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经典导读】名不称焉

【经典导读】名不称焉

作者: 赛德传播 | 来源:发表于2018-10-21 12:20 被阅读16次

    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篇第二十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忧患的是死后名声与实际不相称,名不副实。”本章的理解难点在于“称”字,另一解释是相颂,即君子遗恨的是死后名声不被称颂传扬。

    联系上一章,孔子说:君子忧患的自己无能,而不是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教导大家要重视自我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外在的名声。重实力,不务虚名。有无名声,不是君子追求的重点。君子既然身前都不担心有无名声,自然也就不会担心身后有无名声为人称颂。正如《中庸》里,子曰:“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那君子担心的还是自己实际的能力,是否能立德立功立言,而不是别人嘴里的名声。能力到,名声到,自然而然,名声不到,君子也坦然。相反,刻意追求名声,名声到,而能力不到,德不配位,名不副实,则所谓的好名声早晚消失,甚至适得其反,留下坏名。所以君子即使身前已有好的名声,仍然要忧患死后的名声,是否实至名归。名不副实,才是君子之所疾。孟子所谓“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由此可见,解释为相称,更为合理。

    所以君子遗恨的是名不副实,反过头来,就要反省自己是否有能力有实力。真正能做到了君子,才不辜负君子的名声。正因为如此,君子务实能实力而不务需名虚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关键留的是什么名,是好名,还是恶名。好名,是否名实相副。好名,实至名归,则可流芳百世而不移。名在,为后人所称,如同自身在,这才是个体生命的延续,真正的长寿,好名声是不死的精神。儒家关注身后名声,不是不讲名声,但更讲名实相副。名实相副,才符合中庸之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典导读】名不称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mfb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