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经典会读——《孟子》万章章节下

经典会读——《孟子》万章章节下

作者: samecome | 来源:发表于2016-10-29 13:30 被阅读206次

    2016.10.23于专教读

    2016.10.29写于玉泉

    1:四类圣人

    万章下的第一部分,孟子介绍了四类圣人,针对的是如何处理世间“清和浊”的人和事。

    第一类人是伯夷,圣之清者也。这一类人对于清浊泾渭分明,眼里不揉沙。一点不好的事情不做,一点不好的人不相处。所谓“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第二类人是伊尹,圣之任者也。这里的任姑且解释成责任,有着很强的立他人,达他人的意愿。十分的自信自己是“先知先觉”,同时有这个义务好责任让其他人也“知觉”,而无论环境如何。所谓“治亦进,乱亦进”

    第三类人是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谓和,也就是无论是清浊的人或者事,他都愿意去相处,去做,而不试着去改变他们,他们也不能影响他。会坚持自己的原则,做清的事情。另外无论环境如何,穷困与否,他都不会因此悲伤。

    第四类人自然就是孔子,圣之时者也。时也就是中庸,前三类人都走了极端,只坚持一个观点。而孔子则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行为。在这里不要认为人人都能轻易地做成孔子,更多的时候,我们都容易变成前面三人。比如对于一些事,无论大小,什么情景下,只要是“浊”的,自己都会因一点对于“善”的偏执,而选择不去做呢?有没有可能根据“时”的要求,做一些,可能是“浊”的事呢?孔子对于齐国,用手将正在淘洗的米捞起来,等不及煮熟就走了(四书中总有这样让人忍俊不禁的动作描写,有趣)。而对于鲁国,自己的父母之国,又迟迟吾行。

    而描述了这四类人之后,孔子又是怎么能过做到这样呢?孟子用了音乐的“集大成”的概念,和射箭的例子,指出“智”和“圣(也就是道德,或者坚持做正确事的坚持)”。智是前提,智就是智慧,就是你能够明辨什么情况下,自己应该做出哪一类的选择。就像射箭的时候你能够瞄准目标一样。第二才是圣,就是你知道怎么做了,坚持去做。就像你目标瞄准了,你不用力去射,怎么能够射中目标呢?这里要讲的是,大多数人会觉得“圣”的要求难,可是我想说谁真有这个“智”呢

    接下来的部分,孟子介绍了一些周朝的爵禄制度,此处并不关心,故略过。

    2:敢问友

    这一部分,万章开始问孟子,什么叫做朋友?好重要的一个问题啊,且看孟子如何回答。孟子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二友。友也者,友其德”。简而言之就是“忘势”。不要觉得自己有钱,年长,兄弟多,了不起,有多牛逼。把这些都忽略掉。这里讲的是双方的,有钱的一方不要抱着我很有钱的心态和其他人交往,自己的一方也不要总觉得对方很有钱。然后分了几个层次去讲,从小到大,虽然总的原则是一样的,但是随着等级越上,其实要求会更多。

    百乘之家。这一段有一句话很有意思。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直白地翻译就是,他有五个朋友,一个叫小明一个叫小红,其他三个我忘记了。孟子,您也太直白了吧。感觉明明可以名垂千古,可是您老给忘记了。哈哈。这五个人和孟献子是朋友,五人不在意孟献子有钱,孟献子也不因为自己有钱而怎么样。当时开了一个小玩笑,就像我和马云做朋友,一起吃饭,他不能因为他有钱,就说我们去国宾馆,然后他买单所以要AA。可是我们AA又付不起,又不能因为马云有钱,所以就让他请客。所以最后只能一起去吃烧烤,然后AA,君子之交哈。

    小国之君。上一层其实解释的是不挟,而这里解释的是“友其德”。虽然忘势了,但是对于朋友还是有区别的,这区别的根据就是德。对于大贤贤于一世者,师之,对于贤于一时一地者,友之,对于才能德行中等之人,只可“事”我,这也太残忍了。

    大国之君。对于一个大国的君主,如果他做到的应该更多。不仅仅是不挟和友德,比如亥唐让你坐,君就做,让吃饭就吃饭,菜不好吃,还不能抱怨。做到这些或许,君会有好的名声,可是如果也仅做到这些,你就还是不尊贤,因为这些要求是对于一般的“士”的要求。对于王公,你就要让贤者有合适的位置,发挥他们的价值。

    3,礼尚往来,却之不恭

    在这一部分,万章问了孟子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别人给你送礼怎么办。而且这一部分其实还有其他很有意思的地方,首先万章在这里给孟子挖了一个坑。一步一步把孟子往沟里带。(是自己的理解把这部分串起来)。首先万章问孟子,别人送礼怎么办。孟子说要“恭”,也就是如果你总是不接受的话,其实是对别人的不恭敬。换句话说就是,别人送礼,你要收哈,我得理解是,孟子可能说的是,有些人,不管别人送什么东西,你都不要,这让别人很尴尬,比如我看你口渴,给你送杯水,你也说不要。因此孟子接下来说,如果有一个尊者给你东西,你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想着,他的东西是不是不义的,然后拒绝接受,这样是不恭的。然后万章接着问,这样子如果是不义的东西呢?是不是为了不要显示的不恭,找个其他理由拒绝掉,比如我不口渴之类的。孟子也是执拗,说,你怎么能够这样子口是心非呢?人家堂堂正正的给你,你就堂堂正正的手下就可好了。孔子也会要的。怎么老觉得对方是不义的呢?我们都知道孟曰取义,这里孟子的回答显然让很多人措手不及的。孟子不应该这么回答的。都说了是不义的。不要担心,孟子毕竟是孟子。万章接下来问,如果有一个人在外面强了别人的东西,然后送给你,你要吗?孟子当然说不要!不义之财啊!说明孟子还是讲究义的,可能之前的回答只是提醒万章别总以恶意揣摩别人而已。可是为什么万章要揪住这一点不放,明明知道孟子对于真的不义的东西时不会接受的,为什么还非要他亲口说出来呢。万章的坑终于到了,他问,那么现在诸侯剥削老百姓,就是抢别人的东西,那么诸侯以礼待你孟子,给你东西,你怎么好意思 要呢?原来是要损一损孟子啊。

    机智的孟子说,你怎么能够这么比呢?诸侯为什么就是强盗呢?你的标准时不对的。强盗是不跟你讲道理直接抢的,而我接受礼物的诸侯都是先教育人家,接受百姓于水生火热,不行,才诛之的。

    奚不去矣

    前文有说孔子”时“,万章这里估计就是想多深入了解,怎么判断何时离开”浊“的人和事。

    万章文,鲁国的猎较习俗并不符合道,可是为什么孔子要”同流合污“呢?难道孔子去鲁国不是为了行道的吗?孟子说孔子当然是去行道的,但是行道是要讲究策略的,鲁国的猎较习俗,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如果改变它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能操之过急。孔子发现他们的习俗来由原因我是因为他们祭无定器,实无定品。所以孔子先簿正祭器,使器有定数,鲁国自然也就不会继续猎较了。这种你可以说是曲线救国,也可以说是拨开迷雾抓住本质。体现的也是孔子的”智“。然后万章不死心,又问了一个好问题,说,孔子在遇到不能够马上解决鲁国猎较恶习的时候,为什么不离开啊?其实是想问,到底怎么判断何时离开一个”浊“的人和事呢?孟子的回答是孔子一定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吗?结果不是。孟子说,一方面,世上人都知道孔子是行道的,如果他变化的太快(去一个地方待不了多久就走的)的话,别人会怀疑他的道的。所以孔子不能走。然后要从最细小的地方做起,最简单的地方做起,也就是簿书 器物,这样子,其他人就会觉得我的道还是很简单易行的,会跟随着我做,这样子就会看见我道大行的征兆。等这种征兆也能够看见了,可是人们还是不去做,这就是因为君上不能用的原因了,我的人事已经穷尽,不成,已非我人力可为。遂去。

    君和士

    这一部分讲了两块内容,一块是关于做官的原因,另一块是士大夫和君主的相处之道。

    首先孟子说做官有三个原因,一个是看到自己的道能够实行,简而言之就是,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第二是国君的知遇之恩,虽然自己的理想实现起来艰难,可能只是竹篮打水,但是因为国君待我以礼,我不忍离去而做官。第三是虽然可能礼数上不能尽到,但是对于贤者,国君能够做到继粟,继肉,也不忍心离开。但是这所谓的”公养之仕“给人的感觉怪怪的。然后孟子讲了一个分工的观点。就是你不能因为贫穷而做官(赚钱),虽然做官的人有时候很贫穷。就像你不能因为要繁衍后代而娶妻,虽然娶了妻之后会有孩子。两者不能够颠倒。然后接下来很有意思。如果你也因为贫穷想做官,也可以!那你就去做一个小官。比如打更的,管仓库的等等。当然这里你不能说,我只是一个村长,小官,所以可以去赚钱,而是说,如果你只是想赚钱,就不要去需要承担他人责任的岗位。官越大,职责越大。只不过,根据孟子的这个逻辑,会推导出,位卑而言高,罪也。因为在孟子的逻辑里,位卑,就说明不想承担官的责任,那么就不要高谈阔论,上与人主争是非,下为国家谋理乱。哈哈哈,这罪名真大啊。估计很容易被统治者拿来控制言论。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对于士,不能寄食于诸侯,因为士只有出仕而食其俸禄,岂能寄托于诸侯,不劳而获呢?(对于国君也是一样的)相反,君主如果赏赐你食物,则你可以接受。万章就不明白了,问孟子,为什么自己去诸侯那里不行,君主给就可以。孟子解释说,因为当你没有出仕的时候,对于国君而已就只是普通百姓而已。普通百姓穷困的时候,国君是有接济的义务的。然而,这个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就结束了,万章继续在问,为什么国君赏给你东西,你可以要,给你俸禄却不可以呢?孟子这里讲的是,如果国君给你俸禄,但是你却不需要承担这个职位的责任是不行的,说的不就是吃空饷的问题嘛。万章继续问,那是不是国君可以一直赏赐你呢?孟子说显然不是,举了子思的例子,因为国君赏赐的时候,你是要行礼的,如果 你一直赏赐,不就让子思觉得他是“犬马畜”了吗?只是国君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在礼贤下士,就不断以高姿态的赏赐。万章再问,那么国君怎么样才能够算是正确的养君子呢?孟子的答案很简单,不断给他物资上的资助是不行的,你要给他和他才能相当的职位,让他去发挥他的才干,这样才能够实现它的价值。然后举了尧之于舜的例子,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之···后举而加诸上位。这才是真正的王公之尊贤者也。

    同时国君接见贤士的时候,一定也要记住之前说的“不挟”,不能说,你碰见一个贤者,因为你的地位高,所以说你召见他。这里孟子讲了一个例子,很有趣,缪公要见子思,说,我以千乘之国的国君的身份友士,怎么样?子思的回答,兼职太巧妙了。如果你是君,我是臣,那么我怎么能够和你做朋友呢?你也肯定不是因为我纯粹是臣,你想见我,如果你是因为我的才能想见我,那么在这个维度上,我是你的老师,你怎么可以说和我做朋友,召见我呢?因此身居高位之人,切记,不可因为自己之位高,而在其他维度上,均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

    最后再讲一个小故事,很有趣。齐宣王问孟子一些关于卿的问题。孟子说,有两类,一类是贵戚之卿,一类是异姓之卿。齐宣王问什么事贵戚之卿呢?这个回答可大胆了,孟子说,如果君主有过错,那么规劝他,如果反复规劝也不听怎么办,换掉他。。。。胆子好大。果然齐宣王勃然大怒。孟子接着说,大王不要怪我话说的太直,这是是你问我的,我不得不实话实话啊。之于异姓之卿,反复规劝不听的时候,可以离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典会读——《孟子》万章章节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les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