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理电脑资料,无意中发现了一些幼儿园以前做的照片,看着这些照片不由得陷入了沉思:想想自己当年,再看看如今的小孩,这些从小就在几百人面前做汇演又毫不畏惧的孩子,一直这么培养长大后一个个会不会都能成为舞蹈家、歌唱家、话剧表演家、主持人、甚至童话作家。
“邻家的灿灿在学习美术,隔壁的慧慧要去学习跆拳道,给咱们家的孩子报个什么班呢?”很多家长都会面临这样的苦恼。面对众多的兴趣班、特长班,不知道把孩子送到哪里。在幼儿园兴趣班里,老师们常常会见到家长不停地给孩子换兴趣班的情况:不知道孩子适合不适合,都试试。归根到底,爸爸妈妈们都想找到孩子适合的,值得学习的,然后深度培养,最终有所收获。历史的长河和现代的洪流中,有很多事例说着天赋和教育的故事。
比如说说邓亚萍的故事:
邓亚萍出生在乒乓球世家,她的父亲邓大松曾经是河南省乒乓球队选手。从邓亚萍两岁多开始,父亲常常把邓亚萍放在他的自行车上,带着邓亚萍到工人俱乐部看他们打球。邓亚萍5岁起跟随父亲学打乒乓球,父亲则给她制定了—套不同于常规的训练方法。开始,邓亚萍拿的是横拍,后来改打宣拍。在两年训练中,邓亚萍练的全是正手攻。这种特殊的训练法,在所有的乒乓球教科书中是找不到的。在后来的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邓亚萍曾统领了各大赛事的单、双打冠军,媒体称这个时期是乒乓球的“邓亚萍时代”。
邓亚萍从小打球就特别认真。在邓亚萍成长的道路上遇到过很多困难。因为个头矮,省队不要她,这些情况父亲都跟邓亚萍说了,邓亚萍明白了父亲的意思:别人说你不行,你就要自己争口气,要加倍苦练才行,所以邓亚萍从小就很乖,训练特别能吃苦,然后有了“邓亚萍时代”。
比如说说我朋友瑶瑶的故事:
瑶瑶是一个标准的95后,机缘巧合,我们成为同事。一次公司安排的长期出差,我们被安排在一处,并在出差的地方租了房子。平常在外面吃饭的次数多了,就不想出去了,所以决定自己做饭。之后我们买了锅碗瓢盆,买了柴米油盐酱醋,感觉要开始我们的幸福美好生活,然后也邀请了很多朋友在外地小聚一下。然而,现实是我们平时都不怎么会做饭,最后公平的决定一人一个菜,反正自己吃,难吃也要吃完。
等我们吃完,一致问瑶瑶“真的没有做过饭吗?真的很好吃。一种大厨的feeling”,她说“没有,但是她妈妈是专业厨师出身,年轻时曾拜师学过,现在退休常常在家施展厨艺。平时做饭的时候我常常看,但是妈妈总是嫌我慢,从来不让我插手,都只是看过妈妈怎么炒”。
邓亚萍生于乒乓球世家,两岁就开始看球,5岁开始练球,环境对她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再次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刻苦训练,终于取得很大的成就。试想,如果邓亚萍在一个非乒乓世家,还会不会取得这么大成就。很多事例和故事,有的说天赋重要,有的说的培养重要,但不能忽略的事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就像我的朋友,如果从来不做饭,也没有见过父母做饭,是否能够真的完成一道菜?
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孩子最初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潜移默化的影响。青青藤幼儿园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视环境和氛围的营造,尤其是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会滋养孩子未来的生命。在电子设备 横行的年代,早起阅读和亲子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过专家多年的钻研,青青藤幼儿园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自主原创课程,并在课程中设有字族文故事阅读,幼儿绘本阅读。将阅读课也纳入了课程,在教室设有阅读角,让书籍成为孩子能随手拿得起的“玩具”。
说到课程的设置,就不得不说到孩子的兴趣培养。青青藤幼儿园经很多兴趣课程纳入到孩子的孩子的日常常规课程中,让孩子在日常中逐渐的培养兴趣,能够正确选出兴趣课,进行深化的学习。另外,当做出选择后,不要轻易给还在再换兴趣班,每个孩子学习一段时间后都会产生兴趣疲软的状态,一定会要鼓励孩子坚持,而不是一不喜欢就换,这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并没有什么益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