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丽老师在发言时说,今天的天很热,但是在群里能够感到一丝凉意。我知道她说的是今天的讲座给她带来的舒服的感觉。可是,我却想起了另外一个词––水深火热,而且我要用这个词来描述邓俊丽老师这一天半的感受。活动前一天,也即是前天,在府源宾馆里,俊丽总是嚷着冷,将近十个人的房间,气温肯定不会低到让人感觉冷的程度,这次讲座,她是主角,讲座前一天的那时那刻得知稿子要大改,她一定是很紧张。我鼓励她们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其实我知道这是在给她们出难题,因为真做教研的老师是不愁材料的,一旦把这些材料聚集起来想要再减去就痛苦了,字里行间流淌的都是故事,都是真情,去掉哪一块都像割肉一样疼。接下来的时间,我没再陪着她,但是她时时更新的稿子告诉我她一直在尽力做着准备。她和她的课题组成员,还有田雨、郭洁、朋蕾一直在备受煎熬……
即使风停 舞步不止正如凡朋蕾老师说的那样肯定是邓老师的认真态度,大咖们都愿意帮助爱学的人。俊丽的确是个很执着的人,从她在讲座中分享的故事里,我们可以感觉到,无论是她多次咨询选题问题,还是在解决研究中的问题时,她都抓住任何一个能给她帮助的人不放。
俊丽老师是很主动的老师。半个月前,俊丽打电话来说,胡老师邀请她在群里做一次教研活动,她准备试试。我说好啊,十天时间够吗?学期结束阶段,大家的工作会很忙,我想俊丽老师不会准备,估计得到学期结束。没想到,中考一结束,俊丽老师就主动联系我说要分享。讲座中,大家听到最多的应该是"好的好的",她总是不拒绝反而迎难而上,事实上,她一直都在主动抓住机会成长。
为了准备这次讲座,俊丽和她的小伙伴竟然集体去宾馆讨论,一起吃饭,一起整理思路,一起围着一台电脑兴致勃勃地轮翻上台演示发言,你给我找问题,我帮你想方法。讨论过程中,无论是写简报,主持,放音乐,他们都抢着说让我来,没有一个人推脱,都想着自己承担些,让别人少做些。是不是会有人认为她们很傻呢?她们是一群有担当、有情义的课题人。
听俊丽老师分享课题故事,我也想起了我的第一个课题的选题经历。听完课题发布会后,一心想做课题,找了五位老师外加我共六位组成课题组。我提议做经典诵读方面的课题,结果大家意见一致。每人限两天内想出三到五个题目,十几个题目汇到一起以后,比较、筛选、增字、去字、换字,折腾又两天,题目敲定。
组建团队没有思考,有数学老师,有语文老师,有英语老师。其实也有思考,关系近的,能一起做事的;根据做课题的需要,选择能做事的老师,比如张海岗老师,擅长信息技术,自然也成为我们团队的一员。当时不知道什么是团队意识,现在想来,这是当时我脑海里团队意识的雏形。总结一句话:组队时要选择愿意做课题的老师,能做课题的老师,愿意付出、积极做事的老师。
盲目的选题、定题、组建团队自然让我们吃了不少苦头。关于选题,河南省教研室杨伟东主任提出了"三圈理论"。即你喜欢做什么?你能做什么?课题指南要求你做什么?我们选题时显然只顾兴趣,没想能不能做这个课题,也不知道去看看每年选题季都要发布的课题指南。但是,我认为只从这三个方面考虑还不够全面,还要加上申宣成博士的"三牛理论"才更能精准选题。"三牛"即是牛人、牛文、牛车,选题时要查阅某一领域代表人的代表作,还要广泛的查阅,越多越好。事实上,查阅文献的过程就是反复论证选题意义的过程,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站在高人的肩膀上才能站得高,望的远,才能真正找到课题存在的价值。选题最终要选择自己的,真实的,有意义的,急需解决的,能解决的问题。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选题是课题研究的第一步,基于这个思考,"我的课题成长之路"系列讲座从重点分享选题和组建团队开始,以后每期讲座都将涉及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其中一个或两个问题,希望为以后做课题的老师提供参考,也希望能引起更多老师的思考。
关于做课题的意义,我不想说,独行快,众行远,但我没有苏霍姆林斯基和李镇西老师的自律和坚持,我总是觉得一个人走着走着,就会觉得少走一步多走一步也没有关系,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动力不足问题。所以,我喜欢和一群积极上进,有激情,有情怀的老师一路前行。在前进的路上,前面有人引领,后面有人紧追,身旁有人鼓励和和鞭策,大家一起每天进步一小步,日积月累终究会跨越一大步。希望今后能够有越来越多的老师走上课题研究之路,体会课题研究带来的幸福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