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清大学问家顾炎武著有《日知录》,内容包罗万象。我也建一个文集取名"日知录",意在写一些读书心得。所写东西无非是一些阅读的点滴收获,如果幸好遇到志同道合的读者从中获得一两点收获,也所是荣幸之至的事。
翻开现在的教育理论期刊,最热的话题无非核心素养了。在核心素养中最热的又莫过于思维品质了。到底优秀的思维品质有何特征?龚姚东先生概括如下:
在具象中抽象,在分析中推理,在比较中质疑,在联想中创新,能得体地表达感情和情绪的思维,能以平等互动的方式展开文化理解的思维,能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并保持开放心态的思维。
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提问的质量是关键。刘妍老师引出了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的概念。
展示性问题是提问者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参考性问题是提问者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
重点来了,展示性问题,即信息性问题,是封闭的有明确答案的问题。这种问题利于提升学生获取信息的技巧,并促进学生对文本基本内容的理解。参考性问题,即开放性问题。这种问题没有明确或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根据文本的语境进行逻辑思考分析推断或者想象。它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意图,观点和态度;它需要学生与文本深入互动,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参考性问题为学生使用目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思考和交际提供了机会,能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
我们的教学往往展示性问题多,参考性问题少。
举个例子,阅读文本是关于Beatles,课堂导入时提出的两个问题:
问题一: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Beatles?
问题二: What would you like to know about The Beatles?
有没有考虑过哪个问题更好?对当前中学来说,他们对Beatles并不熟悉,如果提第一个问题,课堂可能冷场,因为它只是一个展示性的问题,知道就知道,不知道,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第二个问题却不同,它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答案!(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感觉手心冒汗,我们曾多少次在课堂上把问题问死了……)
再看一个课文理解中提问的例子。文本是关于红十字会的。下面是关于理解"medical care"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 What's the Chinese for the word "medical care"?
问题二: Why were so many people left to die?
问题三: Why were so many people left to die? 回答后追问"What does medical care include?"
第一个问题,简单粗暴,只停留在“知其意”的层面。
第二个问题,上升到“会使用”的层面。
第三个问题,从“会其意,能使用”进一步上升到能列举。思维训练也从低端走向高端!
以前总把提升思维品质看成抽象的,难以落实的,看了几个例子豁然开朗。关注参考性问题,提升思维品质其实并不遥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