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谁不是带着不同面具在生活?

谁不是带着不同面具在生活?

作者: nata0837 | 来源:发表于2018-05-21 19:28 被阅读0次

    我一直在寻找分析人的方法论,若你和我一样,《理性动物》是一本可以值得看的书。

    书里的理论多采用生物学、进化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碰撞之后,得到结论。它核心观点是:“你以为很多行为是情感触发的,那是因为你不懂深层的理性!” 是,作者假设 “人一切行为都是理性的。”

    这个理性体现在人类的决策是为了服务于7个进化目标,在7个进化目标下,进而表现出7个次级自我,他们分别是:自我保护型自我、避免疾病型自我、社交型自我、社会地位型自我、择偶型自我、留住配偶型自我、育儿型自我。

    但凡看过犯罪类型片子的人,都大致了解过,有些小时候受过严重创伤的人,会自我演化出“不同的自我”,比如擅长用武力的自我b,用来保护平常手无缚鸡之力的自我a。本书作者认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7个自我。其实,“我”都是“我们”,都是不同的面具。

    用这个比喻更好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操作系统,同时运行着很多不同的app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这些不同次级自我的app主导的时间不同,比如自我保护型会在1岁左右出现;青春期,社交自我会主导;到了婚姻期,育儿自我会主导,择偶型自我会降低。这张图跟马斯洛理论长得很像。

    与马斯洛理论主要的不同在于:

    7个次级自我认为,同一时间点里,这些app会彼此打架,争夺资源,争取话语权。

    7个次级自我认为,最高目标不是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融合在不同阶段的目标里,比如“社会地位的确立”,其实是“自我实现”的方式之一。

    我从这本书里有两个主要收获。

    我愿意用“存在感”和“不同人生目标”来理解“次级自我”。

    当我还是一个小女孩时,渴望社会对我的认可,社交对我来说很重要,“大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如果我跟大家不一样,那我就会自卑。

    当我成为一个单身女青年,渴望社会地位和找到伴侣,此时我的行为奔着“用什么能突出我独特的个人品味”去,我会穿有女性化的裙子和高跟鞋,用小众但不实用的包包。

    当我成为一位妈妈,我再也不会穿裙子,裤子和平底鞋占据上风;也不需要“通过牌子来表达个性”,因为“我停止择偶”,社会地位已经稳定。

    至于什么样的次级自我会占主导,取决于“存在感”。

    比如,同样是妈妈,有些女性就还会将自己定位成“小公主”,来获取男人抚养她和孩子的权利。她们的存在感依附于男人,“留住配偶型自我”大于“育儿型自我”,大于“社交地位型自我”。在行为表现上来说,性魅力还是不可或缺,不像我成天素面朝天穿平底鞋。

    当然,有时候,她们的“社交自我”也许会大于“留住配偶型自我”,要看处于什么场景之中。

    2. 在营销上,“场景”就是完成用情绪来激发不同次级自我。

    产品课程里的公式,场景=时间+空间+情绪,情绪就是能激发你行动的那个点。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情绪”触发了不同的自我。比如,在放映恐怖片的地方,卖一些“每年超过100w人次光顾”之类突出“从众信息”的广告,效果会很好。

    做营销时,得想好用什么样的故事来激发什么样的次级自我,才能得到更高溢价,让消费者掏更多钱。

    总体上,是一本值得看的书,因为他提供了一种理解自我的线索。我已经到了“不停挖掘自我的年纪”,悲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谁不是带着不同面具在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lvq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