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高中的时候,记得有一年学校举行运动会,有一位与我关系较为亲密的同学准备参加五千米的长跑项目。为了能够在学校运动会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运动会前的一个月里,他每天下午都在学校操场上跑五千米。结果,在运动会召开前的第二天,由于过于劳累,再加上由于对此次运动会拿奖的期望太高而导致的紧张,他最终放弃了这个项目。现在回想起这件事,觉得这件事情本身已经不再重要,但联想到今天学校里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月考,这件事表现出来的道理却值得人深思。正是因为有了中考与高考,也正是为了在中考与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各所学校都热衷于通过月考来锻炼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与应考习惯。可是,这样的方法对于提高中考与高考成绩真的有效吗?这种简单重复与模仿的训练方法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升真的有用吗?
既然中考与高考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那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就应该是在中考与高考中考出好的成绩。只要中考与高考存在一天,学生在中考与高考中考出好成绩的任务就应该保存一天。对于这种认识,笔者不但认可,而且还觉得这是符合教育实践的需要。但是,对于如何让学生在中考与高考中考出好的成绩,却有两种根本不同的方法: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前者通过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来达到目的,后者通过学习能力的提高来达到目的。因此,区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是以学校是否重视中考与高考为标准,而是以帮助学生通过中考与高考的方式方法为标准。
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一生就只有一次,而且这一次对学生一生的命运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所以学生必须花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应付这两次考试。可是,对于“年幼无知”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对自己命运有着决定性意义的中考与高考,似乎并没有足够的毅力与智慧去准备与应对:他们对中考与高考价值的重要性往往认识不够,他们对远在一年到三年之后的中考与高考没有足够的紧迫感,他们对具有极大挑战的中考与高考往往没有足够的智慧去筹划。为了帮助学生在中考与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不至于在这些关键的人生选择上出现错误,学校采取中考与高考日常化的方式,在学期中的每个月里,都组织一次类似于中考与高考一样的考试,让学生时刻保持“应试”的备战状态,通过激发学生的斗志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是月考诞生的背景,也是月考所意欲完成的教育任务。
自2000年以来,月考如星星之火在中学教育中得以燎原。今天的月考,不但已经取代“单元考”的传统地位,而且已经成为评价教师教学业绩的标准。月考为什么会得到如此迅猛的发展,并得到广大中学的欢迎与采纳呢?其一,月考通过对中考与高考的模拟,的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达到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其二,通过月考的推行,使得学校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为清晰的监控,将以前半个学期一次的“检阅”浓缩到了每个月一次,这也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紧迫感,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其三,相比单元考,月考属于学科综合考,这有利于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对学生在近期内学科综合发展情况的了解,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信息。其四,通过大量的中考与高考的模拟考试,可以让学生熟悉中考与高考的氛围与规矩,积累考试经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在中考与高考中的应对能力,从而获得更好的中考与高考成绩。这些就是月考之所以存在的生存逻辑。
在日常生活中,有“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样的俗语,它的意思是任何有益的事情,都是需要付出与之相应的成本与代价的。既然这句话是“俗语”,那它对于月考这样的事件,也应该是适用的了。那么,既然月考能够为我们带来如此多的益处,那月考的实施又需要我们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呢?而且,还有更为深层次的问题,月考给我们带来的这些益处,又是否的确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呢?也不要用长远发展作为目标了,就以通过中考与高考为目标,月考带来的益处又是否真的有效呢?
月考最大的弊端,就是让学生学习的目的发生了转换,原本以追求学习过程内在幸福为目的的学习,现在转变为追求考试成绩为目的的学习。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享受学习的内在幸福时,学习过程是主动的,是靠学习动力来推进的;当学生为了获得考试成绩而学习时,学习过程是被动的,是靠学习压力来推进的。于是,教师不但有了教学的任务,还有了监督与推动学生被动学习的任务。月考作为年级的统一考试,由于存在排名的压力,学生的确会因为考试而兴奋,因为考试的压力而努力读书。可是,当月考多了以后,当排名已经基本稳定以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从兴奋走向冷漠;当学生的成绩每次都稳居后位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因为考试而获得自信,反而对读书丧失了最后的信心。
月考的出现,还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与教材的编写,要么按照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序,要么按照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为序,可月考的安排既与学生的学习心理无关,也与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无关,只与时间有关。于是,月考就成为教学计划中的“撞入者”,月考不但破坏了正常的教学计划与安排,而且月考的出现,让学生必须同时应付两套学习计划:一是正常的教材学习计划,一是每月安排一次的月考应考计划,而且两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对于学生来说,时间与精力的分散,看起来让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渠道与方式;事实上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时间的规模效应,打乱了学生的学习计划,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月考还有一个无法忽略的问题,就是增强了学科教师间的竞争,降低了学科教师间开展合作教学的程度。表面上是学生每月考试一次,是为了测试学生在这个月里的学习效果;可在我们无法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绩效评估之前,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是教师教学业绩的替代品。所以,随着月考次数的增加,学生对月考成绩反而不怎么在乎了,可每次月考却成了教师竞争的战场。这就不难理解,今天教师更习惯于将各种考试说成是考评教师而不是考查学生了。原本要半学期甚至半年才竞争一次,可有了月考后,教师间每个月都要竞争一次,这样的竞争是对备课组与教研组提倡的合作精神的摧毁。当教师把学生的考试成绩看得非常重时,学生发现考试成绩对教师那么重要,也就因此放弃了对考试成绩的责任心。
即使我们付出了这些代价,月考就真的能够带来我们预想中的收益吗?当前对月考的期望,主要停留在三个方面:增加教师与学生的压力,激发他们教与学的紧迫感;了解学生的学科综合成绩,诊断并优化学生的学科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为高考与中考的实战积累经验。紧迫感的确有利于提高人在短期内的勤奋程度与敏感程度,可是,如果人长期处于紧迫感之下,他势必会讨厌并想方设法逃离这种状态。自学生入学开始,到学生中考甚至高考结束为止,学生在入学期间每个月都将面临月考的“折磨”。在这种紧迫感之下,还有多少学生会喜欢读书,还有多少学生会喜欢接受这种教育?通过月考可以对学生的学科综合成绩有一个全面了解,从而诊断并优化学生的学科学习过程,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理想。可是,每次月考成绩出来后,班主任教师或者年级组长又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在每位教师的收益只与学科成绩好坏有关的背景下,谁还去诊断与优化学科的学科学习过程呢?尽管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至于通过月考可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对此笔者很难乐观得起来,因为月考多了不但容易让学生对考试感到厌倦,甚至到中考与高考的关键时刻,反而会因为期望过高或者心理压力过大而临阵脱逃,步我那位参赛同学的后尘。
对于月考,讲了这么多的不好,也可以总结出一句,月考才是真正的应试之道,以此总结也算是对它的讨伐吧。但这种讨伐并没有任何恶意,就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之所以要讨伐月考,只是想恢复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不要再让我们的孩子在两套教学计划中为难;更不希望我们的孩子将学习的目的寄托在考试成绩之上,而不是学习的内在兴趣之中;不希望我们的孩子是因为有了外在的考试压力才去读书,而不是因为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而去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