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5 二十九.大实木喻经 MN29

15 二十九.大实木喻经 MN29

作者: 凌毓 | 来源:发表于2017-06-06 23:46 被阅读0次

主题:利得与供养 一 修行的阶段及障碍

这是我所听见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灵鹫山。

这时候,提婆达多离去不久。在那里,世尊因提婆达多而对比丘说:“比丘们,有些人因为有信而出家,过没有家庭的生活,他心想:‘我受生、老死、忧、悲、苦、恼、哀的煎迫;我受苦的煎迫,受苦的困扰。我要将这个大苦蕴终结。’

“他有这样的想法来出家,为自己带来一些得着、供养、声誉。有了那些得着、供养、声誉时,内心便高兴、自满;有了那些得着、供养、声誉时,内心便自大、看不起别人,心想:‘我有得着,我有声誉,但其他那些比丘没有人赏识、少供养。’他迷醉、沉迷于得着、供养、声誉之中,内心放逸,因内心放逸而生活在苦之中。

“比丘们,就正如一个需要实木、寻求实木、到处寻找实木的人,走到一棵坚实的大树那里,不斩截树干中心的实木,不斩截近树干中心的软木,不斩截近树干外皮的软木,不斩截树的粗枝,只是斩截树的幼枝和树叶,自以为那是实木便拿走了。

“一个有眼睛的人看见这情形,心想:’这个人真的不知什么是实木,不知什么是软木,不知什么是枝叶。他需要实木、寻求实木、到处寻找实木,走到一棵坚实的大树那里,不斩截树干中心的实木,不斩截近树干中心的软木,不斩截近树干外皮的软木,不斩截树的粗枝,只是斩截树的幼枝和树叶,自以为那是实木便拿走了。他所拿走的幼枝和树叶,不能当作实木的用途。’

“比丘们,同样地,有些人因为有信而出家,过没有家庭的生活,他心想:‘我受生、老死、忧、悲、苦、恼、哀的煎迫;我受苦的煎迫,受苦的困扰。我要将这个大苦蕴终结。’

“他有这样的想法来出家,为自己带来一些得着、供养、声誉。有了那些得着、供养、声誉时,内心便高兴、自满;有了那些得着、供养、声誉时,内心便自大、看不起别人,心想:‘我有得着,我有声誉,但其他那些比丘没有人赏识、少供养。’他迷醉、沉迷于得着、供养、声誉之中,内心放逸,因内心放逸而生活在苦之中。

“比丘们,这位比丘可称为只是拿取梵行的幼枝和树叶,他的成就仅止于此。

“比丘们,再者,有些人因为有信而出家,过没有家庭的生活,他心想:‘我受生、老死、忧、悲、苦、恼、哀的煎迫;我受苦的煎迫,受苦的困扰。我要将这个大苦蕴终结。’

“他有这样的想法来出家,为自己带来一些得着、供养、声誉。有了那些得着、供养、声誉时,内心不会高兴、自满;有了那些得着、供养、声誉时,内心不会自大、不会看不起别人。他不迷醉、不沉迷于得着、供养、声誉之中,内心不放逸。他内心不放逸地修习戒行,有了戒行时,内心便高兴、自满;有了戒行时,内心便自大、看不起别人,心想:‘我是一个有戒行的人,我是一个有善法的人,但其他那些比丘没有戒行,没有善法。’ 他迷醉、沉迷于戒行之中,内心开始放逸,因内心放逸而生活在苦之中。

“比丘们,就正如一个需要实木、寻求实木、到处寻找实木的人,走到一棵坚实的大树那里,不斩截树干中心的实木,不斩截近树干中心的软木,不斩截近树干外皮的软木,只是斩截树的粗枝,自以为那是实木便拿走了。

“一个有眼睛的人看见这情形,心想:‘这个人真的不知什么是实木,不知什么是软木,不知什么是枝叶。他需要实木、寻求实木、到处寻找实木,走到一棵坚实的大树那里,不斩截树干中心的实木,不斩截近树干中心的软木,不斩截近树干外皮的软木,只是斩截树的粗枝,自以为那是实木便拿走了。他所拿走的粗枝,不能当作实木的用途。’

“比丘们,同样地,有些人因为有信而出家,过没有家庭的生活,他心想:‘我受生、老死、忧、悲、苦、恼、哀的煎迫;我受苦的煎迫,受苦的困扰。我要将这个大苦蕴终结。’

“他有这样的想法来出家,为自己带来一些得着、供养、声誉。有了那些得着、供养、声誉时,内心不会高兴、自满;有了那些得着、供养、声誉时,内心不会自大、不会看不起别人。他不迷醉、不沉迷于得着、供养、声誉之中,内心不放逸。他内心不放逸地修习戒行,有了戒行时,内心便高兴、自满;有了戒行时,内心便自大、看不起别人,心想:‘我是一个有戒行的人,我是一个有善法的人,但其他那些比丘没有戒行,没有善法。’ 他迷醉、沉迷于戒行之中,内心开始放逸,因内心放逸而生活在苦之中。

“比丘们,这位比丘可称为只是拿取梵行的粗枝,他的成就仅止于此。

“比丘们,再者,有些人因为有信而出家,过没有家庭的生活,他心想:‘我受生、老死、忧、悲、苦、恼、哀的煎迫;我受苦的煎迫,受苦的困扰。我要将这个大苦蕴终结。’

“他有这样的想法来出家,为自己带来一些得着、供养、声誉。有了那些得着、供养、声誉时,内心不会高兴、自满;有了那些得着、供养、声誉时,内心不会自大、不会看不起别人。他不迷醉、不沉迷于得着、供养、声誉之中,内心不放逸。他内心不放逸地修习戒行,有了戒行时,内心便高兴,但不会自满;有了戒行时,内心不会自大、不会看不起别人。他不迷醉、不沉迷于戒行之中,内心不放逸。他内心不放逸地修习定,有了定时,内心便高兴、自满;有了定时,内心便自大、看不起别人,心想:‘我是一个有定的人,我是一个心住一境的人,但其他那些比丘没有定,内心散乱。’ 他迷醉、沉迷于定之中,内心开始放逸,因内心放逸而生活在苦之中。

“比丘们,就正如一个需要实木、寻求实木、到处寻找实木的人,走到一棵坚实的大树那里,不斩截树干中心的实木,不斩截近树干中心的软木,只是斩截近树干外皮的软木,自以为那是实木便拿走了。

“一个有眼睛的人看见这情形,心想:‘这个人真的不知什么是实木,不知什么是软木,不知什么是枝叶。他需要实木、寻求实木、到处寻找实木,走到一棵坚实的大树那里,不斩截树干中心的实木,不斩截近树干中心的软木,只是斩截近树干外皮的软木,自以为那是实木便拿走了。他所拿走的近树干外皮的软木,不能当作实木的用途。’

“比丘们,同样地,有些人因为有信而出家,过没有家庭的生活,他心想:‘我受生、老死、忧、悲、苦、恼、哀的煎迫;我受苦的煎迫,受苦的困扰。我要将这个大苦蕴终结。’

“他有这样的想法来出家,为自己带来一些得着、供养、声誉。有了那些得着、供养、声誉时,内心不会高兴、自满;有了那些得着、供养、声誉时,内心不会自大、不会看不起别人。他不迷醉、不沉迷于得着、供养、声誉之中,内心不放逸。他内心不放逸地修习戒行,有了戒行时,内心便高兴,但不会自满;有了戒行时,内心不会自大、不会看不起别人。他不迷醉、不沉迷于戒行之中,内心不放逸。他内心不放逸地修习定,有了定时,内心便高兴、自满;有了定时,内心便自大、看不起别人,心想:‘我是一个有定的人,我是一个心住一境的人,但其他那些比丘没有定,内心散乱。’他迷醉、沉迷于定之中,内心开始放逸,因内心放逸而生活在苦之中。

“比丘们,这位比丘可称为只是拿取梵行的近树干外皮的软木,他的成就仅止于此。

“比丘们,再者,有些人因为有信而出家,过没有家庭的生活,他心想:‘我受生、老死、忧、悲、苦、恼、哀的煎迫;我受苦的煎迫,受苦的困扰。我要将这个大苦蕴终结。’

“他有这样的想法来出家,为自己带来一些得着、供养、声誉。有了那些得着、供养、声誉时,内心不会高兴、自满;有了那些得着、供养、声誉时,内心不会自大、不会看不起别人。他不迷醉、不沉迷于得着、供养、声誉之中,内心不放逸。他内心不放逸地修习戒行,有了戒行时,内心便高兴,但不会自满;有了戒行时,内心不会自大、不会看不起别人。他不迷醉、不沉迷于戒行之中,内心不放逸。他内心不放逸地修习定,有了定时,内心便高兴,但不会自满;有了定时,内心不会自大、不会看不起别人,他不迷醉、不沉迷于定之中,内心不放逸。他内心不放逸地修习智和见,有了智和见时,内心便高兴、自满;有了智和见时,内心便自大、看不起别人,心想:‘我是一个有智和见的人,但其他那些比丘没有智和见。’他迷醉、沉迷于智和见之中,内心开始放逸,因内心放逸而生活在苦之中。

“比丘们,就正如一个需要实木、寻求实木、到处寻找实木的人,走到一棵坚实的大树那里,不斩截树干中心的实木,只是斩截近树干中心的软木,自以为那是实木便拿走了。

“一个有眼睛的人看见这情形,心想:‘这个人真的不知什么是实木,不知什么是软木,不知什么是枝叶。他需要实木、寻求实木、到处寻找实木,走到一棵坚实的大树那里,不斩截树干中心的实木,只是斩截近树干中心的软木,自以为那是实木便拿走了。他所拿走的近树干中心的软木,不能当作实木的用途。’

“比丘们,同样地,有些人因为有信而出家,过没有家庭的生活,他心想:‘我受生、老死、忧、悲、苦、恼、哀的煎迫;我受苦的煎迫,受苦的困扰。我要将这个大苦蕴终结。’

“他有这样的想法来出家,为自己带来一些得着、供养、声誉。有了那些得着、供养、声誉时,内心不会高兴、自满;有了那些得着、供养、声誉时,内心不会自大、不会看不起别人。他不迷醉、不沉迷于得着、供养、声誉之中,内心不放逸。他内心不放逸地修习戒行,有了戒行时,内心便高兴,但不会自满;有了戒行时,内心不会自大、不会看不起别人。他不迷醉、不沉迷于戒行之中,内心不放逸。他内心不放逸地修习定,有了定时,内心便高兴,但不会自满;有了定时,内心不会自大、不会看不起别人,他不迷醉、不沉迷于定之中,内心不放逸。他内心不放逸地修习智和见,有了智和见时,内心便高兴、自满;有了智和见时,内心便自大、看不起别人,心想:‘我是一个有智和见的人,但其他那些比丘没有智和见。’ 他迷醉、沉迷于智和见之中,内心开始放逸,因内心放逸而生活在苦之中。

“比丘们,这位比丘可称为只是拿取梵行的近树干中心的软木,他的成就仅止于此。

“比丘们,再者,有些人因为有信而出家,过没有家庭的生活,他心想:‘我受生、老死、忧、悲、苦、恼、哀的煎迫;我受苦的煎迫,受苦的困扰。我要将这个大苦蕴终结。’

“他有这样的想法来出家,为自己带来一些得着、供养、声誉。有了那些得着、供养、声誉时,内心不会高兴、自满;有了那些得着、供养、声誉时,内心不会自大、不会看不起别人。他不迷醉、不沉迷于得着、供养、声誉之中,内心不放逸。他内心不放逸地修习戒行,有了戒行时,内心便高兴,但不会自满;有了戒行时,内心不会自大、不会看不起别人。他不迷醉、不沉迷于戒行之中,内心不放逸。他 内心不放逸地修习定,有了定时,内心便高兴,但不会自满;有了定时,内心不会 自大、不会看不起别人,他不迷醉、不沉迷于定之中,内心不放逸。他内心不放逸 地修习智和见,有了智和见时,内心便高兴,但不会自满;有了智和见时,内心不 会自大、不会看不起别人,他不迷醉、不沉迷于智和见之中,内心不放逸。他内心不放逸地修习永久的解脱。比丘们,得到永久解脱的比丘,是没有可能退转的,是不会退转的。[1]

“比丘们,就正如一个需要实木、寻求实木、到处寻找实木的人,走到一棵坚实 的大树那里,斩截树干中心的实木,知道那是实木和拿走了那实木。

“一个有眼睛的人看见这情形,心想:‘这个人真的是知道什么是实木,知道什 么是软木,知道什么是枝叶。他需要实木、寻求实木、到处寻找实木,走到一棵坚实的大树那里,斩截树干中心的实木,知道那是实木和拿走了那实木。他所拿走的 树干中心的实木,能够用作实木的用途。’

“比丘们,同样地,有些人因为有信而出家,过没有家庭的生活,他心想:‘我受生、老死、忧、悲、苦、恼、哀的煎迫;我受苦的煎迫,受苦的困扰。我要将这个大苦蕴终结。’

“他有这样的想法来出家,为自己带来一些得着、供养、声誉。有了那些得着、供养、声誉时,内心不会高兴、自满;有了那些得着、供养、声誉时,内心不会自大、不会看不起别人。他不迷醉、不沉迷于得着、供养、声誉之中,内心不放逸。他内心不放逸地修习戒行,有了戒行时,内心便高兴,但不会自满;有了戒行时,内心不会自大、不会看不起别人。他不迷醉、不沉迷于戒行之中,内心不放逸。他 内心不放逸地修习定,有了定时,内心便高兴,但不会自满;有了定时,内心不会 自大、不会看不起别人,他不迷醉、不沉迷于定之中,内心不放逸。他内心不放逸 地修习智和见,有了智和见时,内心便高兴,但不会自满;有了智和见时,内心不会自大、不会看不起别人,他不迷醉、不沉迷于智和见之中,内心不放逸。他内心不放逸地修习永久的解脱。比丘们,得到永久解脱的比丘,是没有可能退转的,是不会退转的。

“比丘们,梵行的利益,不仅止于得着、供养、声誉,不仅止于戒行,不仅止于定,不仅止于智和见。比丘们,不动摇的心解脱就是梵行的目的,就是梵行的实木,就是梵行的终点。”

世尊说了以上的话后,比丘对世尊的说话心感高兴,满怀欢喜。


  1. 1 “比丘们,得到永久解脱的比丘,是没有可能退转的,是不会退转的。” 这句句子的巴利原文是 “ hāna kho pan’ eta bhikkhave vijjati ya so bhikkhu tāya samayavimuttiyā parihāyetha.” 。它的意 思是 “比丘们,得到不永久解脱的比丘,是有可能退转的。” 但在段落重复时,这句句子的巴利文则 是 “Ā hānam eta bhikkhave anavakāso ya so bhikkhu tāya asamayavimuttiyā parihāyetha.” 。它的 意思是 “比丘们,得到永久解脱的比丘,是没有可能退转的,是不会退转的。” 基于经文一向的范式 及文义的内容,现选择在这里采用后段的句子而不用原句。

相关文章

  • 15 二十九.大实木喻经 MN29

    主题:利得与供养 一 修行的阶段及障碍 这是我所听见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灵鹫山。 这时候,提婆达多离去不...

  • 《百喻经》15

    《估客驼死喻》感悟:“买椟还珠”一样的道理。分不轻重,搞不懂主次。 《磨大石喻》感悟:内卷。就是用大量的精力做了无...

  • 共读《百喻经》15

    42估客驼死喻 弟子听从商人的话用白㲲布保护驼皮,岂不知白㲲布比驼皮的价值高很多,这就好比买椟还珠,舍本逐末!从...

  • 《百喻经》共读15天

    估客驼死喻 人生有的时候也会这样,我们经常会被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困扰,人生就沉默于这些琐碎的事物当中,到了最后...

  • 学习《百喻经》第15天

    一个简单的故事隐含着佛教的道理,不杀生戒是佛法中上等的行因,一些佛家弟子不好好地修持,却去拿钱财造塔建庙,...

  • 读《百喻经》D15

    42、估客驼死喻 文中上好的棉布代指佛家要求应遵守的戒条,剥下的驼皮代指财物。遇雨,商人的两个弟子用上好的棉布盖在...

  • 《百喻经》水火喻

    (二五)水火喻 昔有一人事须火用及以冷水。即便宿火以澡灌盛水置于火上。后欲取火而火都灭。欲取冷水而水复热。火及冷水...

  • 《百喻经》第二十九天

    《月蚀打狗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不了解事物的真相时,不要凭自己的猜测轻易下结论。否则,既显得自己无知,又可能产...

  • 百喻经

    《百喻经》曾经是鲁迅先生最为喜欢的一部佛经。他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佛藏中...

  • 《百喻经》

    从前有个愚笨的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主人招待他吃饭,他嫌菜肴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就为他加了些盐。加盐后菜肴变得味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5 二十九.大实木喻经 MN2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kzn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