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时期结束后,进入了五帝时期。传说黄帝轩辕氏作五行。
背景:
1 五帝
黄帝是传说中的“五帝”之首,姓姬。据说黄帝打败了炎帝神农部落之后与神农部落结盟,形成了华夏部落,也就是炎黄部落。华夏部落与东夷部落的首领蚩尤大战,最后将其打败。
五帝是上古五位比较有作为的部落联盟首领,依次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从五帝时期开始,古代历史的记载多少开始能看到一点真人的影子和具体的传说了。黄帝应该处在三皇时代结束五帝时代开启的过渡时期,他身上的传说比较多,所以应该和三皇一样,还是部落联盟的领导部落或者氏族的称号。
五帝时期史书记载时间也相对明确,大致可对应在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这个时期中国首次出现了金属工具,被称为“铜石并用时代”,这和传说中东夷部落首领蚩尤(对应了山东龙山文化)能炼铜造兵器对应上了。蚩尤部落是伏羲部落在东方的后代,在被黄帝打败后的近千年里不断与华夏部落发生征战。从五帝时期到夏商周,中原政权对东夷部落的持续进攻使得幸存的蚩尤后代不断南迁,最终形成了今天南方的苗族以及西南方的彝族等部分少数民族(许多民族至今仍崇拜蚩尤,或者流传着伏羲的神话故事)。
2 五行
黄帝时代,古人是用十月历来计时的。这种历法里,一年分10个月,每月36天,每12天一个循环,多出的5天或6天全民放假。这是一种太阳历,也就是根据地球公转周期制定的历法,把一年分成五季,分别是春季、夏季、长夏、秋季、冬季,每季72天。每五年一个循环,用天干表示。这样就出现了河图里1-5,6-10循环的规律。古人就发现用五个因子也可以表达一个套完整的体系,例如时间有5季,地面有5方,人手有5指,器官有5脏,面部有5官,颜色有5色,声音有5音,气味有5味等等。先民就构建了一套5因子的系统,就是五行。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符号,代表了五种状态。注意,五行代表的是状态,而不是“元素”,元素的观点,并非中国土生土长出来的(佛家的四大,风火土水,可以认为是四种“元素”,四种元素的组合,组成了万物,其思路与西方还原论思路一致)。这五种符号,也是根据阴阳变化推演出来的。任何事物都蕴含了阴阳两种力量,阴阳两种力量时刻变化,当阳变多阴变少,这种状态与春季类似,叫木;当阳多到顶点阴少到极点,这种状态与夏季类似,叫火;当阳变少阴变多,这与秋季类似,叫金;当阳极少阴极多,这与冬季类似,叫水;另外,还有一种阴阳平衡不变的状态,叫土。
这五种状态之间,形成了一个复杂网络,这个网络的节点之间互相有制约和互相帮助的关系,被称为五行相生,或者五行相克。大家常用的是上图的这种关系。这个系统的5个因子之间,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A生B,B生C,C生D,D生E,E生A;A克C,C克E,C克B,B克D,D克A。其中,A生B,那么B就在“泄”A,A克C,那么C就在“耗”A。相生相克,反向看就是相泄相耗。
在这个网络里,任意一个节点,都与其他四个节点产生关系,例如“火”,它被木生,被水克,它能生土,能克金。这个时候,以这个节点为中心观察,五个节点有五种状态,用了五个形象的名字来描述:这个节点的状态叫“旺”,生它的叫“休”,它生的叫“相”,它克的叫“死”,克它的叫“囚”,如下图:
但实际上并非只有上图一种生克关系,木火土金水,只是代表五种状态的五种符号,用ABCDE代替也可以。那么就知道了,究竟是A克C,还是C克A,都是不一定的。例如,金能克木,木反过来也可以克金。不过通常这种反克叫“侮”,也就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A加倍克C,把C往死里整,这种叫“乘”。也就是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这在黄帝内经中可以看到。同样的道理,相生也一样有两个变化,A能生B,B就能反生A,A也能加倍生B。前一种叫“五行相犯”,后一种叫“五行相及”。在中医里,前一种叫子病犯母(儿子生病传给母亲),后一种叫母病及子(母亲犯病传给儿子)。水犯金,金犯土,土犯火,火犯木,木犯水;木及火,火及土,土及金,金及水,水及木。
上面讲的比较复杂,其实一共有8种可能的关系,都成立。所以五行体系重要的不是各个符号之间的关系,而是提供了一种视角,站在某个具体符号的角度,去考虑它与网络中其他节点的互相关系,这才是五行最核心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中医里采用五行模型仅仅为了认识人体,而真正治疗时则用的是六合模型。
3 五行与历法
十月历这种历法在彝族和哈尼族人那里,一直流传到今天(彝族哈尼族都是从古代羌族起源的,而古代羌族则是炎帝部落的后代),并且在《大戴礼记·夏小正》里记载着,今天仍然能见到。这10个月,分别用阴阳五行进行对应:一月土公、二月土母、三月铜公、四月铜母、五月水公、六月水母、七月木公、八月木母、九月火公、十月火母。这里的阴阳关系,与河图的天数地数关系也是一致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12天的循环,用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为序纪日。这样是用阴阳五行记录月份,用生肖记录日期。
由于这种十月历法,只反映了地球和太阳的关系(也就是“阳历”),并没有反应地球和月亮的关系(月相30天一循环,每年12个循环),所以也不是很理想。于是先民又根据月球的月相循环,将一年分成12月,每月30天,每10天一个循环,形成了12月历(也就是“阴历”)。12月历用地支记录月份,用天干记录日期。这两种历法在黄帝时期应该是同时使用的,在《黄帝内经》中记载着“五运六气”的历法。当然《黄帝内经》是在战国的时候被整理成书,被战国时期的人利用当时的知识给整齐化了。但这里面就遗留了十月历和12月历共存的体系。这可能就是战国时期黄帝历的源头。
“五运六气”系统,其实是两套并行的系统,五运系统,就是一年分五季,同时五年一个小循环(太阳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5年重复一次),十年一个大循环的系统;六气系统,就是一年分六季(用六合代表),六年一个小循环,十二年一个大循环(木星在天空的位置,12年循环1次,每年称为一“岁”)的系统。这套系统,其实就是阳历和阴历并行的系统,也是将五行体系和六合系统结合的一次简单尝试(这套五运六气系统,到了战国时候,和天干、地支、五行、五音、以及“三阴三阳”系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非常复杂的一套系统,以后有机会再细说了)。
同时,《黄帝内经》里也对人体解剖和经络采用了同样的处理方式,把人体分成了五脏和六府,五脏六府对应五行;把人体经络分成了手部六条,足部六条,分别对应了三阴三阳,然后再将五脏六腑与12条经脉一一对应(五脏六腑共计11个器官,再加上一个心包,一共12个),如下图:
可见这个时候五行体系的兴起,在人体系统中,与六合体系有了比较好的结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