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故明”,就是告诫我们,不要总把思维局限在⾃⼰所见的⾓度,才能看明真相。更多时候,我们要学会站在对⽅的⾓度来考虑问题,也就是换位思考。
因为每个⼈的思维⽅式不同,对待同⼀件事情也会有不同的反应,所以不妨试着站在对⽅的位置,⽤对⽅的思维⽅式来思考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容易理解、包容对⽅的⾏为。
当然,对于我们常⼈来讲,是不可能消除全部的偏见,然⽽我们确实可以在⼀些⼩的⽅⾯改善偏见的⼼态,这需要时间,更需要胸怀。
如果你发现今天的你⽐昨天的你,变得更加能够从多⾓度看⼀个问题,变得更加从容的话,那恭喜你,你离“明”更近了⼀步。
“不自见,故明”,指的是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不要仅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判断,不要一味地固执己见,而应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保持明智,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才能更全面地看问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视角,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企业主和普通员工因其立场、视角、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往往就会得出不同的想法和判断。
因此,企业主要多站在员工的立场来看待问题、从而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对症施策,真正让工作和决策与民心民意合拍。
就像道德经所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做任何事情都是从老百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更会地获得民心支持。
对待孩子,对待爱人,对待朋友,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对方的眼睛看问题,我们就能够找到解决方案。
你没经历过,自然感觉不到疼,但你不能把别人的疼痛当做笑话。”
一个人若是没有了同理心,没有了共情的能力,内心何来温暖。
可这世界上的爱,正是由人与人之间一点一滴的温暖组成的。
什么是行走世间、为人处世的基本修养?
正如蔡康永所说:“你不能跟痛苦的人说你那个不算痛,我这个经历才算痛。”
感同身受,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世间最高级的善良。
197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川端康成选择了自杀,他的一生经历过无数悲哀和事故,所以决意不留下任何遗言。
但在他自杀后被送去医院的路上,却对司机说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一句话:“路这么挤,真是辛苦你了。”
读到这里,只觉泪目。
一个人,只有温暖纯良了,懂得去体谅他人的不易,有了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才是真正过好这一生。
教养就是一种文化和品德修养。
有人说,教养是由内而外,在人生修行中积淀出的德性。
有人说,教养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其实,教养并不高大上,直白地说就是:心中有他人。
教养不是方法论,而是生活本身,它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里。
人际交往中,如果每个人懂得在细节处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就会给别人的生活和工作减少一些困扰和不便,而你的魅力也会深深地种在别人的心里。
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不同,生活方式和爱好也不尽相同。
就像是有人觉得香菜很香,而有人却觉得很臭。
有一对刚刚结婚的夫妻,男人无辣不欢,女人却吃不得辣。
起初,他们经常会因为太辣,或不辣而争吵。
后来,他们不再一起吃饭,而是各吃各的。
一次,女人回娘家吃饭。
她发现父亲面前放了一碗清水,吃之前把菜放在里面摆一摆。
父亲口味变淡了,母亲喜欢吃咸一点。
女人一言不发地吃完了饭。
回家后,女人按照男人的口味炒了几个菜,等男人下班一起吃饭。
吃饭时,女人在自己面前也放了一碗清水,夹起菜放在清水里摆一摆。
男人什么也没说,一个劲地吃饭。
第二天,女人下班回来发现,男人正在厨房做饭,不过这次一点辣也没放。
吃饭时,男人在自己面前放了一碟辣酱,夹起菜在辣酱里沾一沾。
很多人相遇相识,最后却因为生活中的小细节分道扬镳。
我们该做的,就是像故事中的夫妻那样,遇事不必分个绝对,尊重对方的习惯和爱好。
康德曾说:
“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的去理解。”
两个人相处的生活无法将就,唯有尊重和接受对方才是维护关系的最好办法。
一生很长,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
格局大的人,懂得和而不同,即使观点截然相反,也能容纳。
有一个人来到深山找智者解难。
他说:“公司有个同事很让他反感,每天看见他就烦,都不能专心工作,不仅经常私自动别人东西,还特别八卦,每天在公司说个没完。”
智者说:
“如果有一块石头在路上挡着你,你会怎么办呢?”
那个人说:
“我会把石头搬开,然后继续前进。”
智者继续说:
“那如果挡着你的是一座山呢?你也要搬走吗?”
那人笑着说:
“我又不是愚公,山挡住我,我绕过去,不就行了吗?”
智者大笑道:
“你既然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还要来问我呢?”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讨厌的人,他们就像一块块石头挡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
如果我们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要较真,就真的变成愚公移山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季自有四季的美。
正因为四季滋味各不同,才各有四季的美。
人也是如此。
允许自己与别人不同,让你特立独行;允许别人与你不同,则让你海纳百川。
不自是”,方有兼听则明
“不自是,故彰”,指的是不自以为是,就能让是非昭彰,知晓事物的内在关联,旨在提醒人们要博采众长,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作为企业,在想问题、办事情和作决策时,一定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海纳百川的胸襟,虚怀若谷的肚量,廣开言路,广征良策,真正做到问计于员工、问需于员工,从而才能集思广益,择善而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化解矛盾的良方。
不⾃是故彰
南怀瑾认为,“‘⾃是’是主动的认为我⼀定都对的,我的绝对没有错”,也就是⾃以为是的意思。
⼈,既怕没有⾃信,⼜怕过于⾃信。如果⼀个⼈过分⾃信,就好像是铜墙铁壁铸成的思想城墙,油盐不进,⽔泼不进,
⼈,既怕没有⾃信,⼜怕过于⾃信。如果⼀个⼈过分⾃信,就好像是铜墙铁壁铸成的思想城墙,油盐不进,⽔泼不进,完全听取不了别⼈的意见。
⾃以为是的⼈不仅坚定地相信⾃⼰是对的,并且喜欢让全世界都知道他们是对的。他们需要让别⼈觉得⾃⼰渺⼩、⽆知、完全⽆法和他们相⽐。这听起来很可笑,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这种⼈的确存在在我们⾝边,我们的朋友、⽗母、兄弟、爱⼈,甚⾄我们⾃⼰,其实都会有⾃以为是的时候。
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以为是的⼈连事情的症结所在都没搞清楚,就不问青红皂⽩地来以⾃⼰的⽅式来处理问题,甚⾄会完全不顾别⼈的⾃尊,⽽最后甚⾄弄得那些已经受了委屈的⼈去承受了更⼤的委屈。
往往就是因为⾃以为是,所以到最后弄出可怕的后果来,这种⼈也不知道⾃⼰错在哪,也断然不肯承认⾃⼰的错误,反⽽还要去怪怨别⼈。你若当⾯说出他的过错,他也不肯承认甚⾄朝你发脾⽓。
⼈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不懂,⽽是因为他们⾃以为什么都懂。实际上,我们每个⼈⾯对新形势、新情况都必须紧跟变化,不断的学习研究,⾃我充电。所以,⼈必须成为⼀个开放的系统,对于⼀切有益的、先进的经验和知识,兼收并蓄,才是上策。
再者,个⼈的⼒量就算再强,最终也是有限的,⽽任众⼈之⼒与智,则⽆往⽽不胜。可以说,现在要⼲成任何有意义的事业,都不可能凭⼀⼰之⼒,独往独⾏。更多的是依靠团队的整体⼒量。
⽽⾃以为是的习惯,堵住了⾃⼰与众⼈合作的路途,让别⼈不能成为你的团队伙伴。所以,⾃以为是的⼈,在家庭不能和睦,在单位不能和谐,在事业不能取得成功。这就是⽼⼦为什么要告诫我们“不⾃是故彰”。
赵括读了几本兵书,自以为打仗天下第一,结果上了战场之后,只能饮恨沙场;
杨修自恃学识深厚,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胡乱上谏进言,平白丢了性命;
马谡对任何人都不屑一顾,总是高高在上,最终丢失街亭,逼得诸葛亮挥泪斩将。
像这样过于把自己放大,太得意忘形的人,下场往往都很惨。
因为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俗话说得好:“自信是一回事,但是盲目的自信只会带来灭亡”。
把自己当回事
把人脉当大事
看过一个段子:
当孙悟空刚从石头里蹦出来时,只能和一群猴子玩;学了本领之后,却可以和牛魔王称兄道弟。
大闹天宫之前,连巨灵神都不把他放在眼里;大闹天宫之后,各路神仙对他毕恭毕敬。
到雷音寺之前,他对菩萨得合掌执礼;成了斗战圣佛之后,和菩萨平起平坐。
孙悟空的故事大抵就是现实写照:你处于什么层次,就会拥有什么的人脉。
你若是没有价值,身处任何圈子也是无人问津,只有当你的价值越大,磁场才会越强。
我们常说的人脉,其实是一场旗鼓相当的利益交换,你有本事为别人撑伞遮雨,别人自会为你铺路架桥。
无需感叹人情如纸薄,这是人与人交往的本质。
你卑微如微尘,则无人会理睬;你身居高处,自然会有一堆人蜂拥而来。
人脉如网,只有把自己修炼强大了,网才能越织越广,越织越牢。
华盛顿邮报》曾经做过一项社会实验。
地铁站里,一位街头艺人正在用小提琴演奏。
他演奏了一首世界名曲,只有6个人短暂逗留,总计收到32美元的小费。
但这个小提琴家并不是普通的街头艺人,他世界上最厉害的音乐家之一,约夏·贝尔。
在试验的前两天,约夏·贝尔才在波士顿剧院的演出同样的乐曲,那时门票虽然需要200美元,可仍然座无虚席。
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让一只狗天天上央视,就能变成名狗。但要知道,没了央视的舞台,很可能不用多久,它就会变回土狗。”
在工作中,别人推崇的往往不是你,而是你身后的平台。
“⾃矜”,也就是现在所讲的⾃尊⼼,说好听点叫⾃尊⼼,说不好听就叫做傲慢。王阳明曾说:“今⼈病痛,⼤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是,不肯屈下⼈。故为⼦⽽傲必不能孝,为弟⽽傲必不能悌,为⾂⽽傲必不能忠。”
翻译成⽩话就是,现在⼈的⽑病,⼤多只因⼀个傲字。千罪百恶,都从傲上来。⼈⼀旦傲了,就会变得⾃以为是,不肯在别⼈⾯前屈服。所以,为⼦⽽傲,必然不是个孝顺⽗母的⼈;为弟⽽傲,必然不是个孝悌兄长的⼈;为⾂⽽傲,必然不是个忠⾂。
苏轼就曾经在傲这个问题上栽过⼤跟头。明代《警世通⾔》记载,有次,他来拜访宰相王安⽯,不巧王安⽯刚好有事外出,苏轼便在书房等候。书房的案桌上摆着⼀⾸咏菊诗,墨迹未⼲,才写了个开头:“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
苏轼⼼想,这菊花乃耐寒持久之物,即便⼲枯枝头,也不会随风凋落啊!这⼀定是王安⽯⽼眼昏花,糊⾥糊涂犯了个低级错误。苏轼竟⾃挥毫续诗:秋花不⽐春花落,说与诗⼈仔细吟!
王安⽯回来后,看到苏轼留下的诗句,⼼想这后⽣太过狂妄,却也不声张,只是借故将其贬置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年后逢重阳佳节苏轼在后院赏花,他却见到园中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却⽆花朵挂枝。此时的苏轼才意识到⾃⼰曾经是多么鲁莽。
王阳明认为,对待傲,谦字便是对症的良药。真正的谦逊不是名义的恭顺,外貌的卑逊,不但容貌举⽌要表现出谦虚恭谨,内⼼也必须保持恭敬、节制、礼让,要常常看到⾃⼰的不对,真正能够虚⼼接受他⼈意见。不⾃是,不居功,择善⽽从,⾃反⾃省。
⼀个⼈是否伟⼤,是可以从他对⾃⼰的造诣所持的态度看出来的。因此,即使你的福⽓极好,也莫要得意忘形,积聚你的成就,作为你更上⼀层楼的阶梯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