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波
二
人们要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首先要解决吃住问题。留校后我们这些单身住的问题就算解决了,接着吃饭就成了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了。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吃饭其实是比较麻烦的问题,不像现在到处都有酒店、饭馆,到处都有小吃,小摊,如果不想出门还可以叫个外卖在家吃。但是在那时候,街上的食堂不仅少,吃饭还需要有粮票才行。
现在的人无法理解,40年前,国家发展刚刚起步,物资比较短缺,所有东西都凭票供应,买粮食要粮票、吃糖要糖票,吸烟要烟票,喝酒要酒票,就算买菜卖肉也要票。当时的粮票可是硬通货,你要买一碗稀饭,你要买一个馒头也就是几分钱的事,但是没有粮票是不会卖给你的,反过来你没有钱,你多给点粮票,反而能买到你需要的食物。
粮票又是怎么来的?当时每户都有一个粮油本,粮油本上写好了每人的定量,定量又是按照每人的年龄,性别和从事的职业制定的,也就是说青壮年男性,从事重体力活定量就高,反之则低。如果你不买粮,就可以领取当地粮票,如果你出差,就要到单位开介绍信拿粮本到粮站去领,如果是出省还要领取全国粮票,粮站发了多少粮票给你,就从粮本上扣除某月多少定量,出差要带粮票就像现在出差要带身份证一样,要不你就没饭吃,你说麻烦不麻烦。
那窄窄小小的粮票竟有这样神奇的力量,管着每个人的口粮,管着每个人的吃饭,管着每个人的饥饱。那宽不过半寸,长不过一寸的窄纸片,成了人们出差的必须票。
1985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这一举措极大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米袋子”、“菜篮子”逐渐丰富起来。到了1992年,国家取消了计划供应粮,实行议价供应,粮票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我们属于学校的集体户口,因此我们的粮油关系都由学校教职工食堂管理。按学校规定我们已经不能再在学生食堂吃饭了,而必须转入教职工食堂吃饭。好在学校的教职工食堂就在住宅区里面,离我们住的地方不远,也就两栋楼的距离,一日三餐还是挺方便的。食堂平时主要为教职工供应炒菜、米饭、馒头和面条等。我们这些单身留校后就要在这个教职工食堂就餐了。
学校的住宅区分为东西两个院区。教职工食堂位于住宅区西院九号楼后面,就是现在社区73号楼的位置。食堂从外面看就像个厂房一样宽大、它是砖瓦结构的建筑。食堂有南北两个门,北门是正门,教职工买饭就从这个门进出,南面有一个小门,主要是食堂工人进出、进货的通道。
推开北面两扇沉甸甸的大门进去,食堂里面很宽敞,十几个电灯泡摇摇晃晃的挂在大厅顶空,照得大厅忽明忽暗,一排排长桌凳摆放在大厅里,许多人就在此吃饭。食堂的东面有一排打饭菜的窗口,每到开饭的时候,那热腾腾的饭菜一字摆开,香气、热气洒满整个食堂。食堂师傅到时间就各就各位,等待教职工前来吃饭、打饭带回家。
这些可口的饭菜是通过位于食堂南面的操作间,食堂师傅辛勤劳动的成果。每当下班前食堂师傅看着空空荡荡的大盆、大锅、大笼里的饭菜一扫而光,空空如洗时,脸上总会露出满意的微笑。
我们这七八十个青年人的到来,必将会使食堂师傅们的劳动强度增加不少。但是我们后来和食堂师傅们的关系处的是非常好的,师傅们还常常深入我们中间,了解饭菜是否适合我们的口味,是否需要增添新的花样,我们想要吃点什么等等,都可以给师傅们提出来,他们总是能够尽量的满足我们。一段时间后职工食堂还为大家开起了小炒,如果那位老师不想吃大灶做的菜了,可以到小炒那里点菜让师傅来个小炒。
直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每当聊起来,总是不会忘记他们对我们这些身在异地单身的眷顾,感谢他们对我们的真诚关怀。
我们就这样衣食无忧的踏入了人生的新阶段,走向工作岗位,成为高校教师。
2019年9月4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