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可以追求吗?
与我们的先辈相比, 我们活的更长久, 更健康, 生活的物质条件也空前优越. 但是, 虽然拥有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以及更多的闲暇, 我们好像并不比我们的祖先更快乐, 生活中的焦虑和沮丧甚至还愈发增多, 这是一个有些奇怪的现象. 无数前人努力积累, 终于让我们享受到了空前的物质富足, 却没有带来精神的满意. 那么, 快乐和幸福, 又如何才能获得呢?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 Flow 中试图给我们一个基于现代心理学和实证研究的答案:
"幸福并非瞬间发生;它与运气或概率无关,用钱买不到,也不能仗恃权势巧取豪夺;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阐释。实际上,幸福要靠个人的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与维护。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幸福的悖论. 只有全身心投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肯定自己的人生, 才会觉得幸福, 直接去找反而不会奏效. "不要以成功为目标—你越是对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错过它。因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须因缘际会……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
这段绝对算得上曲折艰难的旅程, 就从控制意识开始.
意识: 我们所能控制的快乐泉源
按照外部-内部的区分, 我们可以把人对事件的感知过程分解成两个部分:
事件 -> 意识 -> 感受(评价)
资讯 -> 意识处理 -> 对我们[1]是威胁, 支持, 还是中立?
如何"控制"我们对事件的感受, 也就有了下面两种思路:
- 控制事件: 看上去是最直接的手段. 但很多时候事件客观发生, 不由我们控制. (注: 可以尝试极简行事, 减少进入我们感受的事件, 从而节省处理这些事件的心力.)
- 控制意识: 同样的事件发生, 我们对它的阐释不同时, 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别. 上学时遇到一道解不出来的数学题, 我们可以把它当作自己不擅长数学的证据, 从而放弃寻找答案, 也放弃对数学的进一步学习; 也可以把它当作拓展自己能力的一个挑战, 开始学习新的知识, 尝试解决它. 即使在极大的人生悲剧发生时, 也总有一些人可以运用意识, 在艰难的情况下继续推动自己成长.
"这两种策略都不能单独采用。改变外在条件一开始可能很奏效,但一个人若控制不住自己的意识,过去的恐惧与欲望很快又会浮现,并唤醒旧有的焦虑,即使到加勒比海买一座小岛,满布武装保镖和警犬,也不能创造内心的安全感." 我们真正能控制的, 通常不是外在条件, 而是我们自己的意识, 即我们体验外在条件的方式.
那么, 我们怎么控制自己的意识呢?
在天生的混沌条件下, 意识主要受本能操纵, 我们渴了想喝水, 饿了想吃饭.
现代人生活在社会中, 社会也通过形形色色的手段控制我们的意识. "在复杂的社会中,有很多强势团体执行着社会化的工作,有时它们的目标乍看似乎相互矛盾。一方面,学校、教堂、银行等官方机构致力于把我们塑造成拼命工作与储蓄的负责任公民;另一方面,商人、厂商、广告商却不断哄骗我们将辛苦赚来的钱悉数购买令他们获利的产品。此外,还有赌徒、皮条客、毒贩组成的地下组织,提供禁忌的快乐,它们完全与官方那一套相呼应:只要付钱,它就提供放荡的快乐。尽管透露出的信息截然不同,但结果基本上是一样的:剥削我们的精力以逞其私欲,使我们沦为社会制度的附庸。"
"要克服现代生活的焦虑与沮丧,必须先从社会环境中独立出来,不再孜孜以求,只以社会赋予的赏罚为念。要具备这样的自制力,个人首先得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必须能不受外界影响,自己找到快乐和目标。这项挑战说易不易,说难不难。说容易是因为这种能力就在每个人的掌控之中,说困难是因为它需要的毅力相当难能可贵,在现代更是少见。更重要的是,在控制体验之前,对决定事情先后顺序的态度必须先作大幅调整。"
意识的两个极端: 精神熵与心流
内在失序, 精神熵(psychic entropy)是指资讯与既定的意图发生冲突, 或使我们分心,无法为实现意图而努力. 这些情况使注意力转移到错误的方向(如痛苦, 恐惧, 愤怒, 焦虑, 妒忌), 不再发生预期的功能.
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 "当发觉收到的资讯与目标亲和, 精神能量就会源源不断, 没有担心的必要, 也无需猜疑自己的能力. 我们不再怀疑自己, 只因为我们得到了明确的反馈:'你做的很好!' 积极的反馈强化了自我, 使我们能投入更多的注意力, 照顾内心与外在环境的平衡."
在最优体验出现时, 一个人可以投入全部的注意力, 以求实现目标; 没有脱序现象需要整顿, 自我也没有受到任何威胁, 因此不需要分心防卫.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用 flow (心流/福流) 描述人们处于最优状态时的感觉.
我们每个人或许都体验过心流状态. 经过心流, 我们变得更复杂, 有了更多的能力. 我们是否可以主动追寻这种充满乐趣的专注状态呢?
获得心流
心流的八个要素:
"乐趣的出现主要有八项元素。一般人回想最积极的体验时,至少都会提及这些元素中的一项,或是全部。首先,这种体验出现在我们面临一份可完成的工作时。其次,我们必须能够全神贯注于这件事情。第三和第四,这项任务有明确的目标和即时的反馈。第五,我们能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到行动之中,日常生活的忧虑和沮丧都因此一扫而空。第六,充满乐趣的体验使人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第七,进入“忘我”状态,但心流体验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觉又会变得强烈。最后,时间感会改变—几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也可能变得像几小时那么漫长。这些元素结合成一种深刻的愉悦感,带来无比的报偿,并扩展成极大的能量,仅是感觉它的存在就已值回“票价”了。"
游戏, 运动等活动中, 事件经过良好设计, 更可能帮助我们获得心流. 但是原则上, 万事皆可产生心流. 重要的不是做什么, 而是怎么做.
我们到底怎么做才能获得更多的心流呢?
如何自得其乐 设计心流
第一, 确立目标.
产生心流的目标通常来源于自我意识, 而非外界. 明确目标, 会带给我们行动的自主性, 即我们出于自己的想法而进行行动. 这有利于我们投入在行动之中. 思考目标时, 我们要明确方向, 行动规则与反馈. 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在行动过程中集中注意力, 也是心流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 全神贯注.
行动时, 我们需要考虑在目标, 行动规则与反馈. 专注感受环境的反馈与目标的差别, 修正自己的行动, 不断向目标前进. 要想做到这一点, 我们首先要学会在行动的机会与本身具备的技能之间取得平衡. 也就是说, 行动目标的复杂性要恰到好处, 比我们现有的技能高出一点但又不太多. 如果我们通过切实行动发现目标的问题, 也需要接受现实, 并在必要的时候修正目标.
第三, 避免过于自我.
心流行为的关注点是目标与环境, 而不是自己的表现或者别人怎么看.
以经典的手机游戏 Temple Run(神庙逃亡)作为例子, 我们可以把设计心流的几个要素看得非常明确. 我们的目标很简单: 跑得更远一点. 行动规则无非是向左或者向右, 反馈则是在游戏中存活或者死亡. 而行动的机会-游戏难度随着跑动距离延长逐渐提升, 始终和我们当前所具备的技巧相当, 但又略高一筹, 因此我们必须全身投入, 开发出新的应对技巧, 才能存活下来, 在游戏中跑得更远. 在真正跑得很远的游戏中, 我们不再关心自己具体跑了多远, 而是把全部精力放在行动的机会之中.
值得提醒的是, 心流会上瘾. 如果我们沉迷于心流之中, 放弃了对意识的控制, 反而被心流控制了自己, 可能就是坏事了.
总之,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 不断提醒自己行动的目标-行动规则-专注反馈-挑战适中, 那么就可能在任何情况下产生心流. 从而把生活变成提升个人复杂性的有趣挑战. 一个值得考虑的行动策略是把心流设计日常化 (routine), 把心流的这些要素作为手边的指南, 时常提醒自己.
享乐与乐趣
谈到如何获得快乐时, 我们首先想到的常常是享乐. 比如睡眠, 休息, 美食和性. 现代社会的高度分工带给我们更多的闲暇, 但我们却惊讶地发现, 闲暇不等于乐趣. 我们比前人用更多时间享乐, 却似乎没有得到更多的快乐. 这又是为什么呢?
也许, 闲暇只是得到快乐的必要条件, 除了拥有时间, 我们还需要做正确的事情才能得到快乐. 享乐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它只能把我们的心灵从肉体需求引起的精神熵的状态恢复平衡, 它更多的作用是消除负面情绪, 本身不能带来正向的幸福感.
人类的心理机制似乎很自虐, 对心灵的控制薄弱, 且悲观倾向多于乐观. 所以当我们任由自己的意识集中到自身时, 多半会引起负面情感和精神熵.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我们发明了报纸电视等信息源, 来吸收自己多余的注意力. 但是, 这些方式都只能消除负面情绪, 不是最好的度过闲暇的方式.
而心流带来的乐趣与享乐是本质不同的. 因为心流可以提高自我的复杂性. 因此, 享乐转瞬即逝, 乐趣回味无穷.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毫不客气地指出, 休闲其实未必比工作好. 之所以我们认为休闲更好, 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社会[2]和他人的影响. 从心流角度来看, 也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更有乐趣的休闲选择.
比如, 通过书写, 唱歌, 舞蹈等创造性行为,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主观体验表达出来. 表达性的活动使我们更加轻松, 觉得触及真正的自我(而非被社会要求的那个角色). 如果我们长期坚持这样的休闲活动, 我们就在自己的富有乐趣的创造性表达之中, 感受到自身的成长, 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复杂度.
在挑战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复杂性, 可能是人类所独有的深层乐趣泉源, 有了它, 将会得到自给自足的快乐. 建立自己的心灵秩序与节奏, 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意识, 不断获得更大的复杂度.
享乐和乐趣的讨论, 并不是号召大家放弃享乐, 压抑自己的需求. 重要的是, 享乐和乐趣就像名为幸福的木桶的两块木板, 提供的是不同性质的快乐, 也不能相互替代. 它们都是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享乐和乐趣相得益彰, 我们的生活才会在生理愉悦和自我的复杂性上获得平衡.
改写命运交响曲
也许是由于人类基因的局限性, 我们的心理机制和意识极为容易跑偏. 提升自我复杂性的道路看上去会通向美好的终点, 但在路途上, 我们一定会面临无数的困难. 我们在压力下的反应和主观体验,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转祸为福, 还是被困难击倒.
那些经历艰难困苦, 却享受到生活的乐趣的人, 具有下面这些特点:
- 自我肯定. 我们的天性是把危机主观化, 从而产生对自我的怀疑, 意识和注意力也就从专注的行动转到了负面情绪之中. 为了摆脱这种悲观的天性, 我们需要用理性对待我们的处境. 不把环境视为敌人, 也不坚持自己的目标和企图必须凌驾于一切事物之上. 明确问题中, 自己和环境各自的地位和界限. 把自己当成周遭的一部分, 应当在运作的体系当中尽一己之力. 要对自我, 自己的处境, 自己在环境中的地位, 都有相当的信心. 既不妄自菲薄, 也不自视过高.
- 注意力集中于外界. 注意力集中于自我的无秩序时, 我们的负面天性又会暴露出来, 产生大量负面资讯和情绪, 引起难以避免的精神熵. 我们行动时, 需要时刻保持开放, 留意外界的变化, 作出相应的调整. 把自己作为环境的一部分, 而不试图用自我意识控制环境.
- 找寻新出路. 两种方法: 一是集中注意力消除障碍; 二是考虑整个状况, 看看能否找到更为合适的目标. 很难说哪个方法绝对的好, 真正重要的问题也不是如何寻找出路, 而是这里的选择, 对于我们的人生目标有无意义, 能否帮助我们享受到人生的乐趣.
也许理性是人类面对自己的天赋弱点时, 拥有的最强武器.
追寻人生的意义
把心流的画面推而广之, 我们可以在整个人生之中, 都用心流的方式, 不断增加自我的复杂度吗?
追寻人生的意义, 也许需要我们拥有和谐而一贯的人生主题, 肯定自己的人生.
畅想人类的未来: 从某种角度来看, 复杂性的提升才是人类作为个体和整体的成长与进化. 如果社会能支持每个人不断提高个人的复杂性(而非像现在这样试图控制每个人成为社会的附庸), 那么人类作为整体的复杂性也就会不断增长. 最终, 人类也许能把自己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之后, 整合成为宇宙的一部分. Gaia? 笑:)
结语
这就是追寻幸福的旅程. 它并不那么容易, 甚至还需要相当惊人的勇气与毅力; 但在这段旅程之中, 我们收获的不只是全神投入的乐趣, 还有不断成长的自我.
现在, 你准备好踏上这段追寻幸福的心流之旅了吗?
注释:
- 注意到我们的一个天性倾向是, 把事件归纳到自身上面, 即用事件对我们的好坏来评价它(这是多么自以为是的一种天性啊...). 但是, 很多时候事件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 事件只是客观的, 并没有威胁或者支持我们的动机. 因此, 用"好坏"评价事件, 很多时候是无效命题(invalid argument, 既不是真命题, 也不是伪命题, 而是命题的语言内部存在着矛盾.), 再考虑到人类似乎天性悲观, 更多时候会把事情解读到不快乐的方向, 从生活是否快乐的角度来说, 这就很可能是一个不太好的行事思路.
- "不幸的是,成长与乐趣之间自然的关联会渐渐消失。或许因为入学以后,学习就变成了一种额外的负担,掌握新技能的兴奋不见了。一般人很容易自囿于青春期发展成形的狭隘的自我中;太过于自满的人往往要求附带的报酬,才肯在新目标上投注精神能量,以至于无法再从人生中汲取任何乐趣,唯一的积极体验只剩下享乐了。"--这也许是社会带给我们的意识的禁锢. 然而, 体验到心流的乐趣也并非享乐那么容易, 就像全情投入的阅读总比随手打开电视难上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