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谈到了既要在各种时刻及时开启虚拟模式,又要在一些时刻积极迅速地开启自己的个人分享。并且还把与“虚拟模式”的反义方面列了一个顺序:公众演讲、公众语音分享、公众文字分享、私人单独分享。最后的“私人单独分享”还可以再分为:文字分享、语音分享、视频分享。当然,在“私人单独分享”中的分享可以换成交流,因为公众分享往往决定了分享者说得较多一点,除此以外,分享与交流的区别还在于,分享是自己真实拥有的。
人们的交流可常常不是真实的。
有研究表明,身心健康的人每天也会撒1~3个谎话。比如:领导在上面说了几乎不怎么好笑的笑话,但是由于自己今天迟到了,所以我们就会不由得赔笑一下。
强调虚拟模式,只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交流。李笑来有这样一个观点:要是日常生活中也要用最真实的态度来对待个人的话,是一个挺傻的表现。
举个例子,前几天,我们几个书友又在一起拆书。一个年轻爸爸和我们拆一本家庭教育类书--《全脑教养法》。拆书过程中,他反复告诉我们“不管面对我们孩子,还是自己的大宝,我们应该在情绪失控时,都应该尽量避免口头暴力、和身体暴力”。在听到他说了第二遍的时候,一个朋友吐槽了:你的孩子不就包括了你的大宝和小宝吗,啰嗦!
他当时一怔,才恍然大悟:“我的大宝是指那些最重要的人,比如:爱人,好兄弟都算”
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是我们医疗行业,这些年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现已到了到医院看病、不做检查不治疗(开药)的地步。可能你常常体会到我们检查医生很高冷,或者看上去我们很忙。
为什么呢?
其实我们也是学医好几年、甚至十几年,基本的医学知识是一样要学的,我们为什么不想多和病人接触一下后,也试着给病人一两个解决方案,同时受到病人的感谢——体会这个职业带给我们自己的满足感呢。
我仔细想,其实有以下三点:
第一,我们已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检查单上黑字白纸写了你在我们这的检查结果,并签上自己的大名,已经承担了一定的责任。
第二,我们仅仅依靠的是临床医生的一张申请单,申请单常常会因为该医生的病人数量多而不完整或缺失,甚至没有直接接触到病人——我们难以及时获得足够充足的信息。
第三,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我们的建议可能和临床医生有不同(尽管有时只是个别字词的区别),病人就可能会失去耐心,从而没有信心就医。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一个“顾客”。
所以,我们常常直接告诉病友“找医生看就好了”,偶尔也忍不住给一点温馨提示“你这个病很严重,不能再喝酒、再乱走动啦”——在现今很多城市的大型医院检查结果完全自助打印。
最后,我对李笑来总是用双引号文章的形式就没有那么抗拒了。
当然,多数人不会像我这样看一个人写的字,也不会总会用写字来交流。
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最重要原则是:设定交流目标,不要进行人身攻击,用事实例证来支撑观点,养成不闲谈的习惯,尽量用能够最快、最丰富的交流方式交流。
下面,来谈谈设定交流目标。
设定交流目标,我觉得这个重要性很大。一谈到交流目标,大家可能觉得就得是要找某人谈事。其实,我觉得只是一方面,我们的交流目标其实还可以是直接“找事”——寻找亲戚的感觉、朋友互相关爱的氛围。所以,这个交流目标只是需要自己制定、自己完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