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一位非常敏感,非常细腻的诗人,而且她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她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把她那种细微的感受,精准地表达出来。在这一点上只有南唐后主李煜,可以和她相媲美。但是,两个人还有一些细微的区别,这个区别在于,李后主在小情调之中还有一定的大情怀,而李清照写的主要是个人的小情调。
今天我们分享的李清照的《一剪梅》,就是一个小情调的名作。我们想通过这首词,具体地领略一下,李清照对细腻的感情精准的表达和多样的方式。一句话,我们要通过这首词看一看,经典是如何炼出来的。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啊,曾经有当代的作曲家谱曲,由著名歌唱家邓丽君演唱过。所以,这首词它的受众面更广。而实际上,这首词从文字上看,它分为上下两片。上片六句,下片六句。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实际上就写了两个情景,一个是荷花残了,一个是席子凉了。这样写什么意思呢?首先是告诉你,这个季节。这是一个什么季节呢?秋季,而且是深秋。再一个,更重要的在季节之外,她告诉你,作者的心情极其恶劣。因为她在院子里看到的,是已经残败的荷花,到屋里面看到的,是那个已经变得透心凉的枕席。总而言之,院子里、屋子里看到的,都没有一点儿温暖。其实,这些都是写她的内心,内心赶不走的孤独,由于孤独,她在屋里屋外内心感不到一点温暖。
接下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她泛舟散心。按说划船去游了一圈,应当说这是一件很能让人心情愉悦的事。但是李清照写的却是“独上兰舟”,当她解好衣服,上了船以后,却写了一个“独上”的“独”,但是这个“独”,千万不要理解成就她一个人。这里面至少有一个划船的侍女。但为什么用“独”呢?只能说此时的李清照无论谁和她相伴,她都会感到满满的孤独,浓浓的忧伤,因为赵明诚不在身边,她心中充满了那种赶不走的孤独和相思。
接下来“云中谁寄锦书来”?这句是写她渴盼赵明诚的来信。但是这七个字却非常巧妙地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鸿雁传书,鸿雁传书这典故出自苏武的故事。苏武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个地位非常高的民族英雄啊。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因为一场意外,被困匈奴十九年。把他放在北海,就是今天的西伯利亚在那牧羊。在那样的一个艰苦的环境中,他顽强地生存下来。在冰天雪地之间,他一个人孤独的走过来了。等到汉昭帝即位以后,汉匈关系缓和了。所以汉朝出使的使节,就奉命要求匈奴把苏武放回来。但匈奴单于却说苏死了。接着出现了一个意外的事件,当年随着苏武一块儿出使的一个副使,秘密地会见了汉朝的使者,告诉了汉使当年发生的事情以及苏武现在的情况。并且告诉他如何去说。怎么去说呢?就说我们大汉天子,在自己的皇家园林里打猎,打到了一只大雁,大雁的足上,系着一封用绢帛写的信,信上说苏武在北海牧羊。这个使者第二天就按照这个随从的说法,质问匈奴单于。匈奴单于大惊,马上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确实还活着,而且决定放苏武回国。这完全是一个意外的事件,如果没有这个所谓的鸿雁传书,苏武是不可能回来的。就是因为有了这个编造的鸿雁传书的故事,匈奴的单于放了苏武,苏武回到了汉朝。这件事情让苏武青史留名啊!
第二个典故讲的是苏惠的回文诗,就是那个锦书。锦书根据正史的记载,就是一个叫苏惠的女子,她写的一首回文诗。这故事是怎么回事呢?因为苏慧的丈夫叫窦涛,他在前秦的时候担任秦州刺史。后来因为获罪,把他遣到了沙河,就是今天的敦煌,当时叫沙河。苏惠在家里思念远行的丈夫,就织了一个锦帕,这个锦帕的最珍贵之处,就在于,这个锦帕上面她织了一首840个字的回文诗。这首回文诗,我们之所以称它为回文诗,就是它既可以正着读,又可以倒着读,还可以斜着读,甚至于退一两个字它也能形成诗。这个回文诗在中国历史上名气极大,这是苏惠的创造啊!苏惠用回文诗表达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李清照就借着苏惠的这首回文诗,表达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她希望也能出现一个奇迹,鸿雁传书。像苏武当年的那个鸿雁传书的故事一样,能够有丈夫赵明诚的信来到。所以这一句的七个字,包含了两个在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典故。同时还写出来了,李清照对丈夫赵明诚的一腔衷情。这种写法本身,还是写的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思念。这种思念正像我们前面所说的,是赶不走的。因为思念很深,所以才会想到赵明诚会不会写信来,让自己看到信,也可以暂时解脱出来,摆脱一下相思给自己带来的痛苦。
下面两句说“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字回时”的“雁字”回应了上一句,上一句“云中谁寄锦书来”?主要有两个典故,一个典故是鸿雁传书,不是有鸿雁嘛,这个“雁字”就是回应“云中”,确实是看到了大雁。另外一个是说明现在这个深秋季节呀,已经是大雁南飞的季节了。大雁还知道南飞,回到自己的家中去,要过冬了,而自己的丈夫却一直没有消息。所以李清照名写大雁南飞,但实际上是想说,“明诚啊,你何日来归呀”?而下面一句的“月满西楼”,是说李清照的思念之情,是从白天一直延续到晚,整整一天都赶不走,驱不尽的相思之情。这种日思夜想的思念,在李清照的身上,那是完全无法解脱的。
下片写什么呢?下片是继续写这种敢不走的相思。“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我们先看第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到了深秋季节啊,花落了,所谓“自”,就是它自己落了,花该落了。深秋季节,花落了水流了,落花随着流水飘走了。指缝太宽,岁月太窄,大好时光就这样一天天的从指缝中流走了。
而这个饱受相思煎熬的李清照,她想着什么呢?她想着赵明诚也和自己一样在忍受着这种煎熬,这就叫“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两处,一处指自己,一处指对方,指赵明诚。罗邺《雁二首》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里,“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个写法呢,和李清照的写法都是一样的,都是写两方的相互相思。其实这是李清照,写自己相思之苦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她不光写自己思念赵明诚,而且写赵明诚思念自己。赵明诚此时的情况怎么样?其实作者当时心里并不清楚,但这种写法非常巧妙,她不写单相思,而是巧妙的、委婉地写双方的相互相思,来表达自己那个赶不走、驱不散的相思之苦。
末尾的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公开地表明,自己的相思病已经无药可救,已经成为不治之症了。因为刚刚眉头舒展了,马上心头又被塞上了。所以李清照这首词的末尾三句,就像前面我们讲过的《醉花阴》的末尾三句一样,《醉花阴》的末尾三句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是千古名句,这首词的末尾三句也是千古名句。
一个作家,一生能够留下来一句千古名句,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儿了。因为名句不是自己能够定的,它是千千万万读者确定的,不是一个人、几个人可以操纵的,是千千万万读者口口相传的。无论你有多大的权力,包括政治权力、资本权力,你都无法让世世代代的读者,尊奉你写的诗句是名句。名句是怎么来的呢?名句是经典化的结果。而经典化是由作者、读者、出版者,历经多年共同完成的,它是一个世世代代流传的结果。李清照留下来的名句呀,非常之多,在宋代数以千计的词人中,是名列前茅者。最后,让我们再重温一下,李清照的这篇名作: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都�O${��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