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自己一直是很宅的一个人,在初中双休日大家扎堆往外跑的时候我总是喜欢一个人呆在房间里,看书看电脑,以至于这样的怡然自得常常被我妈鄙夷,并且几乎是用“赶”的方式赶我出门待着。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PSP,没有MP3,没有kindle,甚至连口袋里一两块的零花钱都没有,有的只是无尽的无聊时光。为了打发出门在外的时间,我会在小区的报栏看一两个小时的报纸,也会顶着个大太阳走在海滩边,看着熟悉的陌生的沿途风景。最后伴随着夕阳回家,继续之前被打断的一切。
所以好不容易到了大学就更加变本加厉地呆在寝室里不出门,大一大二那会甚至连点外卖都不肯下楼去拿,巴不得外卖小哥能够送到寝室门口。直到吃坏了两次肚子之后,才悻悻地每顿都和室友去食堂吃饭。那时候我们踏着夕阳回到寝室,那情景似乎同自己的少年时代有几分相似。唯一的不同便是当时我是饿着肚子现在则是吃饱了饭;当时回去的路上只有我一人,现在回寝室的路上总有着三三两两的基佬陪同,一路上谈天说地,节操掉得只引得来往妹子侧目。
到了大三,不打算考研的我开始奔波于各种面试公司以及实习单位,现在这种“自愿”出门的状态倒是同少年时期的不情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只教我自己都搞不懂究竟是什么能教我做出这样的改变。反观寝室里另外一个哥们,大一大二的时候整天出门钓妹子,现在倒是宅在寝室整天对着动漫游戏以及身上愈发明显的赘肉,哭着喊着“每天真无聊,都没什么事干”……
呵呵,What you do makes what you are. 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倒是能够很好地对我“一反常态”的表现做一个总结。诚然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虽然现在学会在陌生人面前能够表现地游刃有余,但我终究还是需要独处的时间作为这部分耗损能量的补充,就好像用了一天的手机需要晚上充电一样。晚上一个人的时候,一个人看动漫的时候,一个人做运动的时候,一个人看书的时候,一个人码字的时候,我都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松。躺在床上听着歌那便是身为我而言最大的享受了。
反观白天的时光,不管是新同事之间的认识熟悉,还是走在街上面对着迎面而来的陌生面孔,都好像运行着一个个大型游戏般将我的电量迅速耗尽。早晚高峰时段的地铁简直逼仄到令人窒息,平时就连同女朋友都未曾那么亲密过,现在却要用更加接近的距离面对千千万万素昧平生的男男女女。走下地铁,换乘的人流让我联想到了大海中的鱼群,我就这样漫无目的地跟着人流走向换乘点。这样多的人就好象冗杂的信息冲击着我的大脑,于是开启了自动防御模式,就这样不思考,跟着人流走着走着……
在列车上无数个陌生人就这样被狭小的车厢逼迫着呆在了一个极度有限的空间里,人和人之间几乎没有空隙地堆叠在了一起,这几乎是反人权的事情。可越是这样没有空间,我们就越是想自己创造出一个虚拟的空间放置自己。带上耳机,就封闭了心灵,就好像在从一个拥挤的时空中消逝,置入到另一个或空灵、或更加拥挤的时空之中。唯一不变的是喧嚣之中的孤独。这种孤独几乎是无可辩驳的存在着,也是无以避免一直以来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晚上的公交车上分外拥挤,却有着迷一样的沉默,坐在座位上的人将自己投入到闪闪发亮的屏幕之中,站着的人带上耳机摆出一副生无可恋的表情。在我身边的一位大叔,顶着微卷的头发,土豪金的iphone5s插着小白兔耳机,耳机中那种热火朝天的孤独几乎从封闭着的耳道满溢出来,弥散到了空气之中。听着死亡摇滚的大叔看似一脸平静似水,但我相信他有十足的欲望对踩到他脚的女人大声地喊出一句:“F**k you!”
到站的时候早已是灯火阑珊,其实今天根本没必要在浦东呆那么久让自己“正好”赶上晚高峰orz。但经历了人山人海的自己好像就有了一种经历过生死的淡然,便是像一会方才走在鸟不拉屎的撒哈拉沙漠中几欲死去,在浑浑噩噩中瞬间闪回到了江南的小桥流水,酒肆的姑娘用泉水一般的声音招呼着一个疲惫的旅人,打尖还是住店?顿时就有了十二万份的精神,笑道:Why not both?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