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九边老师的《向上生长》,看到“意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是件很幸福的事”这一节,对此很有感触。
其实,我很早就知道自己是个普通人,但知道和承认是两回事。因为不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所以我的动作一直在变形。
我很想要什么时,往往给自己定一个很高的目标,但我的能力一直做不到,然后我就很失落,这样多重复几次后,我就成了一个自卑又敏感的小孩。
接受自己是普通人,并为之做出改变时是什么时候,大概是上高中时。文理分科时,我毫不犹豫选择了文科,一是真心喜欢文史,二是我数学实在是太渣了。当然,物理也不好,偏文科一点的生物和化学还可以。
我的数学成绩太差了,但是要想考上一所还不错大学,就不能存在明显的短板,于是我准备向数学下手了。琢磨了很久,我决定先做好基础题和中等难度的题,在这些题上尽量少丢分,后面的大题就先放一放。
确定好这个思路之后,我就一门心思看数学书书上的概念,再做课后的练习题。一张卷子主要做前面的简单题和中等难度题。后面那道大题前两问,如果会,就做做。如果不会,就直接放弃了,这分我不要了。不过,这分我想要也要不了,因为打死我也做不出来。
当时,我们学校很流行做衡中的题。衡中的题一般很难。自习课上,同学们会自发结成学习小组讨论难题,有时一节课下来一个难题都没有攻破。我那是有点自知之明了,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太难的题不是我可以企及的。我就一片激烈的讨论声中默默做自己的基础题。
这个策略是比较有效的,我的数学成绩不再是明显的短板了,150的卷基本能得110多分,有时能上120。
虽然比不上学霸们,但我已经很满意了。
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或者某一方面资质平平,就不要先给自己定太高的目标,尝试几次后都达不到,很容易“习得性无助”,彻底性躺平。
我见过一个孩子,平时也很努力,水平在中上,已经算是可以了。家长都是科研人员,学历很高,可能基于此原因,也认为孩子的成绩应该很好。家长给孩子设定了很高的目标,要进入班级前三。可班里还有好多优秀的同学,想稳定在前三也不容易。孩子试了几次,都没有达到家长要求,就直接摆烂了。看到孩子经受打击后彷徨、迷茫、放弃的眼神,我很心疼。后来,我给家长提建议,先不要给孩子设定太高的目标,不妨把目标定低一点。不要总是盯着孩子不足,试着看他的优点,经常鼓励他。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眼看着孩子越来越活跃。经常被家长批评不主动的他,也开始试着主动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很欣喜看到孩子的改变。
优秀的人很多,但普通的人更多,承认自己的普通,并由此调整自己的行为,也是一件幸运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