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孟子第三十七课(实际第一课+孟子论义)

孟子第三十七课(实际第一课+孟子论义)

作者: alice1984 | 来源:发表于2018-09-20 11:28 被阅读0次

    9.19学习了孟子第三十七课,实际是老师讲的真的的第一课,孟子论义。无原文。

    Alice分享如下:

    闻:

    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守义之勇,虽千万人挡,亦一往无前。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思:

    科比说所有人只知道我的辉煌,但是他们不知道我每天都知道凌晨四点的洛杉矶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别人的结果,而没看到别人付出的努力。我们在讲礼和义时,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困住,而不能发现他的本来。木有本,水有源,礼和义的源头就源自于我们的真心,正所谓上义为之而有以为。到底是义还是非义呢,依据我们的心就可以了,但是心的标准必须是求其放心。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和义是由道德所化,不偏不倚。明心见性。没有什么贪嗔痴疑。按照中庸之道来走。只要有你我的分别,高低的傲慢,偏见的愚痴,不明理。我们的内心就不是本来的内心了。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义不是教条,不是束缚,是指引我们内心走向真善美,因事因地因人而变化。

    修:修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明白是非曲直黑白的能力。通读孟子。

    艾婷的分享:

    闻 

    孟子是儒家学说传承人,坚定地立在礼仁义路上,所有的礼与义不是在表面上,源头来自于我们的真心。困在表面现象落入文字面的执着,不能发现探明它的本来。"礼""义"出自我们的真心。

     思 

    君主担起天下大任,臣子配合君主完成想做的事情,如果君王像商纣王那样的暴君,做臣子的还能配合吗?到底是义还是非义?看我们的心,心是可以做决定的,标准为何? 一.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找回来那颗丧失了的善心罢了。 放心:被我们所放逐的那颗真心叫做"放心",也是我们很难找到的那颗真心,真正的心。而所有的义是从一路被放逐的真心当中演化开来。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和义都是道德所化,道德就是我们那颗被放逐的真心,老子«道德经»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一一世人失去本来纯善的本体,所以圣人才教以德。人心变迁,世人失去善良德行,所以圣人才教人以仁。世人因失去了仁义之心,所以圣人才教人以义。人心不古,而义也失了,所以圣人为复古道, 所以才教以礼也。 二.不偏不倚,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没有贪嗔痴,干干净净,远离颠倒是非,回归本来面目的一颗心,圣人已经找回了这颗心。圣人站在本来面目的角度,发现原来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符合道,符合规律,于是记录下来。按照本来面目所展现出来的我们该如何去做的做法,叫做"义"。简体"义"左撇右捺中间一点,往左走往右走都不要,只往中间的那一点去走,向前走,直指正路,回到本来面目,按照中庸之道去走。繁体"義",上面一个美,下面一个我,我拿着美举过头顶,奉它为尊,遵守它。美是真,真就是善,真善美也就是我们那个本来面目的真善美,走中庸之道叫做义,这才是义的源头。 三.生活中常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他们的心不是本来面目的那颗心 ,有争论,有你高我低,有你我分别,有傲慢,有偏见,有愚痴不明理,用的是傲慢心、愚痴心,没有义可言。心是义的原点,不符合道义的话不听,不符合道义的事不做。 四.重点语句:"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离娄下•六)一一不合礼制的礼,不合正义的义,有德行的人是不去做的。",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离娄下•十一)一一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都讲信用,做事不一定都果断,只看是否合乎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十)一一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二者不能兼得,那么就牺牲生命,而去取义。 结合孟子这三句话,从判断,守义,按义而行,智仁勇完全通过义表达出来。智,知道是非,对错,曲折,黑白,内心判别义看自己的心。孔子曰:好学近乎智,多看多学,判别仁义还是非义,直接的方法是看自己的心,没有贪嗔痴慢疑,符合道义的去做。 四.义在仁上的体现尤为重要,仁为众生为他人,真正的义就是为别人,自己多付出,让别人舒服,为别人多着想,坚守义时,会损失眼前的利,是暂时的损失,收获的是长久的好德行。 勇 ,能够坚守自己的义去行动,选择做和不做都需要勇气,一个真正明理之人,深刻知道义不是教条,不是束缚,是指引我们去走向内心走向真善美本来面目的一种做法,而它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变化的,没有固定形式,判别只在于那颗真心,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当真正选择之后,要有坚守的力量,才能更加明确义的意思。心性的层面论义,守义的勇,才能越来越明白义与非义。行为习惯上去守义,守的过程中与自己的惰性作斗争,勇会出来,虚妄贪婪消失。 

    修 每天学习,心中有计划,每天闻思修,每天进步一点点。用真心,用仁和义,直面对抗自己内里的惰性,贪婪和无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第三十七课(实际第一课+孟子论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mvg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