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庄子》阅读笔记(五)

《庄子》阅读笔记(五)

作者: 木木姜 | 来源:发表于2021-11-05 14:43 被阅读0次

                        ——德充符——

    【题解】

    本篇是讨论道德问题的。

    德充符——是指道德的充实完美。

    其一:文中先后写了王骀、叔山无趾、申徒嘉、支离无脤、瓮㼜大瘿等形体残缺而道德充实完美的人,说明人的外形的残与完整都是次要的,只要人内在的道德充实完美,即使形体残缺丑陋,也是有价值的,有吸引力的,人们要忘掉形骸求取道德。

    其二:庄子进而提出了“恶用德”的观点。他认为全德之人对外物要因顺,德并不依赖于外形而存在,而圣人不需要一切人为的东西,“常因自然”而已。这是庄子无为无己的哲学思想在道德问题上的体现。

    一:王骀(虚拟人名)

    王骀——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

    仲尼(孔夫子)——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王骀并未因缺少一只脚不同于常人而自觉有所丧失,这是得道的结果。而道不仅可以让人不再怨得怨失,还会让人散发出超凡的魅力,身体残疾的王骀虽“立不教,坐不议”,无意为人之师,却吸引来大量求学求问之人,连孔子都“将以为师”。

    小结:

    以道观物,超越了物本身的层面,便不会被物体之间的差异迷惑。

    二:申徒嘉

    申徒嘉——姓申徒,名嘉,郑国贤者——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曾任国相。

    伯昏无人——庄子虚拟人名。

    申徒嘉是受刑残废之人,子产是有名望的贵族,同师于伯昏无人。站在世俗的立场上前者卑而后者尊。作者通过这种对比强烈的设置说明得道者未必是世俗意义上的达官显贵。

    小结:

    人不能以地位尊卑来判断人的德行,也不能以形骸是否完备来衡量一个人的境界高低。

    三:叔山无趾(虚拟人名)

    叔山无趾——天无不覆,地无不载。

    叔山无趾是个被断了脚趾的人,用脚后跟行走去见孔子,仍力求学习,说:还有比脚趾更可贵的东西存在,因此我要努力保全它。

    孔子指责叔山无趾的无趾,说明其注意力仍停留在人的形骸上。

    小结:

    此节借畸人叔山无趾和孔子的对话阐说万物同一的道理。

    四:哀骀它(虚拟人名)

    哀骀它—形貌丑恶—德不形而才全。

    哀公曰:何谓才全?

    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

    何为德不形?

    夫子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小结:

    此节以哀骀它形骸丑陋无权无财却为众人所爱来说明得道之人散发着巨大的感召力。

    常人观念中形成强烈对比的东西,譬如贫与富、寒与暑、生与死,在得道之人眼中都属自然而发。他们不会为其所扰,以自然之心面对,安于自然,反而拥有了非凡的魅力,以至于“物不能离也”。

    执着于事物形骸上的差异忽略本质无异于本末倒置,切不可取。得道者“德不形而才全”,不会把德性反映在外表之上。

    五:𬮱跂支离无脤、瓮㼜大瘿(两个都是虚拟人名)

    两人都是形骸未全之人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小结:

    此节以卫灵公所爱的形骸未全的人引出要以德观人,而不要以形观人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拥有好的德性的人会让人忘记其形体上的丑陋残缺。人如果没有遗忘应该遗忘的形体而忘掉了不应该忘掉的德性才是真的遗忘。

    六:惠子与庄子讨论——有人之形,无人之情。

    庄子所说的无人之情是——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意思是——道给人容貌,天给人形体,人不要以好恶损害自己内在的本性。

    坚白论——战国时名辩的论题“坚白同异”。当时分为两派,一派以公孙龙为代表:认为从视觉和触觉来说石头的坚硬和白色是分离的,持“离坚白”观点;另一派以墨子为首,主张“盈坚白”,认为坚白同为石头的属性,而不可分。

    小结:——书中这段解读非常好,摘抄如下

                    ——圣人无情——

    惠子认为人无情便不能称为人,惠子的观点可以代表相当一部分人。(我也是这么认为)

    但庄子却指出,人的形体容貌都是道、天所赐,一个人即使无情,他也仍然是人。另一方面,人之所以会感到痛苦,正是因为人有感情。感情越丰富的人,在精神上就越容易受苦。庄子所说的情,实际上是指与自然相悖、于人有损的情。所以他才会把“无情”当做一种很高的境界,并认为凡人也应追求这一境界。

    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摒弃感情太极端了,很多人宁愿承受感情丰富所带来的痛苦,况且要分辩哪种感情于人有损,也并非易事。好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荣辱不惊、淡看世情的人并非是丧失了感情的人,他们之所以如此豁达,多是因为对世事了解透彻,深谙事情的因果。

    越是明白事理的人,承受挫折、不幸的能力就越强。与其为了避免为情所伤而弃绝情感,不如学习自我开导之道,及时化解负面情绪。

    本篇总结:

    一:不可以貌取人。正如夫子所言: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二:以德观人,听其言,观其行。

    三:对“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了新的认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庄子》阅读笔记(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msk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