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三十章 爱上湘西

第三十章 爱上湘西

作者: 雅郭 | 来源:发表于2021-01-07 22:51 被阅读0次

        19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不久,土地改革等各项变革在神州大地上轰轰烈烈开展起来。湘西也不例外。而湘西的特别之处在于,1950年初,也正是湘西剿匪的时期,这一阶段的湘西,社会形势复杂,一方面要全面肃清匪患,一方面还要推行各种改革,因而这是一个湘西的“大时代“。这一阶段的历史,变革深刻而久远地影响了日后的湘西,直至当下。

      湘西的土改是在消除大股疯狂进攻的土匪的条件下,同时又是在继续肃清残余土匪势力的战斗条件下进行的。至1953年,全湘西97%的无地、少地农民都分得了土地,原本属于农民的土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又重新回到了农民手中。广大农民无不称赞道:“土地回老家了!”

      土改的完成,使广大的贫苦人民获得了世代渴望的土地,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新生的红色政权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湘西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张冬生在湘西的土地革命工作,让一个从小受苦的学生,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爱上了一片神奇的山水。

      湘西的山原始、粗犷、坚硬,湘西的水野性,清洌,透明,空阔。

      山水依依,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处古寨,两三老树,便让人走进了离骚唐诗宋词。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沅有芷兮澧有兰”。沅江,澧水,酉水,峒河,沱江,这些美丽的河流呵,总让人梦绕魂牵。

      张冬生从湖南大学到湘西山野,一年来土地革命的工作,如水上旅程,是超乎想象的艰辛。

      沅江两岸的岩滩上,至今仍留有深深的纤痕。“纤夫过滩哪——嗬嘿,不惜命哪——嗬嘿!”拉纤的歌谣至今传唱着。

      “但艰难困苦的斗争岁月,总是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我觉得那段难忘的岁月,超乎了人生的一切。”后来,经历各种风风雨雨后,张冬生倍感珍惜。

      一位学者说,中国历史上实际存在着一条“南方丝绸之路”。从长江入沅水,经湘黔入滇,到达西域各国。湘西洪江就是当年舍舟登陆的一个重要驿站。

      今天,洪江这座残存的古代商城,还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明清之际,这里“万屋鳞次,帆樯云集”。云贵的烟土、桐油、木材以及铢砂、白腊等等,都运来洪江,再装上商船,走沅江,进洞庭,入长江,散往四方。今天几万人的小镇,当年有48个水陆码头,有江西会馆、福建会馆等29大会馆。有一个油号老板,一家就在洪江置有50多栋窨子屋。洪江的窨子屋高大、幽深,屋檐挨着屋檐,高墙贴着高墙,这些窨子屋现在还存在380多栋,至今还住着6000多人。

      那斑驳的高墙,那幽深的古巷,那气派的楼宇,那石阶,那门楼,那天井,无一不告诉你,这里曾有过“烟火万家”的繁盛。那时的沅江,是怎样喧闹而又清澈的流过。

      但土改工作的时光,又曾是何等的轰轰烈烈。

      有一本书《云镇万里》,当年专为赴京赶考的学子而写,详细描绘从昆明到京城,这5952华里的云水里程。今天读来,仍令人神往。书中写到从贵州镇远到沅陵、常德这一段水路,“俱系下水之船。船有二种,一名夸子,一名麻阳船,即毛篷船。夸子稳,麻阳快。公差紧务者多雇麻阳,带家口者多用夸子。若遇河水涨泛,五六日可抵常德;若遇河水归漕,则须八九日。”

      那些学子是不会日夜兼程去赶考的,往往走走停停,十分闲散。沿途的吊脚楼里,女子会从临河的小窗探出头来……

      张冬生基层工作的沅陵,是沅江上又一个重要的驿站。一座几千年的古城,1937年开始的抗日战争,使得国内许多名校迁到了沅陵,吴冠中就读的杭州艺专,也迁到了沅陵对岸的老鸭溪。那时的沅江十分湍急,过江进城是一段畏途。年轻的吴冠中,朦朦胧胧地对城里的一位护士产生了爱恋,整日陶醉于她“芸娘式的风貌”,一日几次渡江,只为见上一面。后来,战事紧迫,沅陵也唱歌不了了,学校向昆明迁去。初恋如昙花一现,这份情感,在画家心中留下了永远的遗憾与美丽。

      当然,最令张冬生感怀的是河中的木船,木筏,还有龙舟。沈从文的描绘再传神不过了:“长方形大木筏,数十精壮汉子,各踞筏上一角,举桡激水,乘流而下。其中最令人感动处,是小船半渡,举目四瞩,俨然四面是山,山外重山,一切如画。”

      还有木桥,那些造型各异的风雨桥,木色木香,身临其境,让人倍感温馨。

      沿路都可见到的吊脚楼,好象是湘西独有的风景。吊脚楼一般依山傍水而建,山的凝重,水的轻灵,再加上竹树参差,掩映木楼轻盈的身段,是十分优美的构图。这种民居,朴素中自有章法。它以一明两暗三开间作为“正屋”,以龛子作为“横屋”,在“正屋”和“横屋”两根脊线的交点,立起一根粗壮的“伞把柱”,承托正横两屋的梁枋,十分复杂,但又一丝不乱。

      建筑学家说,它干栏式的龛子来自傣族的竹楼,三开间的正屋又极象黄土高原的窑洞。这种结构,不仅照顾到立面,而且充分发展了平面。完整的“吊脚楼”被称为“钥匙头”,通常“吊东不吊西”,以求不遮挡西面的阳光。这种高低搭配,非常和谐活泼。吊脚楼或孤零,或群落。单个的吊脚楼,清丽脱俗,新造的木色清新,经桐油浸润的木材,泛着浅黄的亮光;老宅呈古铜色,夕阳下黑里透红,极富质感,加上青山绿水的衬托,显得分外俏丽。楼群则气势非凡,檐角相融,高低错落,当地最大寨子,连绵七百多户人家,一片山好像都被压弯了。

      “从前我们穷山窝,山高水冷石头多”。从前的湘西,山石是和贫穷联系在一起的。

      张冬生感到,经过土改和多年来的建设发展,原来那些象征贫困的符号,正逐渐变成美的构成元素,而现在正转变为财富。石头,开始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吸引游人的目光。雨巷,幽深的雨巷,打着花伞的女子走在洒满雨水的青石板上,路面上顿时闪动着五彩斑斓的影像。而高高的石墙,永远是沧桑的面孔,冷峻地面对匆匆过客。

      而一个叫“山江”的石头寨子。石墙石瓦石阶石板路石头房子,除了树木,便只有石头,石头构成了整齐与坚固。苗族妇女并不鲜艳的服饰,晒在石板上的红辣椒,挂在门前的黄玉米,成了石头寨里鲜艳的点缀。寨子里安静极了,没有鸡鸣,没有狗吠,只听到自己的足音。这里的人家是不设防的,门或虚掩或敞开,都没有锁,你可以任意跨进每一家的石门槛,走进那个很遥远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梦幻年代。

      多少繁华水流去,多少美梦如云烟……张冬生从此深深爱上了湘西。

      在湖南大学优秀大学生张冬生的推动下,当地的土改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不到一年,就完成了辰溪沅陵三角坪的土改工作圆满完成,这片古老的土地也重新焕发起勃勃的生机。

      时代的使命在向他招唤,当张冬生意气风发的回到湖南大学后,受到了学校领导和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三十章 爱上湘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lot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