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拿原生家庭做借口
N年前,感情受挫时,我看到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书中提到的原生家庭,让我明白父母以及小时候的生长环境,遇到的大小事物,对我们的成长以及现在的状态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我也终于明白,我当时对男生存在莫名的距离感,即使遇到喜欢的人也不敢去接近,更不要说单独约会。这些都是来源于三岁前父亲几乎没有出现在我的生活中,而三岁后虽然住在一起,早已没有了那种亲昵感,有的只是疏离和排斥。
张德芬的书告诉我,只有去接纳和原谅父亲,你与父亲身上产生的问题才不会延续到未来的丈夫身上。当时我一对父亲有不满,我便会根据张德芬书中所写的默念: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念着念着,发觉这句话,真的有神奇的力量,前两句会让你放下很多纠结情绪,后两句会让你的心里充盈着一些无法言语的温暖热量。
事隔多年,张德芬的书放在书架的一角,已经蒙上了一层灰。原生家庭这个词,我也已经好久没有去触及,与父亲的关系,也逐渐变好。结婚以后,跟老公的关系也从生孩子后的暴发到现在的逐渐平静。前几天在一个从读书群衍生出来的聊天群中看到有一位群友说想发下她同事儿子的问题,已经抑郁到要自杀,希望大家能给点建议。
群友先将她同事与同事儿子之间的微信聊天记录发到群里,记录里儿子一直在跟母亲数落着父亲在他小时候对他的指责和辱骂,从来没有过半点父爱,认为自己所有的不好都是父亲带来的。不听母亲的任何解释,觉得母亲无法理解他。我问群友,这位儿子是在控诉着原生家庭父亲对他的影响,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能否跟儿子聊聊,毕竟已经发展到要自杀的地步了。群友说,即使现在儿子已经搬出去住,不工作,跟女朋友分手,闹自杀,父亲早上还在当着母亲的面骂儿子,但他母亲说父亲虽然嘴上骂,但其实心里也是爱儿子的。这时群里有人建议群友让同事带她儿子先去看精神科医生吃些抑郁方面的药。群友说,同事的儿子本人就是精神科医生,前阵子学了些心理学,然后逐渐有了这些行为。这时我便明白了,这位儿子从心理学书中了解到自己的很多问题都是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影响,他渴望父亲的改变使他身上存在的问题彻底解除掉,无奈父亲身上也有着他原生家庭所带来的问题,而对儿子认错,是父亲从小到大的教育里不曾有过的内容。所以父亲坚持不认错,而儿子就以分手、辞职、离家出走甚至是自杀来步步紧逼。我跟群友说,我觉得你同事的儿子似乎是把心理学读偏了,他意识到了原生家庭的问题,却不知这些问题是需要自己学会去原谅和自愈的。群友说,以她了解到的情况,确实是如我所说的一样。然后我也点到为止没有再说了。
记得几年前,我一个闺蜜打电话给我,说她去参加了一个心理方面的课程,课程中有一个环节是两人为一组,然后你把对方当做你的父亲或母亲,把你心理最想说的话说出来,然后抱抱对方,说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这个环节这结束全场个个泪流满面,课程结束后大家都觉得心里舒服很多。是啊,其实当我们从内心里对去接受父母的不容易,去接受和爱我们的父母时,我们的很多心结也能随着消散。
网上流传着一个关于80后的段子:出生时计划生育,读书赶上扩招,大学毕业不分配。工作取消福利分房,结婚买房,房价站上珠峰。婚后生育又鼓励二胎。两个80后,养着四个老人,再养两个孩子,还让你延迟退休。但是我们的父母那一辈呢?很多80后的父母都是50后。50后在童年和幼年时期就遇到了国家三年困难期,那时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20岁左右又要上山下乡,远离家乡、无法继续学业去到荒凉的农村;40岁左右,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迎来了下岗。其实我们父母的人生,遇到的大环境,并没有比我们好多少,甚至可以说比我们更恶劣。当年的吃不饱穿不暖,让很多现在的中老年人留下了阴影,现在她们大多舍不得吃穿拼命存钱。由于能吃饱穿暖对于当年的他们已经是一种奢求,那就更别提精神教育了,所以便与现在处于物质和精神都快速发展年代的我们无法进行平等沟通。
因此,不要再拿原生家庭的问题去苛求父母的改变,她们活了几十年,思维行动已经固化,年轻时大环境又使他们无法好好地接受教育,能生养我们已属不易。我们需要的是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