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长江为分界,我和丈夫就分别是来自山东和湖北的南北组合。
起初,我觉得没什么不好,正好我也爱吃面食,还时常和丈夫一块儿包饺子,他擅长擀皮儿和煮饺子,其它的工序则都被我承包。说起来,吃饺子时,我和他唯一的差别是,他爱直接从锅里干捞出来就着蒜泥吃说那样香,而我则要在一个中号碗里搁上盐油葱再盛上饺子和汤吃从小就吃惯的水饺。
结婚前我最爱吃的就是滚着红油冒着热气的川味火锅,丈夫还陪我吃了几次,每次他都吃得很欢造成与我志同道合的假象,让我很是开心。可是一婚,他就明确表示自己不吃辣,尤其是我的最爱肥肠火锅,我自己买过几次,但一个人对着一大锅美味,愣是就没啥食欲了,于是我常常会伤感,怀念起有个人坐在我对面跟我抢肉吃的欢畅,虽然曾经是恨不能他在我吃火锅时消失掉。
曾经自认为拿手的青椒肉丝,在丈夫嘴里就成了毒药一般,做出来他是不沾一筷的,我常是失落地做好一盘再自己吃上好几天,直到这道菜从我们的饭桌上消失。不是我不坚持自我,而是我觉得两个人一桌吃饭各吃各菜就没什么意思了。
不过他虽挑剔,但其实也并非难伺候之人。每天只要有凉拌黄瓜或西红柿、清炒土豆丝、干煸四季豆或当季的清淡可口的蔬菜在桌,他就吃得很开心。至于荤菜,常亮相的是他的拿手菜红烧武昌鱼和基本每周一次的水煮基围虾。我们偶尔也下下小馆子,多是吃水煮肉片等我喜欢的菜。
想起来那段二人世界的日子,虽然有矛盾,但是甜蜜是大于伤感的。
变化来临在儿子出生,婆婆从山东来了,带来一堆煎饼和很多海鲜。她亲切地对丈夫说小磊磊多吃点多吃点,而对我则是常常旁敲侧击地埋怨我没照顾好他儿子。为了他们,临产前我常常吃馒头和面条,心想总比没人做饭给我吃好。
婆婆来的那段日子,宜昌很热,她天天说山东如何凉爽,这里简直不是人呆的地儿,我离预产期只有十来天了,她不止一次说要我们回去生孩子,我当然拒绝了,万一生在路上咋办呢,我把装了空调的房间让给了她睡。
孩子出世后,矛盾就更多了。一出产房,身上的血还没洗,半死的我迎来的是婆婆递过来要吃奶的宝宝,其实到了第二天我才有奶喂孩子。我任孩子吸了吸没奶的乳房,让妈妈去弄盆子和热水给我擦洗身上的血。出产房两个多小时后,我终于喝到了三姨拎来的红糖煮鸡蛋。当时我只想睡觉,因为从前天夜里12点开始发动,我整整疼了一夜,当天一早进了产房,到出来,有10多个钟头没休息了。但我的婆婆大人,就时不时地把啼哭的宝宝抱来让我喂奶。我邻床的那位,孩子迟一天出生,她出产房后就安静地躺了一天,让我很是羡慕。
关于月子食物,南北差异所带来的矛盾也很多。婆婆做的是小米粥和海鱼,是丈夫爱吃的口味。而妈妈和姑姑就觉得很不可思议,因为那味道对于湖北人确实很不习惯,况且我也没什么食欲。住院期间,后来就是姑父做饭,鸡汤、鲫鱼汤等,还有一些湖北口味的小菜。
我的家人一再说,婆婆也是想照顾好月子,只是因为南北生活习惯不同,她的劳动没有得到认可。从这点看来,南北差异带来的矛盾或者伤害真的是很重,特别是对我。可能北方人都更重孩子,我的表姐嫁的也是北方人,她是剖腹产,产后婆婆只顾抱孩子,孩子哭闹时她还要带着伤口自己下床给孩子冲奶粉。
现在我在婆婆家带孩子,公公婆婆都要看店,孩子的爸爸也很忙,从早到晚就我自己带孩子。在这里生活的这几个月,我发现虽然山东的饭菜很清淡,做起来却省事。最经典的就是白菜豆腐肉了,搁上油,把肉块(这里切肉都是大块)用豆瓣酱炒一下,再放白菜炒炒,最后放豆腐和水使劲煮煮,煮好了放点盐就好了,在很饿的时候吃这道菜很香。
不过我喜欢这里的馄钝,和家乡同样的价钱却是一大碗,吃得很过瘾。
我也喜欢这里的海鲜,在家乡海鲜只有在饭店才吃,而这里似乎是道家常菜。
总体来说,南北差异所带来的矛盾和伤害对婚姻是致命的,幸好我和丈夫还能互相理解常常沟通,不过我们也要好好维护,否则,我们的婚姻也会陷入危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