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过得好不好,总有这么一类人要当你的人生导师。
他们有自己的一套人生准则,伟大又至高无上。
其实他们也不是真爱你,或许是太爱你?
近来接触不少相似的案例,我学习到了一个不算新鲜的网络词—“杠精”。
单从字面理解,很容易对“杠精”的特点猜到八九不离十。
顾名思义,“杠精”抬杠成瘾,无论你说出什么观点,他们总能用一堆句式表示反对。“杠精”通常出现在各种评论区,使用“只有我一个人觉得……”、“难道....不是吗”等句式作为盔甲,上演一出出人生大戏。
“杠精”不在乎观点本身,他们更在意发言者本人。为了反对而反对,以在打嘴仗上赢得胜利为荣。
你说今天天气很好Ta反问你哪天天气不好;你说这样东西很好吃Ta回你一句这算什么,还有其他更好吃的东西你都没见过。
不够佛系或修行不够的人遇到这类挑战往往心中怒火起,恶向胆边生。
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5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依次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
“杠精”的生理与安全需求满足与否暂且不表,在评论区进行言论作战显然已经上升到了社会与尊重层面的价值需求。通过发表自己的观点引起对方的注意,进而发起句式攻击步步紧逼为压倒对方,赢得肯定与尊重,获得心理上社会需求得到满足的快感。
他们才不管这种胜利是真是假,反正赢了就行。
没有佛系的心态,能够平静地接受纯抬杠信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 》中提出人的心灵和自我会通过社会背景进行交互式的发展。我们对于自我的认知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社会自我即米德所说的他我的形象。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担任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知觉,包括对各种角色关系、角色地位、角色技能和角色体验的认知和评价。
当接收到杠精的信息后,大部分人第一时间内会对自己的他我形象产生怀疑。从而觉得愤怒、难过。一部分执着的人为了修正自己对于他我形象认知的偏差会对杠精进行反击。
但往往这种反击只会增加当事者的抑郁情绪。
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乖。
1970年蒂奇纳(P.J.Tichenor)提出“知识沟”的理论假说。
“知识沟”通俗来说,就是由于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或环境有差异,因此彼此在信息及知识储备上拥有或深或浅的沟壑。再简单一点来比拟,一个站在山顶上的人向山脚下的人大喊,哇原来天空这么辽阔,远方就是一望无际的海洋啊。而山脚下的人就会想,你这不是装逼么,海洋是什么 ,眼前不就这一坨黄土么。
这就是二人拥有的知识与信息量具有巨大差距而产生的交流偏差。并且很难达到平衡。
所以,和杠精抬杠,除非你能修炼到精中之精。不然干嘛给自己找不愉快呢。
我们所看到的景象往往不能够面面俱到,因此不要随意插手别人的人生,也不要任意评判他人的生活。
我们看到一个人衣衫不整状态不佳,没看到TA在自己巨大的人生变故前苦苦挣扎;看到别人满世界观赏美景见到名人,没看到TA彻夜加班拼命学习工作。
生活没有容易,要活的有趣。
生活没有容易,活的有趣的人都非常努力。
当然,从善如流是应该推崇的品质。也不能像皇帝的新衣一样认为天底下唯有自个儿最棒不是。
接受建设性的意见,让自己更优秀一点。珍惜正儿八经给你提意见的小伙伴儿们。
毕竟这年头,讲真话的人很难得。
任凭看到的部分事实就对别人妄自评判暴露无知不如保持沉默。
而遇到所谓的“人生导师”,莫争莫抢,脸上笑嘻嘻,deideidei,你说的dei!
心里。。。。。。Emmmm,关你屁事儿。
世道多险恶,活得温柔点儿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