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第314/365天
今日阅读《学习的本质》
作者:[美]桑贾伊·萨尔马 卢克·约昆图
翻译:吕红丽
第一部分 心理与大脑
第1章 学习之鸿沟
任何名副其实的教育计划,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知识,更应该以一种高度吸引人的方式提供知识,然后激活这些知识,这样知识的主人才能在现实世界中自如地应用这些知识。
如何以极低的成本向大众传播知识。麻省理工学院启动了开放式学习项目,基本将他们所有的课程材料全部通过互联网免费提供给需要的人,然而提供信息并不等于提供教育。如何才能达到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在传统课堂授课所能达到的效果?达到那种激励和情景化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们真的能从学习微积分的层次跳到用微积分思考的层面。
1.机器教学和教师教学。
学生使用教学机器学习时会因为得到正确的答案感到暂时的满足,而且也能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这本是好事,但使用机器教学或电子衍生品学习时,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景因素和相互沟通等重要问题。
作者认为,学生之所以能够在今天的传统课堂中学到深层次的、情景化的活性知识,主要归功于教师的教学技能。
2.杜威的从兴趣出发理论
20世纪教育心理学领域中两位重要人物——约翰·杜威和爱德华·李·桑代克在教育理论方面存在分歧。
杜威认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真正兴趣,应先从孩子们的‘迫切冲动和习惯’开始启动教育程序,然后再逐渐培养他们对广泛知识体系的学习。
在杜威看来,孩子们通过个人经历获得的第一手知识和世代相传下来的第二手知识(如代数、毒蛇的种类、纽约的地理位置)之间存在着显著差距,但是这种差距是可以联结的。教育家所做的努力就是联结这一差距:帮助孩子们把自己从生活中抽取的知识延展至祖先预先抽取的知识中。
杜威的理论,被作者称之为“由外而内的思维”:把复杂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而不是去拆解它。
3.桑代克的效果律。
桑代克将其观察结果整理成了一套指导学习的定律。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他称之为“效果律”,他认为,动物通过试错行为进行探索的过程,任何能够产生“满意效应”的行为都会变得逐渐频繁,而那些导致“挫败效应”的行为,则会逐渐减少。这一定律对人类的学习产生了惊人的影响。桑代克认为,人类在记忆编码方面与猫狗等低等动物一样,都是简单、半机械的过程,这也是人类学习的基础。
桑代克的理论,作者称之为“由内而外的思维”,也就是力图用尽可能机械的方式解决复杂的体系。
3.行为主义理论的诞生。
效果律为20世纪留下了两道深深的印记。一道是在推行大众教育的学校中,其影响力一直持续至今;另一道则是在实验心理学的科学领域中激起了一场盛行几十年的运动。
1913年心理学家约翰·布罗德斯·华生,引入了行为主义这一术语来描述桑代克和俄罗斯伊万·巴甫洛夫重点关注的研究理论。
根据华生的极端定义,真正的行为主义者是用纯粹的刺激(作用于动物的行为)和反应(可观察到的动物行为)来解释大脑活动,忽略甚至否认期间的心理过程。这一学习理论指出,刺激和反应的同时发生的频率越高,两者之间的连接就越强。
4.桑代克教育理念的影响。
1900年,桑代克将研究中心从比较心理学领域转向了人文教育领域,他的效果律学习定律为美国(乃至国际)的中小学、学院和大学的标准化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持续了几十年之久。
桑代克的教育理念坚定的认为学习是可测量的,可计算的,可大规模复制的。这个观点为教育家提供了对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细化、排序和监控所必需的理论工具。
桑代克的效果律足以证明课程的标准化,学校管理的标准化以及学生的标准化(这是最糟糕的)都是合理的。
随着追求效率和数量的潮流的蔓延,我们所熟悉的字眼“学分”和“学时”成了管理阶层最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学习本身正在失去它在学校的重要意义,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功能:将值得教育投资的学生与不值得投资的学生区分开来。
20世纪初桑代克和其他教育心理学家,提倡利用特定科目的标准化测验来对比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智商测试成为爵士时代学校对学生进行分类的标准手段,也是整个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主要关注点。
20世纪初,整个智商测试项目不仅在执行过程中,而且在动机上都具有种族歧视和阶级的偏见。事实上,现代智商测试中,学生生活的环境因素对测试结果存在巨大影响。
今日我们的教育体系仍被指设立了双重目标,而且两个目标极为不和谐。一方面教育的首要目标仍然是教学,向每个人传授实用的活性知识;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将教育的内容、教学方式,甚至受教者全部标准化,而这恰恰与“人人有所学”的理想背道而驰。
学习的认知科学是多层次的、复杂的。在后面的章节我们将一层层爬上认知科学这座高楼大厦,每上一层就能扩大我们的认知视野。我们将从微观层面开始了解,学习是如何在组成我们神经系统的细胞中构建的,继而层层向上,最终达到元认知(即对认知的认知)和社会动力学的高度。每上一层都对学习施加了一些新条件,满足这些条件后,我们才可能对教育者和学习者提出更包容、更有效的教育愿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