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简单科普之心理学史上的『气剑之争』

简单科普之心理学史上的『气剑之争』

作者: 安迪斯晨风 | 来源:发表于2013-07-20 20:17 被阅读9179次

    在微博上经常看到许多野鸡营销账号写这个那个心理学,我就想对心理学做一点简单的科普,重点讲讲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两大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咱家不是心理学科班出身,工作以后接触这方面比较多,所以学了点理论考了个三级心理咨询师证。对心理学的历史,我算是略有所知,说错的地方在所难免,请方家指教。

    心理学不同于物理化学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科学,所以尽管早在好几千年前老祖宗们就开始探讨心理学问题,但它真正成为一项科学,还是近代19世纪末的事儿。之前无论中国孟子荀子的“性恶性善之辩”还是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都只能算是空对空自说自话,完全是脑补。这里多说两句,现在相信血型能决定一个人性格的人还不在少数。其实这些理论是日本人在希波克拉底理论基础上变形来的,基本上是扯淡的玩意儿——别说区区一个血型,基因相差不大的同卵双胞胎,都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

    任何一种科学都离不开观察和实验,心理学自然也不例外,以往的心理学研究都只专注于观察和脑补,实验用的少。只有当1889年德国人冯特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后,心理学才算是正式诞生了。冯特虽然算是心理学的创派祖师,但他本人的学术思想是极其保守的。他和学生铁钦纳创立的构造心理学只主张通过实验研究意识本身,至于说意识从哪儿来,有什么作用那是一概不管的。说白了,冯特他们是想把心理学搞成类似理论物理这样的东西。但心理学做实验跟物理学不一样,物理学你用什么材料做实验,基本的东西都是不变的,也都是可测可观察的。心理学呢,用大学生做实验跟用囚犯做那就肯定不一样,用小学生做跟用退休老头做那就更不一样。所以构造心理学出来没几天就被人讥讽为“大学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学”。所以很快,构造主义的统治地位就被更注重实用性,更强调研究心理学与环境适应关系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所取代了。机能主义跟构造主义的区别,基本上就是美国人(机能主义的创派祖师是美国人詹姆斯)和欧洲人的区别。欧洲人研究科学总喜欢探究其结构啊理论什么的,偏理性;美国人呢,最喜欢探讨的就是这玩意儿有什么用。

    不管构造主义也好,机能主义也罢,虽然都在搞实验,搞观察,但心理学家们的骨子里还是偏哲学的。实验做完以后,实验结果反映什么东西?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脑补。在对人脑的构成和作用机制研究还非常原始的20世纪初,研究心理学也只能靠脑补了。下面还要说到的精神分析学派更是脑补的极致。但也有一部分心理学家始终认为脑补不好,不是自然学科的搞法。但是意识这玩意儿,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研究呢?很简单,不研究意识就是了。好嘛,心理学研究,归根结底就是要研究人的意识什么样的,这帮货把意识撇开了,还研究个P呀?原来啊,他们把研究的对象换成了人的行为。简单来说吧,一个人,受了点刺激,脑子里面琢磨了琢磨,办了件事儿。以前的心理学,都想搞明白这人脑子里面怎么琢磨的。这帮心理学家不研究他脑子里面怎么琢磨,他们只管这刺激跟办事儿之间有什么联系。有学术上的话就是,把人的意识看成一个黑箱,装进去一个东西,变出来一个东西,怎么变的?我不管,反正能变就行。这批人被人称为“行为主义”学派。说一个研究心理的是行为主义者,在那会儿是骂人的话。好比说你本来是酿酒的,结果酿来酿去酿成了醋,虽然醋也能卖钱,但你的酒哪儿去了?

    可能有人看出来了,受个刺激,做个反应,这不就生物学上的条件反射吗?其实行为主义的源头还真是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研究那里得来的灵感。所以说搞心理学的没事儿了去吃个烤鸭纪念一下他老人家那是绝对应该的。但大家要知道的是,巴甫洛夫老师本人并不是心理学家,而且他老人家是并不赞成这种不管意识,只管行为的研究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派祖师是美国人华生,这位华生可不是福尔摩斯那个好基友,而是心理学上一位相当大的大腕儿。别的不敢说吧,他跟现在小资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弗洛伊德那是平起平坐的人物。华生老师用现在的话讲,是一个极左派。他心目中的心理学是一个完全摒弃了意识啊什么的纯理性的,跟生理学没多大区别的学科。他甚至不承认遗传对人的心理有影响,完全把人的性格归因为后天行为养成。他有句名言,大意是说,你给我一个小孩,我用20年培养,想让他干哪行干哪行,无论是政客、学者、警察还是小偷。


    可能有人要说了,既然行为主义心理学这么离经叛道,怎么就能存活下来呢?何止是存活下来,行为主义在20世纪中前期的主流心理学界那绝对是统治地位,如果不是有精神分析学说跟他抗衡,简直是一统天下。原因很简单,这玩意儿有用啊。心理学不管是自然科学也好,社会科学也罢,说白了还是一个偏实用的科学。行为主义的理论更是把这种实用性放大到可以随取随用了,对于想开心理诊所骗钱,哦不,是拯救心理疾病患者的人来说,行为主义真是好用。既不用管患者毛病怎么得的,也不用管他是什么样人,反正就用行为矫治就行了。举个栗子:行为主义矫正法里面最著名的一种方法叫系统脱敏法。这个法子是怎么回事儿呢?比如说一个患者说了,他害怕猫,见猫就想躲开。精神分析派的心理治疗师多半会从这患者小时候什么时候被猫咬了啊之类的开始想。行为主义就简单了,第一步,让患者天天听人“猫”这个字;过一段没反应了,让他看猫的图片;再过一阵没反应了,让他戴个仿猫皮手套;再过一阵,隔着玻璃看猫;然后离远点看猫,再然后这人离不开猫了……好吧,这只是简单一说,其实系统脱敏法有很详细的一套步骤,但大体意思就是这些了。

    华生之后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有一部分并不像他这样左,以斯金纳为首的新行为主义学派也开始承认意识的存在。斯金纳的学说是这样的,人体受刺激,产生反应,出现行为。但是这个行为要想保持下去,或者说学会,就需要在意识里面对这个过程进行不断的强化。这种理论也是后世各种记忆指南的理论基础。但无论是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也好,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也好,都是秉承了华生那套只观察行为,不触及意识本身的思路。

    行为主义在心理学史上的成功是空前的,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心理学家对它是心存疑虑的。原因很简单,说到底行为主义采用的方法论是在绕路而行,即便不算投机取巧,也不能算多么义正词严。但对于当时的心理学家来说,无法观测到的意识始终是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一块巨大的绊脚石。既然石头搬不开,又不能绕过去,怎么办?问题又回到了原点,只能脑补了。就在这时候,心理学家们发现,在很久之前,就已经有人用脑补的方法开辟了一条新路。这就是精神分析学派。

    众所周知,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祖师就是弗洛伊德。甚至现在许多人不知道精神分析,却知道老弗。原因很简单,他的理论早已不仅仅限定于心理学领域,而是影响涉及到了哲学、教育学、社会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可谓一代宗师,他那本名著《梦的解析》也早已成为了小资们装逼的利器。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弗洛伊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被主流心理学界认可,甚至连他本人也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心理学家。老弗是精神科医生出身,在多年行医过程中,积累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而这套理论在临床上也确实能对精神病和神经症患者起到治疗作用。在心理学家们看来,弗洛伊德是一个武功高强的邪派高手,一个异类。除了因为早期心理学界比较保守之外,也因为老弗的研究方法跟心理学界普遍的认识是背道而驰的。

    那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说起来可能比较玄乎,听起来也会比较费劲,我尽量简单概括起来,可以归为三条:

    1、意识和潜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显露在外面能感知到的意识不过是冰山一角,绝大多数的想法其实是被头脑掩藏起来的,名叫“潜意识”。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有一个名叫“前意识”的门卫。潜意识这东西虽然平时被镇压,但已有机会就会溜出来捣捣乱。比如,睡着的时候,门卫放松警惕了,潜意识溜了出来,这就是做梦。再比如,人的口误,表面上看是舌头打结了,其实是门卫打盹被潜意识趁虚而入了。所以人的口误也好,做错事儿也好,都是因为脑子里面藏着一个让自己口误,做错事儿的潜意识导致的。那要是门卫看不住潜意识了,四处往外跑,这就会造成意识阵地失守,人就会患上精神病或神经症。所以治疗这些病症也要从潜意识入手,用催眠或者什么办法,诱使患者透露出潜意识里的问题在哪里,然后逐一打通。

    2、性驱动:弗洛伊德把人类几乎一切的心理活动的原动力都归结到性的驱动上,这种性的驱动力就叫力比多。简单来说,你吃饭是为了性,喝水时为了性,睡觉更是为了性。人们许多八竿子打不着的行为,其实也是在模仿性行为。比如药液注射,可以简化为插入和射出两个动作,这就是在模仿那个啥。他还认为,人类从婴儿期起就有性冲动,成年以后患上精神病或神经症,很多是因为小时候性的冲动没有被满足。说到这里插一句,不但弗洛伊德,所有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都是很重视挖掘一个人早年生活经历的,他们认为人成年以后精神的问题多数是早年埋下的祸根。好了,现在你去看中央12频道心理访谈节目,发现一个心理专家喜欢问主角早年时候的事儿,你就可以“哦”一声,这个专家是偏精神分析学派的。另外,弗洛伊德的晚年越来越多思考生与死的问题(这也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共同点),他开始把生与死的本能驱动也算到“力比多”中去了。3、人格三层次:弗洛伊德把一个人的人格分成三个层次:一个是只知道依本能行动的坏小孩,叫本我;一个是按照法律和道德行动的好小孩,叫超我。还有一个随波逐流,谁赢了帮谁的小孩,叫自我,也就是外在表现的我。好小孩跟坏小孩打架,好小孩赢了,人的性格就偏高尚,坏小孩赢了,人的性格就偏低劣。当然,还有的时候,好小孩跟坏小孩打起来僵持不下了,人就会表现得非常纠结焦虑,这也是许多心理问题的来源。

    弗洛伊德的这些观点一没有实验的支撑,二没有对意识的直接观测,说白了就是经验的总结和自己的脑补。说不好听一点,跟现在的民科差不多。当然了,老弗本人并不愿意掺和心理学界的那堆破事儿,他一个医生,能治好病就完了。但他的这些观点,特别是第2个观点,不啻于在思想界投下一枚炸弹。在达尔文把人类肉体上区别于动物的观念砸碎之后,他把人类在精神上的优越感也扒了个精光。这些观点的争议在当时就很大,以后也是连绵不绝,甚至很快成为一个哲学话题。但这些跟我们的心理学关系不大,先不去管了。弗洛伊德的观点争议如此之大,再加上他那独断专行的性格,使他的弟子们也纷纷改换门庭或者自立门户。比如他的大弟子荣格,在实在受不了他的性驱动说之后和他分道扬镳,自创了一门名为“分析心理学”的武功。荣格这个人也是一代宗师,他继承了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啊、人格层次啊这些争议比较少的观点,又在此基础上加以阐发,创立了好几招他自己的独门绝艺比如性格类型学说、“集体无意识”等等。在反对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家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很快就登堂入室,在成为心理学大师的同时,也把精神分析学说引进了主流心理学界。

    20世纪上半叶,心理学界主要就是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两大流派的争斗。在行为主义学派看来,精神分析学说这种没有实验验证的东西,纯粹是伪科学,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都是满口呓语的神棍;而在精神分析学派看来,行为主义学派则是愚不可及的刻舟求剑者。这样的争论,说白了是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的争论,在心理学无法用生理学方法彻底研究之前,这种争论一定会一直持续下去。在我看来,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学派的争论,多少有点象《笑傲江湖》中华山派的气剑之争,一个强调外在显化,一个强调深刻内涵。或者还有一个更加贴切的比喻,就像中西医的争论,行为主义有点像西医,只关心实实在在能观察到能认识到的东西,有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但有点是运用起来比较简单统一,对运用者素质要求也较低。精神分析则有点像中医,有许多理论无法证明,接近玄学,但能从根本上解决许多疑难杂症。只是运用起来太复杂,对使用者的要求也过高,还有就是容易被骗子利用。

    在20世纪50年代“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出现之前,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就是心理学上的两大主要流派,它们像一对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的好对手、好基友,发展到现在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在的任何一个心理学家或者心理咨询师都不可能只知其一,甚至都很难分清彼此了。从这个角度讲,这样的结果比华山派的剑气之争要好得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简单科普之心理学史上的『气剑之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lvx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