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入写作营之前,有一段时间我想学写作,自己瞎写写也没有什么反馈,于是我想到了一个获得反馈的办法--给老婆写信。因为之前从没给她写过信,所以这第一封信倾注了我许多的情感,那个言语真挚,真情流露。老婆看了很感动,表扬了我,还拍照发了朋友圈。
有了第一次的甜头,我陆陆续续写了好几封信,结果却都像石沉大海,没了一点反馈。我很诧异,问她原因。她回答,后面这几封信说教味道太浓重了,看了不舒服。想来是我在第一封信里把所有的情感诉说完毕了,后面信的内容都是些近期学习的心得体会,也就是讲道理。
于是,给老婆写信的计划就这么终结了。
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里,他阐述了成功的说服、表达、或者演讲需要三个条件--德、情、理。也就是后来很著名的ethos,pathos,logos(人格、情感和逻辑)。
举这么一个自己的例子,是想说明当我的人格(ethos)还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影响力的情况下,相对于用情感(pathos)打动人,用说理的方式(logos)来感动别人太难了。一个幻想用逻辑来讲道理的人很容易就会被当成一个说教者。
如何才能写出好的说理的文章呢?我也不确定,从那次写信经历之后,我写的文章都是些自娱自乐的消遣了。但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对哪些说理的方式有反感我自己是知道得真真切切的。
所以,为什么不从反方向来思考,想想如何避免成为一个说教者。
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反面例子:
一、概念模糊,言之无物;
作者在一开始就没有对要说明的问题有明确的定义,或者是对于一些有歧义的名词没有尽到解释的义务,导致在后面的论述当中让读者产生困惑。
犯这种错误的作者,对要论述的概念并没有理解通透。简单的说,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笔者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状况,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作者如果陷入到一种自以为是的陷阱,就会认为自己理解了并没有理解的道理,着急分享出来。当有人质疑他的观点的时候,他却给不出合理的解释。
如果你论述一个观点,当有人提出合理质疑的时候,你的回答是需要你了解什么什么道理,或是看过那些书籍资料才能理解,那么我就可以合理的推断出以下的结论:
1、你并不了解你要说明的问题;
2、你的论点可能不为真。
如果要成为你才能理解你,那世上除了你自己,没有谁可能理解的了你。作为提出论点者,举证的责任在你而不在我。说服我,而不是要求我自己去找素材说服我自己。
二、逻辑不严谨;
在一些词语的后面,比如“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等等,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自然而然地逻辑推理。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因果关系,并且在看过之后会对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感到深深的怀疑:
怎样就会有这样的结论了?
我是错过了什么东西吗?
...
产生这样状况的原因跟上面第一条一样,也是作者对所要论述的问题没想明白。
三、不管不顾的为了说理而说理,或是虽然加入了自我的情感,但难以激发读者的共鸣;
为了说理而说理,就很容易变成说教。没有人愿意被说教,哪怕是你的孩子 。如果想说服别人,你需要更高明的方式,更高超的技巧。加入一点自己的情感是可取的,但如果自顾自的想把自己的情感强加给别人,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你的目的是引发读者的共鸣并说服他,而不是仅仅抒发自己的情感。
四、语言死板,且容易拔高自己,贬低别人;
论述的文字本身就缺乏吸引力,如果你还用一板一眼的方式来进行论述,那么别人看来就味同嚼蜡。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能给你的文字增添不少的色彩,调侃别人也好,调侃自己也好,都强过平铺直叙。但调侃别人容易给人一种贬低他人拔高自己的感觉,最好的选择其实是调侃自己,通过自爆丑态的方式让别人一乐,在降低别人抵触心理的同时给人一种亲和感。
无论选择何种方式,都应该把自己放在一个谦虚的位置,把自己放在高人一等的位置的做法只能让人心生厌恶。
五、把事情说的越来越复杂,然后在复杂的论述中迷失自我
我们说明一件事情,需要的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把简单的事情说明了的能力。用李笑来的话说,写作需要给人新的东西,也就是通过你的论述,你要把复杂的东西说简单了,把抽象的东西说具体了,把未知的变成已知的。反过来说,就是你不能用一个复杂的道理去解释另一给复杂的道理,用一个抽象的概念去介绍另一个抽象的概念,用一个未知的事物去论证另一个未知的事物。
一个好的论述的方式就是类比。通过类比,我们可以轻易的跨过这些鸿沟。但一个好的类比很难发现,我们也需提醒读者任何一个类比都不是百分之百的相似,他们需要了解相互之前的差异。
六、总是把话说的太死
有这些的一些句式:“凡是...就是”,“优秀的人都是什么样的”,“聪明的人都怎样怎样”...这样的例子还有一大串。每当看到这样的文字,我的下意识反应就是去寻找反例。从我这些年的经验来看,找出反例是轻而易举的。
这么写的作者不是偷懒,就是想用含糊的语言混淆视听,给读者一种无形的压力--你不这么做,就是不优秀的,不聪明的。
我不理解的是,简单的加个“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不是更为合适吗?还省去了大量需要解释说明的麻烦。
七、整篇文章说完后,没有任何价值上的转变
复杂的东西依然是复杂的,抽象的东西依然是抽象的,未知的道理依然是未知的。也就是说,在经过大量的论述之后,说了个寂寞。如果真如此,那还不如不说,扎扎实实地先把需要掌握的道理弄懂,把需要了解的知识记住,把需要理顺的逻辑理顺,这才是更加合理学习方式。
我暂时只总结了这几条负面典型。
从反面的思考能够让我们获得更多的视角和自省空间,在变成一个让人不讨厌的作者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