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学而第一(10)

《论语》学而第一(10)

作者: 妙行如涣 | 来源:发表于2020-09-14 14:13 被阅读0次
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那是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说给他听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来的。夫子的那种求得的方式,大概是不同于别人的吧?”

 

学习笔记:内求为本,外求为末。五德修成,感来敬信。

各国政治及经济情况,被不少统治者视为国家机密,一般人很难与闻。孔子不参与执政,周游列国,但是所到之处,却能很快了解到各国的政治动向,这说明什么,说明各国的上层甚至诸侯王都跟孔子有接触,并且会告诉他核心的国家政事。所以子禽就很奇怪,故有此问,夫子能听闻各个国家的政治、社会状况,是他自己去求想知道,然后有人告诉他,还是别人主动地来告知他的呢。子贡真的不愧为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里言语修的最好的,很会说话,并且一言就直指核心,揭露现象的本质。他说,夫子是他自身温、良、恭、俭、让的品德而得来的。这样的品德,让人感到信任、敬畏、向往,主动向他公开国家机密,并乐于与他探讨治国安邦之策。子贡又说,夫子的求和别人的求不一样。别人的求是有心求,外求,关注点在外,想得到。而夫子的求是无心求,自己没有想求的心,关注点是在内,修自己,自己把仁爱、智慧、素养修到极致,一切自然感召而来。

所以,这一章给到我们至少如下两点启示:

内求为本,外求为末。

关于如何求的问题,孟子有句话讲的特别清楚,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在追求,而人生八苦中,有一大苦就是求不得苦。所以把这个求的问题想明白,真的很有意义。若真想明白了,至少就可以把与“求”有关的所有困惑和烦恼都化解了。孟子告诉我们,若求在我者,就是向自己求,那么求什么得什么,叫求则得之。放弃什么就失去什么,叫舍则失之。而若求在外者,对他人、对外在有求,那么你求的方法再好,也是得之有命,不是你完全能决定的,有很多不是属于你自己的因素会影响你的得到,上天的、社会的、他人的等等。所以,只要这个求里面有对外的求,那么对得到是没有一点益处的。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但常人的思维一般很难一下子马上明白其实的中奥义。若现在已经完全明白了,那么恭喜你,你此刻很多人生的困惑烦恼立即没有了。

比如,你不会因孩子成绩不好、品行不好而烦恼了,因为你知道了求在我。你但凡痛苦是你对孩子有求,这便是求在外,这个外是孩子。而求在我的哲学是,孩子不好,反观自身,是自己的问题,向自己求,然后你去努力思考如何创造更好的环境、掌握更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帮助孩子。

再比如另一半令你不满意,让你痛苦,那么若你真的明白,求在我,那你的痛苦也马上没有了。为什么,另一半不好,也是自己的问题。首先另一半是自己找的。其次另一半变成现在的样子与你自己有关,所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你怎么看待他,对待他,就会招致他怎么看待你,对待你。如果你一直如菩萨一样的慈悲、智慧,我想他再怎么不好也会被你度化。再次,另一半就算真的非常不好,你依然只能求在我。因为我们无法改变他人,只能改变自己。接纳不能接纳的,改变自己能改变的,做自己能做的。把一切往好的地方发展。若你实在无法容忍了,对方穷凶极恶,确实无可救药,甚至严重伤害到你,那也是求在你,你可以重新选择。依然没有痛苦。

如果是因出生贫穷,事业不顺,工作不顺,生活拮据困难种种而痛苦烦恼。那么若真的明白求在我,那么也不会痛苦烦恼。若真的明白求在我就会知道,福祸无门,唯人自召。所有的一切都是自身感召而来。首先,今生的起点是上辈子修来的,当下的起点是这辈子之前所修来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自己招致的。那么不会抱怨、痛苦,而是会平静的接纳,接纳一切,这叫认命。而接纳、认命之后就是改命。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过去的就让他过去,从今天,从此刻开始,我可以重新开始。因为求在我,一切都由我自己作主。我可以换一种思想、换一种活法。我不会可以学,我付出不够,可以大量付出。我走错了,可以改正。如了凡先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就立即投入到改命的行动中去。首先将自己往日之罪,在佛前尽情发露,然后先去行善事三千条,并用功过格登记。如此行完三千善,继续再行三千善,终身行善改过,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便是求在我。只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而已。其他一切外在的荣辱得失,名闻利养一切都不关注,皆不能扰乱我心。如此制心一处,修自己的身,那外在的一切,该来的自然会来。没来的也不会有任何不甘。

孔老夫子便是如此,他不会在乎是否有诸侯王赏识自己,认可自己,给自己官位。他一心就是做好自己,坚守自己的使命与梦想,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传承圣贤大道,实现天下为公。如果说有求,这便是他求的,求天下大同,求天下为公。这是一种完全无我利他的追求,即便是这样崇高的追求,他也是求在我。当没有任何诸侯王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就索性隐起来,做教育,著书立说。如此才有了庇佑我们中华民族2000多年的孔孟思想。

所以,内求为本,外求为末。内求,向自己求,求在我,是一种巨大的人格境界与生命能量。这种信念可以让我们真正立起来,勇敢的面对生命中一切顺逆、得失,成败。坚定的做自己,成为自己,发挥生命的价值和光辉。

第二点,五德修成,感来敬信

那么,具体修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始修呢。子贡通过细致的观察,总结出夫子身上的五种德行,“温、良、恭、俭、让“。我们要向圣人学习,这五个品德就是我们可以去着手的修炼点。

第一个,“温”就是温和。 夫子的容貌、形态,不会给人任何的压力,和他在一起,会感觉非常的舒服,聆听他的教诲如沐春风,这是温和。为什么夫子能够容貌温和?这是因为夫子心地柔和,用慈悲柔和的心对待身边的人,令身边的人感觉到他平易近人。所以圣人和我们在一起,我们不会觉得圣人好像高不可攀,与自己格格不入,或者是让自己觉得很有压力,而是会让我们觉得很舒服,很愿意和他在一起。他已经把自己身上的傲慢、嗔恨、脾气种种习性都去掉了,只留下清静、慈悲、智慧,如阳光一样温暖。这便是“温”。

第二个,“良”。良是良知,是心地善良。夫子一生所求,所实践的就是一个“仁”字。以仁爱存心;所以心地善良。仁者爱人。他有教无类,用真诚的爱心去关怀、帮助、照顾一切人,一切众生。这种仁爱,这种慈悲是可以从眼神中、话语中、身体姿势中、每个当下的言行中感受到的。

第三,“恭”。“恭”是讲夫子对内、对自己,严肃、谨慎。而对外能敬人、敬事、敬物。这是“恭”的意思,所谓普行恭敬。无半点我见我慢,敬一切众生。因为众生内在皆有自性佛,成圣因。恭敬也是整个礼的核心。《礼记.曲礼篇》第一句话就说,“曲礼曰,毋不敬”,“礼者,敬而已矣”。夫子教我们“克己复礼为仁”,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而能够恢复我们的礼,处处能够循礼,能够守礼,这是恭。

第四,“俭”。俭是节约,节俭,持身节俭,不奢华。所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俭以养德。人如果骄奢,德就有损了。人能够安住在简单的生活中,他的德就容易进步。一个人在骄奢的环境里,很容易放逸,很容易堕落,所以俭以养德,处处节约,爱惜所有的物品。此外,俭也是在积累自己的福报,过分骄奢就是在快速消耗自己的福报。唐朝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俭积累福报,佑及自身及子孙后代。奢则消耗福报,祸至自身及子孙后代。所以,俭的修炼,非常重要。老子高度总结修俭的重要性。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是我们修身立德最重要的三个宝贝。所以,我们也必须重视起俭的修持。克制贪欲,返璞归真。一切外在的奢华都比不上心灵的富足。追求内心的清静与智慧才是真正的爱自己。

第五,“让”。让是谦逊,谦让,礼让,不与人争。这是老子三宝中的另一个宝“不敢为天下先”。这就是让。为而不争,功成而身遂。这是智者的豁达。因为,看明白,一切都带不走。所有对外在的贪求执着最后都是“苦”。何不一身清静,只顾付出,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于人无争,与世无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自在洒脱。而虽无求,无为,却能成就无为而无所不为。

若我们能向着夫子的方向,努力修炼这五个德行,那么自然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和爱戴,信任与追随。而事实上,这个德行人人本有。只是被尘垢盖覆,不得见之。这个尘垢就是我们的妄想执着,习气业障。他本不存在,我们执着他而存在。如今,我们知道了,就应该立即投入到明心净心的修炼中来。日日用经典熏洗,让经典成为镜子一样,照出我们的这些尘垢,然后克己复礼,克念作圣。不再认同这些习性,这些错误的知见,直接放下,选择用我们的真心,用真心中本具的这些“温、良、恭、俭、让”。只要每个当下,每个念都去提醒自己“温、良、恭、俭、让”,不去用那些“贪、嗔、痴、慢、疑”,“怨、恨、恼、怒、烦”。自然我们也能逐渐散发出自性的光明,不断向圣贤靠近。

谨以此生,向终极致敬。希望这成为我们共同的愿望,共同前行。

妙行2020.9.14

相关文章

  • 《论语》学而第一(10)

    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

  • 《论语.学而第一》读书笔记

    最近跟着儿子参加公益的国学诵读班,在论语的开篇《学而第一》,就已经可以体验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学而第一》总...

  • 《论语》学而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

  • 为什么《学而》是第一章

    为什么《学而》是第一章 《学而》做为《论语》...

  • 学习论语10‖学而第一

    11、子曰:“父在,观其①志;父没②,观其行;三年③无改于父之道④,可谓孝矣。” 注释: ①其:指儿子②没:mò...

  • 礼貌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第一

  • 论语第一篇——学习篇

    开始阅读《论语》第一篇——学而(本文摘自360个人图书馆)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

  • 一起诵读《四书五经》吧

    一起诵读《四书五经》吧 文|张爱敏 2021.02.05《论语·学而第一》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

  • 《论语》2018年10月06日

    《论语》:学而篇第一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

  • 学论语学而篇1-16(6/100天)

    学论语1.1-1.3学而篇(1/100天) 学论语1.4-1.6学而篇(2/100天) 学论语1.7-1.9学而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学而第一(1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llz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