找到了以往学习的证据。
案例:
高中的英语我高三的时候知道如果按照老师的节奏走,我迟早要完蛋,所以自己买了高考单词一笑而过开始英语课各种课突击地背。被不少老师说,依然坚持自己背。
后来课堂压力之下还发明了一些方法:用2B涂单词蒙着背,猜出整个单词中文或英文,把单词书拆掉拆成各个章节的,然后按照章节来攻克地背,拿着小本本记录单词,操场食堂寝室,随意抽查地背。
周思成说,一本单词书,至少背4遍。我没有到这个程度,2遍应该有。只有这个书里面的词汇就成了我自己能够记忆的英语基础词汇。
如果我依然坚持这个的话,继续地背,英语的底子也不差。
大一就又开始这样背,可惜没有成功。多方面原因,一个是环境压力小了,自己的生存危机感没有拿起来,一个是诱惑太多,选择太多,自己的这个背单词的开关就暂时被封闭了。
但是仔细回想,还是发现,最原始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什么软件,什么词典,都没有一张单词页拿在手里好使。
当我又拿起以前的单词本,瞬间一切都明白了。
虽然这个时间过程比较短暂,也只是一个方法探索过程的其中一项,但是我觉得这种感觉依然对我来说有点启发。
不心动,代表我曾经心动过,所以现在不心动,也能证明,我曾经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走过来的。这没有什么好新奇的。也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方法。
所以,我觉得最厉害的,还是能产生让我心动的感觉的事情。这种感觉是成为真正的,完整的人的必经之路。
这种感觉不是贪婪,而是一种踏实又追求的感觉。就像是,如果一个真理和100块钱摆在我的面前,我一定选择真理,因为我觉得它比钱重要。我的信仰比钱重要。就像是,第一眼看见一个人,瞬间喜欢上的感觉。
所以,我做事,一定选择让自己心动的方式。读书会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很好,坚持少就是多。但是我还要再往里加入自己心动的感觉,这样是最好的学习。
(3)借助外力:更加客观与精确
关于自己的评价,既不能太批评,也不能太赞美,客观中立就好。
那么如果要还原过去的真实,自己心动的感觉没有找到或者不太确定该怎么办?
这个时候就问下身边的人。
我总觉得自己12岁以前和以后的性格差别很大,整个人就像是被割裂了一样,我不太清楚自己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什么,所以,我就问老妈和外婆还有幺姨等家人,我以前是一个怎样的人?
总结一下,结论是: 我,12岁以前是小燕子,12岁以后是紫薇。
小燕子是外放热情喜欢交朋友没心没肺野孩子,紫薇是内向多愁善感喜欢吟诗作对才艺精通优等生。
所以,这就是差别。没有外人的视角,自己很难看见全貌。
这样,可以结合外部视角,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
我自己想的是:小燕子并非一直野,也有安静细腻矫情患得患失的那一面。(比如和永琪谈恋爱……)紫薇也不是一直静,也有热情火辣老娘为了爱情豁出去的那一面。(看和尔康私奔就知道,艺高人胆大……)
所以谁知道呢?人性就是这么复杂和有趣。
人的自我评价是很重要的,不过最好能站在自己之外,再来想想自己,体会到的,就贴近真实了。
所以总结一下,我现在对自己的评价就是,大概就是,外在紫薇,内心小燕子。学习紫薇,跳舞小燕子。
2
惊恐万分
(1)读后感:谁也别信?
读了《历史学是什么》我感觉,什么史书都别信了,也不是真的,历史学家也只能猜测与考究,所以作为群众也没有什么探究的专业能力,我就图一乐?
因为第一,当时写史书的人,自己记录下来的,就可能不真实,皇权战争等原因,留下来就很少了,而传到现代这些东西,又经过了多少人的手去修改呢?
所以这就很难去相信。
我以前总说,以史为鉴,但是这样的旧观念要被破除了。
鉴不了,那我还读个啥史书啊!
其实我也有一个小想法是,阅读其实就是自我投射,自我投射于书中,被某个大师观点指点了,整合了自己的思维,于是醍醐灌顶,运用于现实,大获全胜。
没有获得我读个啥书啊!
虽然可能历史画卷中的细节已经模糊了,但是画的大致轮廓还在呀,至少古人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什么,哪怕是大致的。
所以,忍受模糊性是我要做的功课,能够容忍不真实的存在。不过如果有信了解更多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探究真实规律也未尝不可。
(2)作者的个人感情
只要是人写的东西,必定存在主观性,无论他强调自己多么客观,或者坚信自己是趋于客观,但是他还是依然主观。
原因很简单,一个人的大脑输出就是主观性的。
看了《明朝那些事》朱元璋的故事,作者是很崇拜他的。所以在文中总会看见对朱元璋的军事能力,赘述的夸赞。这也能理解,作者在梳理史料的时候,能看见帝王的成就,自己有一种崇拜心理,所以情感部分比较重,事实阐述在对比上比较少。同理,如果让我安利idol易烊千玺,我也一定把彩虹屁吹上天。
不过呢,这就有点过了嗷。
主观的都讨厌嘛。
保持客观需要比较,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时间,比较功德。横向比较奖状,比较为人,比较同一个地位的人。
所以,对内的自己来说,我用粉丝心理,可以各种对我idol啊啊啊啊啊,但是对外可能就是另外一副面孔。嗯,拍摄电视剧的演技还得再磨炼磨炼,唱功可以更好,舞蹈可以更佳,游戏可以少打一点,对人再热情一些……
3
理想主义
(1)一种期待——王阳明的心法
我现实中的行动很菜(目前在不断努力),但是我发现,自己思想的门槛很高很高。
王阳明的心法是其中的一个。
他是一个让我很敬佩的人,可以从宋明理学的刻板印象跳脱出来,开创了中国式的心学。
心就是理。
这个观点真的太赞了。
光是从他那种敢于挑战权威的态度,我就觉得他是一个天才,那个时候朱熹的注释格式还是八股文的必考内容,让考生按照他那样的格式去写文,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他最后坚持不走状元老爹的路,做个反叛天才。我想,质疑本身就是一种破界。
王守仁不是书呆子,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拥有世间真正的智慧,是个伟大的哲学家。我认为他这样的哲学不是高高在上,晦涩难懂或者空谈不实用,他的哲学可以放在每个生活的细节当中去验证。
我想,这是我希望向他学习到的点。
(2)斯多葛学派的安心法
这个学派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多次了解过。中心思想是,掌控自己能够掌控的东西,剔除自己不能掌控的东西。
我认为这个学派和心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守仁靠着上司和一群招募来的土匪流氓,凭一己之力,战胜了反叛的宁王。
斯多葛学派让人安心于做自己,在自己能掌控的界限圈中,把事情做到最好。
我认为,这个学派能够让我真的知道,原来别人也可以不符合你的期待去反应。
比如我说了很多,但是他最后不采纳我的建议,比如我做了很多好事,但他依然对我怀恨在心。
所以,不符合期待的反应,也可以接受他,这是修心的必修课。
也许有情绪,但是可以通过这个心法让自己释然——这点就让自己和外界抽离一下,不用受到外界的什么干扰,做好自己就行。
4
总结
我因为电视剧电影看多了,然后喜欢百家讲坛,又读了易中天的全套中华史,讲美国的3本书,觉得自己深深地喜欢历史。
若问真相,也许我们现代人理解的古代可能是被后人扭曲的,就像是那个时候的语言,文字,也许现在根本不能很好地理解。若问启发,我觉得还是有一些参考价值的。比如研究帝王,大臣,政治阴谋阳谋等等,这些故事可以对现在有一些启示。
《历史学是什么》我看了一下出版是2002年出版的书,不算是新书。
我觉得看完以后,对待历史的态度有点悲观。一本书,一个作者,代表一个思想。作者通篇辩证唯物主义,让人们客观心态去看待历史。
我觉得用这个角度研究历史,比较接近真相。
虽然我只是一个历史的受众,就是吸收别人讲给我的历史,也无法做到探究真实的专业,但是,我最大的启发是,如果平民能做好自己的历史就可以了,如果把每一天都过得精彩,记录一些什么,那么也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来过的痕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