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的灵感来源于美国琳莎·施瓦茨的《读书毁了我》一书,我十分好奇读书怎么就毁了她,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晚上,看完枕边书,独自躺在床上,面对一片黑暗反省着自己的人生经历:
在一篇文章中,泰国朋友Than Tun Win说“教育是摆脱贫困最好的方式”,就个人经历而言,深表赞同。
峰儿曾说我读书另类,因为自己每天阅读的枕边书是《论语》《菜根谭》之类的古书,与现在这个时代的气质不太相符。
现在都是看钱的时代,看书也要讲究一些实效,应该看一些比如说美国彼得·考夫曼的《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智慧箴言录》、许树泽的《不可不知的经济真相》等投资之类的书,贴近生活需求。
虽然自己读书不精,但每天都必须要读书,哪怕只是“开卷有益”的翻几页,睡觉时内心才能踏实,否则,躺在床上将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曾写过一篇文章《毕业不是读书的终点》认为:毕业不是读书的终点,而是读书的起点。这不是什么吹捧“终身学习”之类冠冕堂皇的话,而是多年的切身感悟。
毕业之后,独自一人开始北漂生活,当时就为了能够去聚美优品做一名数据分析师的执念,放弃了东方希望集团的offer。
上苍总是不会按照自己的预想去设计剧本,机缘巧合去了神威药业做了一名数据管理员,从接电话开始了自己的职场生涯。
单休的工作节奏,让我几乎没有时间去放纵自我,沉迷与京城的灯红酒绿之中,每天执着于两点一线之间。
工作的重担有时候实在令人无法喘息,在暴风雨中哭过、笑过、狂奔过,宣泄着白天工作中的种种不快。
深夜独自在“四平书格”(为租住隔断间所命之名)写日记,也想过:将来会不会后悔没有在一个县城安逸的过一生,现在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好像根本没有尽头,会不会被炒鱿鱼,学校、专业、技能都没法跟同事去竞争。
人生就是这样,没有后悔的机会,也只是在心里想想,在日记本里写写这些真情实感,然后就真的没有然后了。
那些空虚、寂寞的夜,心灵只有在书本里才能得到真切的慰藉。从那时开始,《论语》中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的观点成为我内心深处努力向前的定海神针:坚信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定能有饭吃、吃饱饭。
正是从那些日子起,开始了与书为伴、以字为侣的携手生涯。周日休息时,上午洗衣服、晾被子、菜市场采购,下午去朝阳图书馆看书,大多数书已经不记得了。
现在只记得看过一套四本《周恩来传》,每天上班之前、下班之后都会在途径的红领巾公园做会儿运动,看一会儿书,就这样慢慢看,每个月看一本,整整看了四个月。
那段时间,满血复活地告诉自己要以周恩来为榜样,好好努力,不求大富大贵,但求无愧此生。
就这样,从最初的一个月读一本书变成后来的一个月读两本,直到现在的每周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人生的方向也慢慢清晰:运动、读书(含观影)、旅行。
或许,很多人并不赞成这种方式,但这是我自己的人生,必须要听从这个笨小孩的话,才能在做好本分工作之余,过好此生。
时光荏苒,正如有一句话说“你所遇到的困难,书中早已为你备好答案,正等你去翻开”,读书为我解答了很多人生之谜,也悄然改变着自己的思考方式。
当然,读书不只有纸质的书本,还有运动、看电影、旅行,甚至来来往往的人生经历,你我都曾身在其中痛苦、徘徊,又曾在那里高歌猛进。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有的经历绝非必须亲身经历才有可能成为经验,进而为己所用,而读书正是给我们同时拥有更多经历的可能性,开始用不同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读书给了我新的人生起点,时至今日,必须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很称职的创业者,还做不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境界,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但,我必须感恩有书读的日子,让自己万幸之中看到一些自己完全不曾奢想过的世界、生活,有了云游天南海北的欲望,看得见未来的无限可能。
12岁的梦想是当个放羊郎,放羊、娶妻、生子、再放羊。读书真的毁了我,一步一步地走出山村,离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山村,开始拥有梦想,相信爱情,愿意去相信人生不设限!
本来只是为了占坑,完成每周写一篇文章的要求,近日看到@霹雳传奇的留言:很高兴能读到这篇文字。心中很是愧疚,于是决定写完当时未说完的话,才不负这次交流,再次谢谢您!@霹雳传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