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孙子兵法•用间»

«孙子兵法•用间»

作者: 艾润芝 | 来源:发表于2018-12-02 06:49 被阅读0次

    11月22日坐忘书房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一一学兵法每课必提,警示于心。

    «孙子兵法»第八讲 用间篇

    1.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 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用间篇末尾提到伊挚与吕牙二人,伊挚即伊尹,商朝贤臣,开国元勋; 吕牙即姜尚、姜子牙,曾为殷纣王之臣。

    首先必须明白,间谍是间的一种,但不是全部。

    两军对垒,信息是一部分,更多的是人心。

    非圣贤不能用间,"用"

    非仁义不能使间,"使"

    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实"

    大部分人认为用钱买间谍,用钱收买间谍是比较低端的做法。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不得已"一一用间篇主要阐述"不得已"

    一般来说有两种人打仗:

    一种人是为了战争而打仗 ,另一种人是为了和平而打仗。为了和平而打仗的人,属于不得已而用之。

    "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第四章,第五十六章)

    圣人和普通人并不是生活在两个世界,圣人和普通人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和其光而同其尘,在同一个世界里从黑暗转向光明,从战争转向和平。圣贤不得已用战争让局面转到和平,内心非常平静的人,很清楚战争是为了和平,战争的目的是保民,圣贤是为了大多数人谋利。

    2. 中国的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八卦图,一阴一阳最能代表中国文化。我们的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非白即黑; 人也是,天底下没有纯粹的好人或纯粹的坏人,总是一个太极里有阴有阳,阴中有一点阳,阳中有一点阴。

    一般的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大多数人看事情都是自己的眼光和角度,大部分人都看不到自己所不认可的人的好处,也很难看到自己非常认可的人的缺点。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大学»第九章)

    喜欢一个人或一种现象,同时知道他的缺点,或看到好的事物,对其有好感也能发现他不好的地方,能看到阳中之阴; 不喜欢一个人但也同时知道他的优点; 阴中有阳,这种人天下很少见了。

    一阴一阳之为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大多数人的思维是偏的,不全。大多数人想要看到八卦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要跳出来。如果身在阳中看不到阴,身在阴中也看不到阳,只有跳出来,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们身陷其中时,是很难发现的,只有跳出来旁观,"旁",事情关乎自己而且关乎很深,自己还能否置身事外, 这样的"旁",并非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般人是事情和自己关系越小越能旁观,而事情和自己关系越大越不能旁观。这里有非常大的陷阱,当某事情和自己关系很小时确实看得很清楚,人大多数有幸灾乐祸的心理,他把别人的缺点看得特别清楚,一个人把别人的缺点看得很清楚后,慢慢的他也看得不清楚了,本来是隔很远看,当一遍一遍只看到他的缺点时,陷进去了,就看不见别人的优点了,就养成了一双挑剔的眼睛,刻薄的嘴巴。如果变成一个这样的人,就很讨厌了。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旁观可以,但在观的同时有没有生念?人一般在议论别人时特别爽,被别人议论特别不爽,这就是一个陷阱。作为一个旁观者者,当事情与你关系不大时,是能看的清,但这个看清是否能保持安全的距离很关键。比方说在看一个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人和事,能否保持很中正的角度去看,一开始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的事情自己是可以保持比较中正的角度去看,但如果慢慢的与这个人有交情有感情之后,自己的思维还能如一开始的那么中正吗?是不是会偏? 安全的距离慢慢消失,拉近,心动,心变了,眼睛就被套进去,就看不到真切的相了。我们每个人都很难守住自己的真心,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总是喜欢随着自己的意念去走,执念。

    陷阱,有阴有阳的太极图如果变成无阴无阳一一无极,无极的背后是太极。陷阱是从无极到太极,人的思维的局限性和固有思维,太极就是我们的固有思维,每个人的思维里都有两面,有善有恶,有黑有白,有阴有阳,但一开始并非如此,是无极状态,我们对待任何一个人、 一件事的意见看法,都是从无极走向太极,一旦从无极走向太极,你就不是本来的你了。这是和自己关系不大的,慢慢的吸、吸、吸,变得关系和自己大了,和自己关系很大的事情我们往往做不到旁观,因为有东西牵住自己,牵住自己的东西叫做"欲"。

    为何是陷阱?我们把问题看得越清楚越好解决,还是越复杂好解决?但是呢,事情与自己关系越大,被牵得越利害,看得越不清楚,越不好解决,陷阱。圣人曰: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 是让我们跳出来,离开陷阱,如果我们陷进去,认为事情与自己关系大,跳不出来,觉得自己怎么能虚?怎么能无为呢?被拉得越来越紧、越来越紧.......,最后身陷名利,被锁得牢牢的,变成当局者迷,迷到永无出期。等到有一天看透了看穿了,才能回过来旁观,才能真正把自己跳出来。我们要认认真真地思考这个陷阱,我们是否还要深陷其中?

    3. 阐述如此多,与我们学习兵法有何联系?

    让我们回到前文所述,打仗有两种人,一种人为了战争而打,一种人为了和平而打; 为战争而打的人他是当局者,为和平而打的人是旁观者。一个世界如果变得很乱了,看得清楚的人要出手了,该出手时就出手,不得已而用之; 理清楚圣人用兵和普通人用兵,内心的区别。之前我们在地形篇学习过"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求功名或担心罪过,都是在当局中,当局者迷,如何能打胜仗?一个字"败"也。

    圣人用兵是不得已而用之,这个时候同样也会找到很多旁观的人一起进行。用间,找到一批心不在功和过上的人,真正的用间,把世界扭转过来,这是圣贤所做的事情, "用"。但是圣贤毕竟不多,于是降一个层次,具备仁义的人使间,当真正的间用起来时,如果没有一颗微妙的心是不能够知道间之实的。 微妙是智,圣贤用间更多的是勇,保民; 看到世界混乱之后自己勇气生发出来,要去拨乱反正,把黑暗打破的一种力量,这是仁。智、仁、勇具备,方可使间,方可知间之实,这是用间篇的核心之处。

    4. 再回到原文,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 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

    当不得已发动战争了,如果一个人迷于战功显赫时,为了战争而战争的人,是看不到所述的这一切的,他只看到军功章上有一己之荣耀; 而只有保民而王的人,为了和平而战的人,心在无极状态的人才能看到这些。

    如果花了如此大代价,却不想把敌情摸得清清楚楚,之前我们也学习过,胜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领兵的人爱惜钱财不去将敌情打探清楚,则是"不仁之至也"。这样的人"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因为他没有把百姓装在心里面,把兵士当成棋子用,不懂兵法,没有仁没有智,没有想到花很大的代价去探知敌情。

    旁观者清,一个人的心在很清静的状态下才能全盘考虑问题,会把探知敌情当成最重要的事情来做,付出再大代价也愿意,因为想到"兴师十万,出征千里........。"所付出的代价。如果不这样只有一个原因"爱爵禄百金",欲。如果用到这样的人做将领,败也。我们之前学习过想要打胜仗需要的五个条件,五个纬度"道、天、地、将、法"。是否能用到好的将领非常关键,如果用不到,则"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一定要有清静的心,无极的心,才能权衡一切利弊; 否则会陷在自己的功和过里,陷在自己的利益里,不会这样做。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明君贤将的成功出于众者,是因为先知,信息把握的足够准,"知,实"。作为一个将领最关键的两个技能"知,断"。但关于先知,很多人误入歧途,或者取于鬼神,或者拿相似的事情类推测,或者按照经验很武断的作决定。所以孙子曰:"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 即把主观的东西全部抛弃,因为凡是主观的内容通通属于太极里面的内容,由此知道知敌之情要用人,一定要取之于人,取之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要用间。

    5. 知敌情,掌控全局,故用五间。

    (1).因间,利用敌国的当地人充当间谍

    (2).内间,利用敌国的官吏做间谍

    (3).反间,利用敌方的间谍为我方所用

    (4).死间,故意制造散布假情报,并通过潜入敌

    营的我方间谍传给敌方间谍,诱使敌人上当受骗(而一旦真情败露,我方间谍就难免一死)。

    (5)生间,生,生生不息。侦察后能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人。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五个间一起用,神龙不见首尾,玄之又玄。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德经»第十四章)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善用刀剑者,必为刀剑伤。所以普通人不要轻易用间,用不好会很惨。

    "厚德载物"。("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坤卦第二»)。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道德经»第九章)

    人达到成功不难,难的是如何守住成功; 因为"骄",人在低谷时,低调平和 ; 人处高位时,

    容易目中无人,守不住。之前的善用转化成伤害,没有把德一点点的积累,生骄了,德一点点的下沉,承载不起来 ; 所以非仁义不能用间。

    人的德行如果不够,一定收不住心,心收不住,一切都是徒劳无益。;一个人想达到无极状态其实并不难,很多人当下就处在无极状态,对万事万物没有什么评判,客观地看,这就是无极; 但当人有所领悟后即成太极,无极到太极转换的速度非常快,守不住,"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死间,一定是有破绽,高手过招。

    6.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

    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凡是对于

    (1)准备攻打的敌方军队,

    (2)准备攻占的敌方城池,

    (3)准备刺杀的敌方人员,

    都必须预先了解其主管将领、左右亲信、负责传达的官员、守门官吏及门客幕僚的姓名,指令我方间谍一定要将这些情况侦察清楚。

    作为一名间者所要知道以上, 因为这是一个连环,破连环不是整个去破的,破连环之前要敲一敲虚实; 一个连环各个点都要清楚,清楚得越多,越能掌握虚实。结合前面所述厚德载物,知道越多,自己的德行越受考验; 凡是我们的能力、财富、所掌握的信息在增长时,都是在对自己的考验。我们要防自己的心,防心离过。我们如果能防得了心,离得了过,这些信息就能得到; 反之,我们防不了心,离不了过,这些信息就会被别人知道。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

    如果对方派间谍来刺探我方军情,我方内部人是否能把持住,如果我方上司与下属紧密团结,敌人离间不会成功。看起来用间是外部打入的,其实一切问题都是源自于萧墙之内,间只是一个外部力量来检验而已。

    7. 知

    "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信息掌控多少,直接决定将领的谋,任何信息都不掌控,凭头脑发热做决定没有多大的可行性。人如果不在"知"上倾注努力、下功夫,而所谓的善谋,都是瞎谋,离开知的谋都是空谋,离开谋的知都是死知。做到内心不起一点波澜,才能做好事情。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 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以上智为间者"一一以上智,必须有上德,所以非圣贤不可用间也,如果用钱收买间谍,靠不住。

    "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恃,有恃无恐。掌握的足够多,才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兵法之要,在知在谋。

    8. 回顾«孙子兵法»十三篇

    一. 计篇

    讲大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察: 道、天、地、将、法

    察: 智、信、仁、勇、严

    兵者,诡道。

    二. 作战,讲统筹,打仗之前要考虑周全

    三. 谋攻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全军为上,破兵次之。战略思想,谋,仁者用兵,非仁者不能用兵,为了和平而战争,全篇体现"不得已"。

    四. 形

    五. 势

    六. 虚实

    兵形、兵势、虚实是整个军队的基础,带兵,兵的形是军队的硬件编制,势是气,如同一个人,形是体格,势是气魄。精气结合起来在于神,这些都会化成两个局面: 虚和实,有虚有实,虚虚实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要仔细分析和察。

    七. 军争,争先机。

    八.九变,一切都有变数,觉察到变化

    九. 行军,带兵

    十.地形,观察地形

    十一. 九地,根据不同地形,排兵布阵

    十二. 火攻,正式开战

    十三. 用间,总结全部面貌,知,反过来检验前面的全部过程,知全局。兵法,不是简单的讲怎么打仗,更多的在于谋,心是否定,知道全局,并知道全局的变化。

    «孙子兵法»中有一处说到"而已"

    "并力、料敌、取人而已"(«行军篇»)

    并力,并君、将、士的力

    料敌,料对方的敌

    取人

    化繁为简,至简于心,修心,修心而已。

    功成身退,天之道,兵法之核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孙子兵法•用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lwd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