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都接触过“心灵鸡汤”。记得上初中时,经常逛书店买辅导书、买流行杂志,还能在书架上看到一本本、厚厚的《心灵鸡汤》。是的,那时候有出版社把“心灵鸡汤”四个大字作为书名,赫然印在上面如大字报。那时候,没觉得心灵鸡汤有什么不好。
那种以“心灵鸡汤”为书名的励志故事集仅是狭义的心灵鸡汤;而广义的心灵鸡汤包括一切以治愈人的心灵为目的的感性文字。比如,那时候流行的于丹、周国平的书,在某种意义上也可归为心灵鸡汤的范畴。
喝鸡汤,一时幸福,但不能真正让心灵变好。因此,“心灵鸡汤”逐渐有了贬义。更可怕的是,假如鸡汤里的三观不正,那就变成了“毒鸡汤”,数年前“某萌”自媒体账号就是最大的典型。
如今,心灵鸡汤差不多已完全成了贬义词,有的人拒不品尝,而有的人偷偷地喝,还有的人喝了却不自知。
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心灵鸡汤虽然被骂,但真的有“暖心养胃”的一时效果,对于处于极度痛苦和失落的人来说,能在背后推他一把,也许能凭着这一把站起来。就像公司里的销售团队每天早上喊口号,虽然喊口号不能直接变为客户和业绩,但是凭着着一股劲儿,销售人员的精神头上来了,不怕困难了,成单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
我对心灵鸡汤有另一种解读。
今天朋友向我抱怨,说自己的生活很枯燥,每天围着家庭和工作转,失去了理想,他害怕这辈子就这样过去,到头一场空。
正好这时我刷到一个心理学博主的视频,将的是人要去发现“不确定性”并与“不确定性”共舞,就随手发给了这个朋友。
他有些不以为然,回复我说:“怎么看着像心灵鸡汤。”
我自己换了个角度再看一遍:果然像心灵鸡汤。
我心中暗想:心灵鸡汤怎么了,如果话说的对,是不是心灵鸡汤有什么关系吗?
我回复他说:“因为话说的太正确了、太绝对了,反而显得不严谨、不严肃、不真实,所以不是那么让人信服。这是表达方式的问题。比如,如果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就能更准确、更有美感、更让人津津有味。”
形式是内容的一部分。好的形式让思想更准确、更富有启发;不好的表达方式,会有损思想的准确性,甚至扭曲想要表达的思想。所以,鸡汤被质疑,并不是因为鸡汤讲的道理是错的,而是它的表达方式太单调、太乏味,过于简单则有弱智的嫌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