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引爆点 第一章 流行的三法则

引爆点 第一章 流行的三法则

作者: 冬冬_22d8 | 来源:发表于2017-12-15 22:33 被阅读0次

    别看我们身处的世界看上去很坚固,或者说很顽固,雷打不动、火烧不化,其实只要找到那个点,轻轻一触,它就会倾斜。这个点,就是格拉德威尔所说的“引爆点”

    [美]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作者的另一本书《转瞬即知》(Blink)

    前言 理解流行

    关于流行的问题who、why和how,是关于流行的3W难题

        谁创造了流行?流行的奥秘何在?如何才能创造流行?这三个。提供解释3W难题的答案

    这本书中所要传递的一个核心思想

    能否发起或斩断流行——这要视流行的性质而定,是想卖出一件产品,还是想消灭禽流感——很多时候取决于一些微小的素。这些微小的因素能够影响世界。

    格拉德威尔的流行理论包括三部分。

    第一是个别人物法则,

    就是我前面讲到的包括我的同事小新在内的三类人: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这三种人是我们每个人同外部世界相联系的纽带,无论我们是否承认。这还只是格拉德威尔的流行理论的一部分。

    第二法则是附着力因素,

    这条法则讲的是流行物本身所应具备的要素,它应该具备能让人过目不忘,或者至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附着力,比如ipod漂亮的外形和一般随身听无法比拟的容量;

    第三法则是环境威力法则,

    意思就是发起流行的环境极端重要。注意,不是重要或者很重要,而是极端重要,甚至一个微小外部环境的变化,就能决定流行或者不流行

    例子1

    格拉德威尔举的一个例子是,纽约地铁站墙壁上的涂鸦,要对地铁站犯罪率升高负很大责任,涂鸦被清洗,并且对小错误如逃票现象严加惩处之后,地铁站的严重犯罪就开始下滑;

    例子2

    格拉德威尔所引用的一个社会心理学上的例子——150法则,意思就是,当一个组织的规模超过150人时,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就开始存在问题,层级之间的界限开始严格。

    理解世界的新钥匙

    我们身处的这个纷繁的世界究竟如何在运行,以及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它,我们同这个世界的关系究竟怎样?变革者提出新的理解世界的方法,甚至能够因此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如以赛亚·伯林所说,值得尊敬的知识人是提供理解世界的钥匙的人。格拉德威尔的流行理论,就是一把理解世界的新钥匙

    普通人的回答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凯恩斯的“调控”、

    哈耶克的“自发生成秩序”、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

    变革者提出解释理解世界的新方法:

    凯恩斯在对斯密进行修补;

    弗洛伊德另辟蹊径;

    毕加索挑战马蒂斯;

    爱因斯坦修订牛顿为大自然的立法;

    德鲁克对组织的研究,和他提出的“知识工人”与受雇阶层。

    理解世界的普适方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

    可以拿来看待“超级女声”背后那个火爆的中国,

    芙蓉姐姐在网络上走红的现象,

    还能够解释曾经非常流行的对食物中毒的恐慌。

    它让我们认识身边的小新,发现什么是“地铁站的涂鸦”,什么是流行物的“附着力”。

    导言

    2017-12-15 09:06:56

    暇步士鞋的流行是如何发生的?

    年轻人对睱步士的喜好传递到两位时装设计师那里,他们用暇步士来搭配出售其他高级时装款式。暇步士鞋仅仅是搭配着的附件。

    个别人物法给出的回答是:在这些特别人物中有人意识到了时尚趋向,通过自己的社交、自己的活力、热情和个人魅力把“暇步士”传染给大家,就像盖藤·杜加斯和纳山·威廉斯之流把艾滋病病毒传播出去一样

    2017-12-15 10:31:49

    麻疹在或者冬季流感的流行传播也具备着这三个特征:

    第一,传染性;

    第二,微小的变化产生巨大的效果;

    第三,变化是突发而非渐进。

    第一章 流行三法则

    2017-12-15 14:13:32

    流行病爆发需要三个条件,一些事情的发生让其中一个两个甚至三个条件发生了变化。三个条件就失

    传染物发挥作用所需的环境。这三个变化条件我称之为:

    1个别人物法则(the law of the few)、

    2017-12-15 14:53:00

    病毒在传染的过程会发生变种

    这是病毒学中的一个著名原理:每年冬天,流感开始传播时的流感病毒与流感结束时的病毒差别很大。

    例子1

    最著名的流感是1918年爆发的全球性流感。人们首次发现该病毒是在当年春季,当时情况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夏天过后,该病毒通过某种奇怪的途径发生了变化,在之后的6个月里竟使全世界2000万到4000万人丧生。病毒的传播方式并没有丝毫改变,然而病毒本身却突然变得如此致命。荷兰艾滋病研究员杰普·古德斯米特坚持认为,艾滋病病毒也会产生同样的剧变。

    例子2

    古德斯米特研究的重点是卡氏肺抱子虫肺(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或称PCP病。我们每个人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体内都携带了这种细菌。它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无害的。我们的免疫系统能轻而易举地控制住这种细菌。但是如果某种病毒,如艾滋病病毒,破坏了我们的免疫系统,这种细菌就会失控,从而引发一种致命的肺炎。

    2附着力因素(the Stickiness Factor)

    2017-12-15 19:47:39

    人们常常花费大量时间思考如何使信息更易传播,即如何让我们的产品或者观念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但是要把消息传播出去,一个重要部分在于怎样确保消息不会从听到者的一个耳朵进,而后从另一个耳朵出去。信息有了附着力就意味着它会对人产生影响。

    附着力法则告诉我们,有一些特别的方式能够使一条具有传染性的信息被人记住。只要在信息的措辞和表达上做一些简单的修改,就能在影响力上收到很大的不同效果。

    3.环境威力(Power of Context)法则

    例子:旁观者问题”现象

    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事件之一,1964年一个生活在昆士区的年轻女人基蒂·吉诺维斯被人用刀捅死。吉诺维斯在大街上被人追赶,在半小时内3次遭到袭击,她的38位邻居在自家的窗后目睹了这一切。但是,当时这38个目击者没有一人报警。该案引起了广泛的自责和自省。它成了冷漠和非人性化的城市生活的象征。后来成为《纽约时报》总编辑的亚伯·罗森塔尔(Abe Rosenthal)在他的一本书里这样描写这个案件:为什么当吉诺维斯小姐遭到袭击时,38位邻居没有拿起电话报警?没人说得清楚。这些目击者本人也说不明白。可以设想,他们的冷漠完全是大都市众生相中的一种。这几乎是一种生存所需的心理:如果一个人周围生活着数百万人,这必定带给他生存上的压力,而防止这些人的侵犯的唯一办法就是尽量漠视周围的人群。生活在纽约和其他大城市中,人们对邻居及其困难的漠视是他们条件反射似的思维所致

    例子2

    在一个实验中,拉坦和达利让一个学生独自待在一个房间里,然后假装癫痫病发作。当隔壁房间里只有一个人时,听到声音后,他有85%的可能性会冲进这位学生的房间提供帮助。但是,当实验对象觉得还有其他4人也听到了癫痫病发作声音时,他们去帮助这名学生的可能性只有31%。在另一个实验中,他们发现,如果有人独自看到黑烟从门下冒出,他有75%的可能性要去报警,但如果他与一群人在一起时,去报警的可能性就只有38%。

    换句话说,当人们处在人群中时,会分摊责任。他们会设想,其他人会去报警的;或者,既然其他人都不采取行动,这个明显存在的问题——隔壁传来的疾病发作声,门下冒出的黑烟——就被认为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引爆点 第一章 流行的三法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ldj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