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自 头条。原创:慕妤说
这五个小建议和大方法,让你的思维层次比别人提升高一级
苏格拉底曾说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同样,我们的思考方式,也需要不断进化,才能够让我们每天起床后,都能够获得新的思考能力。
当世界进入全球竞争时代,大家都接触大同小异的信息和知识,那么推动时代进步的动力,就是我们的思考能力。
可以说,思考就是我们创新动力的源泉。
在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当代,我们必须要抓紧这种前进的动力,充分发挥大脑的思考作用,从而让我们在这个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想要切实地掌握这种动力,就必须勤于思考,掌握思考的方式。
以下分享的这五种思考步骤,往往是最基本,也是我们最应该掌握的技能。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够继续深化和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
学会输入,为思考提供基础
对于我们大脑而言,学习等于输入和存储,而思考等于整合和输出。没有学习,思考没有着力点;没有思考,知识仅仅只是知识。所以,我们需要在思考中不断地接纳各种输入,包括读书、自己的阅历、以及与人的交流等等,然后再思考,再接纳输入,直到最后洞察本质。 “深度思考”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自我训练逐步养成。但一旦养成习惯,就不会觉得辛苦,反能成为乐趣。
1.养成反复推敲的习惯
在解决问题时,反复的思考和推敲,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任何主意都不完善。
它也许很富有创造性,但却有待改进。另外,即使最好的主意也需要反复琢磨,才能够雕琢出最闪亮的价值。
第二,在很多情况下,解决方案并不能立刻起作用,得要跟其他因素配合。
如改建办公室或工厂,需要征得雇主或经理的同意。解决家庭纠纷得依赖其他成员的合作。社会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政府和不同部门人员的配合,才能有效实施。
在这些情形下,除非能说通他人使之认识到其价值,否则世界上最好的主意也无济于事。
推敲与斟酌,在解决纷争时也很重要。
有些观点看上去好像非常合情理,但却包含着跟其他因素产生的矛盾。有时只有将这些主意付诸实践时,隐藏在背后的缺陷才能显露出来。
例如在70年代早期的美国,大家对离婚的公正解决存在争议。结果,“无缺陷”离婚的主意成了加里福尼亚洲的法律。
后来美国其他州也相继效仿这一办法。当时是想使离婚能无需经过吵闹及痛苦的上诉就可家易而公正的解决。
然而到现在,许多城市发现,“无缺陷”离婚带来的一个后果是始料未及的——离婚之后妇女和孩子们的贫困。
所以,尽管即使反复推敲,也不能保证能检查出思维的每一疏漏。但是,如果你在做决定之前,能够严格检查自己的思考路线和推理形式,那么,你得出来的意见和看法,将会更加合情合理。
不要让思考仅仅停留在表面
我们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读了很多书,可一段时间后,连读了什么都记不得了,更谈不上运用,所以老觉得读书没用。可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记不住书的内容,为什么没有思考,怎么思考,怎么运用书中的知识点?......
所以思考的第一步是向自己提问,提问的过程,其实就是而对问题→提出问题→找到原因(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而且,提问常常不是只问一个问题就结束,而是持续的、一层一层地问下去。
比如:
①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书仍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因为没有实践运用;
**②**为什么没有实践运用?因为没有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工作中的“点”结合起来;
**③**为什么没结合起来?因为看完就算,没有整合知识,没有好好的思考这些知识;
④……
在提问的这个过程中,不要仅仅停留在大脑,要实际的写下来,这也是下面要说的“让思考可视化”
2.审视自己的主张
针对自身的主张,往往是最困难的,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想法都是“正确”的。
我们可能从他人,或者不同的宣传媒介处接收错误的信息。你也可能对信息进行错误的解读,甚至被一些错误的信息影响到,从而成为谣言或八卦信息的受害者。
当你在这些判断当中,加入个人感情或偏离逻辑,那么你需要有意识对此一一加以纠正了。这就是审视自己主张的作用。
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乐意批判或者审视他人的主张,却很少反过头来,看清楚自己的主张,认为找出自己主张当中需要斟酌推敲的地方。
之所以有这种心理,有两个原因造成;
一、你不想正视自己的主张;
因为人一旦有了自己的主张,我们就会对它产生“霸道的认定”。认为“那是通过我自己思考出来的,所以一定是好的。“
当我们心里有了这种想法后,就会不顾一切地维护它,保护它免受各种攻击,包括那些即使自己也同意的批评。
二、我们自以为对自己的主张太熟悉,无法辨出它们的缺点;
人都有一种”当局者迷“的心理局限性。
当我们研究一个问题的时间越久,对其细节越了解,就会认为自己从中得出的结论就是正确的。而从没有考虑过,这些信息或者供给自己判断的条件,到底是真还是假的,可信性有多高。
一旦我们想出一个主意,一个解决办法,我们就好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很快就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从而不能客观地对待这些主张。
只要跳出自己身份或经验的局限性,从其他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主张,我们的思维才能够变得更加开阔。
让思考可视化
思考虽然是实际存在的东西,但也是虚无缥纱的东西。想要学会思考,就要学会把思考可视化,“写作”是其中一种。
就上面说的读书这件事,大部分人都只停留在了“认识”这个阶段,少部分做到了“整合知识”这个阶段,只有极少部分人才做到了“分析、思考知识”的阶段。
书籍文字,是作者思维、思考的产物,作者面对的是所有读者,而不是特意为你写的,所以就存在一些你已经知道的、不需要的内容、不符合你理解的语言结构,这时你就需要对作者的内容进行整理,找到你需要的,并转化成你自己的内容。
这个整理的过程不是在脑海中想想就可以了,因为你没有那么强的思维能力和记忆力。所以你需要把它“可视化”,用文字或图形把这些你需要的重点内容整理出来(推荐使用如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整理)这样你的思路才能清晰、有条理,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也才能很好的运用这些知识!
3.于克服思维障碍
看不到自己主张的缺陷,我们就无法用批判的眼光对它进行批判和绅士。随之而来的,则为”维护面子“式的维护和赞同。有两个办法可使你免犯此类错误:
第一,运用心理暗示;
在开始批评任何一项主张前,提醒自己:”我知道这个主张很好,好像没有漏洞,简直无懈可击。但是,为了让它变得更完善。我首先要抛弃固定的看法,用其他的方式去审视它,分析它。”
第二,设立一个反对者;
每当你发觉自己快要停止批评时,设想如果别人特别是那些你不将其放在眼里的人,指出你的主张中的严重缺失,你那时的感觉会是怎样?
将这种情势具体化,想想自己为了保全面子而倔强地辩解,或者自己因此而羞愧得无地自容。
为了反驳对方,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性”,你必须加强自己理论的可信性,提供更加充足的证据。
这种心理活动,必定会刺激你继续批评自己的主张。
这种做法,就能够让你弥补思维障碍,避免一叶障目的缺陷。
掌握思考方法而不是关注结果
我们大部分人都喜欢关注结果,这无可厚非。
但对于“思考”这件事来说,关注结果并不是一件好事。就像别人的富有或贫穷,这是一种结果,这对你来说重要吗?当然不重要!对你来说重要的是:他为什么富有或贫穷,也就是其中的过程、方法,这才是对你有用的东西! 所以,在我们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先不要急于去得结论,而是着重去观察,思考,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在看别人分析问题或者看书的时候也是一样,着重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而不是结果。生活中,看书或者听别人讲话的时候,我们的思考往往会被别人的思考替代,很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跟着他们的思路、逻辑走,从而接受他们的观点和见解。在这个过程中,一旦你停止自己的思考而将别人的思考完全接受,就会很容易产生偏见和误解。
4.运用你的好奇心
我们都知道,好奇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问题或争议的注意力,让我们更有意识地感到不满足,认清其中的挑战和机会。
也许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对一组数据求解时总会得到同样的答案——误的答案,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同样的结果。
心理学家早就揭示一个现象,当人的思路重复2-3遍后,人们就会不加考虑地因循下去。这就是为什么思考某种问题时,总是会得到同一个错误答案的原因。
你觉得每次思考都毫不相关,事实上,每一次你都陷入同样的思考错误中。
对主张进行批评时,也可能出现此种情况:你一遍遍地检查自己的结论,仍然找不出缺点。
这个时候,仅仅花大量时间是不够的,必须从不同角度来审视,打破最初的看法,这就需要我们有好奇心,需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在这个过程,我们可以自问:“实际运用这个主张时的情形怎样?其他人的看法如何?”这样就可以找出不足,并加以完善。
避免那些不利于思考的思维模式
比如:
①“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
世界上的事情,大多具有复杂性、多面性,并非简单的对错好坏。比如当别人提出和你观点相左的思想时,首先注意控制好你的情绪,让自己冷静下来(要做到这一点还是有难度的仔细玲听别人的观点和见解,看看他们在说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他们说的对吗?而不是马上反对或指责。
②只凭自己的感受判断事情的思维模式。
我们大部分人都会凭感觉(表面的思考)说话或做事,而往往没有进一步思考和分析的意识,只有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仔细的思考一下(很多时候,出现问题了,也只是片面的去思考)。特别是当处在情绪中,人的头脑容易发热,很难清晰、理性地思考。
5.不要做胡乱的假设、假定
假设,是对事情的姑且认定,是因为它们的过去或因为你的需要,对事情保持原样的期望。
我们每个人都会”假设“。
例如,你假设上课时教授会到你的班级检查;你假设两个小时之后,预定的酒店不会再供应自助餐;或者你假设门锁将来会换掉,并有需要换一把门锁等等,这些假设,即使偶尔跟实际有所出入,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当你要完善自己的主张时,明智的办法是不要作任何假设,原因不仅是发生意外会让你难堪,而且更重要的是,你认定的事情,就不会仔细检查了。
假设会阻碍完善过程。这里不可能将你在完善主张过程中可能的假设一一列举出来。下面这几种假设会经常出现,而且严重地影响到思考的反思和自省:
一、认为熟知问题或争议的人们,会像你一样对你的主张感兴趣;
假定尽管这个假设看上去很合情理,作为推己及人的想法,我们有这种体会,也会认为别人也会有这种体会。但事实上,人们很少会这样。人们越了解问题或争议,就越会有自己的主张。
二、认为主张尽管有小毛病,并不会影响人们接受你提出的假设;
当其他人有自己的主张,而与你的主张不同时,他们就会不去真正地了解你的主张,而是将其中的不足放大而加以排斥。这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会寻找理由拒绝接受你的主张,那些不足就成为很好的借口。
比如,你曾坐在教室听老师讲解他所熟知的内容,而你并没听明白,这时你自然就会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假设“,就跟你想象中的并不一样了。
这就是说明,你对自己所表达内容的理解并非都很透彻。如果你要使自己的主张及其表述都清晰,那就得要努力去证明,而不是仅仅限于假设。
三、你的主张在获益的人们看来,一定会无须解释且自动接受的;
这个假设已经让很多富有想法的人感到极大的伤心了。
有这么一个例子。
当年艾萨克·辛格发明缝纫机时,他清楚地知道,这将会给服装业带来很大方便,这是服装机械的一次革命,使服装业获取更大的利润。
他相信,只要他的发明一公布,服装业的领导将会很欣赏他和他的机器。但事实并非如此。辛格未能说服任何一家德国公司购买缝纫机,他被迫到英国去寻找市场。
不要假设人们会承认你主张的价值,这样可以避免失望。
完善方案,意味着要让当下的方案变得更完美——使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更有效、更实用、更诱人。尽管这个阶段所做的许多事情就是寻找不足,但并不是消极地挑刺,而是积极找到有待改进之处,不断使之完善。
当然,并不是任何主意都需完善。例如,对于解决运动裤的带子掉出来的问题,就无须完善过程,也无须征得他人同意。你有了自己的想法,就可以照此办理。但是,当你所遇到大多数重要的问题和争议时,思考就不会像这么简单。这时,运用这些建议,继续晚上你的想法,为你的想法寻求更多、更好的证据,让自己看问题看得更加深刻、透彻,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那么自然地,你的思考层次就比别人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