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虽写的是历史,但作者当年明月似乎更像是在传递一种信念,一种“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的信念。作者用小说的形式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对明朝十七帝以及王公权贵和一些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展示和解说。但作者所选的每个人物都具极强的个性,每一个作者推崇或是唾弃的人物都在其心理活动描述上加重了笔墨。结合当年的时代背景,把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等表现的活灵活现。
书结尾的时候作者是以明代著名游记家徐霞客的生平和经历作总结,对于整个明代历史,作者只说了一句话:“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刚开始听完,觉得作者真的是欠扁,明明说的大明朝灭亡了,不是应该简单分析下原因,做个有意义的总结吗?怎么就写了徐老的生平就结束了?末了,作者还加了句,为什么我要写这个作为结尾呢?你说是为什么?
我才学疏浅,认为作者想说的是,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无法预测结局,甚至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结局是不好的,但是我们还是得向前走,因为我们走上了这条路,路就在前方,唯有把握心中的信念坚持走下去。
徐霞客在明代那个以考功名为荣耀的环境中,却走上了游历大小山川写游记的道路。那是一个交通不发达且路途流寇山贼泛滥的时代,没有政府给予的经济支持也没有军队人员支持,更没有政府明面上的文书支持。甚至,在当时以孝为主的时代,父母在不远游,而徐老一生不婚,带上了母亲的叮嘱:“男儿志在四方”。把当时明朝十三个省大小河川游了个遍,哪怕几次被抢劫负伤,哪怕最后遇上的唯一一个驴友客死他乡,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承诺,放弃自己的信念,风餐露宿的坚持下来。当年他所在的年代,他的行为是不为世人理解的,甚至可能还把他当疯子,而他的所行所为在他临死前也是没有任何回报的,物质的没有,精神上的也没有,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游记在后世流传甚广,成了中华民族游记的宝贵财富。他之所以坚持去做,仅仅是为了心中的一个信念,他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崇祯皇帝朱由检这个命途多舛的皇帝,他在位17年,天灾人灾最泛滥的十几年,他白天辛勤工作晚上还是辛勤工作,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勤俭节约,少有的穿打补丁衣服的皇帝。上位除掉了阉党平息了党争,结果又遇上了天灾,内有起义军外有蒙古军,加上朝廷大部分都是一群插科打诨的大臣,只会耍嘴皮子的言官一堆,所以,纵使他拼劲全力还是没有挽回危局。虽然其中有他生性多疑造成的一些损失,虽最后满朝官员面对危机鸦雀无声,他也疾呼“群臣误我”等言语,纵使他后悔,但已经没有了机会。因此,他继续选择代表他立场,可以明志的死亡方式-自缢。他没有逃亡也没有投降,他只有一句遗言:“勿杀百姓一人”,虽然他不知道这句话是否还有意义,但是他最后的希望,明朝可以亡,他可以死,百姓是无辜的,不该受牵连。正如他在位的时候,明知道大明朝气数已尽,看着得力将领一个个死去,他还是坚强的支撑着挺到了最后,哪怕是看到的结果,而且是没有希望的亡国,他还是没有放弃,继续努力着。他在践行自己的职责自己的承诺自己的信念“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同理,他也知道选择走上皇位,走上了那条路就不能回头。
明朝虽有很多奸臣也有叛徒,但大多都是很有气节的官员,前有于谦类后有力缆狂澜的大将孙承宗等,都是在家破国将亡的时候,还宁死守节,已死报国的忠诚。在面对外敌入侵,大明王朝的政策也是以强硬打击为主,比如之前的倭寇侵犯后面的援朝抗倭战争,抵挡清军入侵等等,显示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气节,都死拼到了最后一刻,这是大国的信念,不服那就打,打到你服为止,即便最后自己人打没了。
因此,听完全书,给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现今社会死是最容易的,活下去是最需要勇气的。哪怕我们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一生不会有大作为,不会功名成就也不会富甲天下,但我们还是得坚强的向前走,只为自己心中的信念,尽一切可能追求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承担自己身上的责任,因为“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回头”。支撑我们向前走的不是看到的结果不是名誉和地位,而是作为人应该追求的信念,而是自己心中的梦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