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市第三中学 刘春燕
临王羲之《千字文》“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是近两年推动语言文字工作的一股时代洪流。我所教授的内初班学生,其学习语文的基础薄弱,学校十分重视,将写字教育纳入课程当中,每周一节写字课由语文老师承担开课、授课任务。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心得:
一个写字不漂亮的语文老师
我是一个写字不漂亮的语文老师,犹记得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是一个姓廖的中年男性,性格极其温柔平和,以致于在奋斗高考的各科强压下,语文课成为稀有的身心放松补充睡眠的时间,老师讲授的知识依稀模糊,但黑板上留下的清新俊秀的粉笔字是我学生时代所见过的,羡慕的最为美好的字,谈不上美在哪,就是看着让人舒服,不仅是最后呈现的字,甚至是老师写字的过程,我都视为一种享受。
我感恩廖老师,至少我学会了朴素的审美与欣赏,所以说,语文老师的字,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面对这样美好的字,他们羡慕,他们崇拜,他们模仿,我也努力在写字课堂上做好他们的榜样,毕竟每周的这一节写字课在时间上是非常奢侈的,宝贵的!
平时工作中的写字由于各种繁琐事务,更多体现的只是书写记录的需要,写字的更高层次是书法,是美的感受,美的传承,为此,我也在设法提高自己的书写能力。在学校,利用课余时间,我买来一得阁墨汁、小狼毫毛笔、不大的毛毡、一叠带格子的练习纸、一本颜真卿的书法字帖,来到美术学科教室,开始静心临摹,期间得到美术老师的指点,有小楷,也有巨幅大字,一周两次书写,由于各种原因算是只坚持了一学期,有几个写得比较满意的字张,至今我还保存着,这段时光对我来说也是极其珍贵的。
我感谢这段小时光,这时期的短暂学习,继续加深了我对书法的审美,所以平时写字平凡的我,在板书设计,基本功比赛时,还能将领会的笔画运势、间架结构、字符变化等慢慢注入到写字当中,竟也能得到认可,登上展览的板子上,后来我还写了一篇下水文《沉醉于书法》。也许是没有坚持罢,也许是心没有静下来罢,也许是精力不够罢、也许缺少指点罢,我与书法的情节戛然而止了,我内心感慨,童子功很重要,真想时光倒流二十年前,打好书法的底子,毕竟我才刚刚咂摸到书法带给我的美妙滋味,就得重返现实,这条路变得艰难。
好在,当我再次面对属于我的写字课时,我是满心期待的,它像重新给了我生命,看着这些少年,我仿佛又回到童年,跟他们一起共度时光,重圆梦想。
一群写字不规范的学生
这是一群少数民族孩子,他们的书写习惯,用笔姿势都暴露出很多问题,这一点前面已有老师写文章细致分析探讨过,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
纵观这些字,有的像一堆鸡肠子,看不清是横是撇,是竖是捺,所有的笔画都缠绕在一起,让人想起了外国人用鹅毛笔写的那串字符,看清这些字,需要像儿时母亲刚拆下旧毛衣的毛线一样,去一段段挑开,整理;有的像飘在天空中的云朵、雨丝,一坨坨深浅不一的字永远悬在横线中间,虚无飘渺的字像是被风吹开吹散,轻轻地浮在纸张之上,永不下落,看清这些字,需要让它们找到重心落地;有的像是物理镜片上的小把戏,忽大忽小,忽明忽暗,起伏不定,看清这些字,我们的眼球晶体也要像这些神奇的镜片般,准确照出它的真形;还有的像是柴火棒子堆砌而成的,达到了横平竖直,但却忽略了其他笔画,活像一个方头大耳,肩宽腿壮的人横躺在四方格中,那米字形的线条,像是把它大卸了八块,似乎伸个指头,稍一触碰,它就会散架,这些字看得清晰,它有汉字的骨骼,却缺少汉字的灵魂。
于是乎,对他们的基本要求就是写规范字,何为规范字呢?笔形规范,笔数规范,笔顺规范,写简化字,不写错别字。通俗为常强调的横平竖直,人人看得清,看得明白的方块字,先搭好骨骼,再去注入灵魂,正所谓见字如面,见字如见人,写好字,还关乎到你的外在脸面与内在气质。
一开始,让学生准备生字本,即田字格本,提出要求:一写慢,二写对,三写正。书写内容是部编版语文书每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里面的生字,从教材的改编,再次提醒学生,写好规范字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蓝色的田字格线条中,一个个楷体字,协调美观地站立在那,学生一笔一划在仿写,很慢,很认真,眼睛都盯得酸痛,力求写得一模一样,这是所有人的终极目标。每节课后我都会再生字本上圈出他们写得相对较好的字,以示鼓励。
一节死气沉沉的写字课
写字课,可以说是语文所有课型中最为安静的课,所有的人写字前都会先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随着笔尖的滑动,那股气流也随之溢出,一鼓作气,一字写成。确实,我一直坚信,任何关于艺术的活动,都不仅仅只是某个器官、某个肢体的行为,那一定是全身的运动,正如L先生曾举的一个例子,我不是用耳朵在听歌,我在用整个身体感受音乐,它唤醒的是每一个细胞、肤发。
写字正须身先正,从写字的要求,又重新强调第一次握笔书写的要求,两肩要端平,身体与桌一拳距离,与本子一尺高度,至少从背后看,我能看见你们的脖颈,而不是缩在两肩之间的半颗头颅。眼睛要学会观察,看笔画的起笔落笔的位置,看不同偏旁的占位,看不同结构的字形变化,看清,想好,再落笔。
为了示范,上课前,我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田字格,带着学生,指导他们看一笔,想一笔,写一笔,让他们直观书写过程。后来我又逐个观察学生的书写状态,有学生举手示意让我帮他分析字形,我拿着他的笔,在他的本子上写字,边写边说,帮他们纠正,近距离的指导,学生更加主动了,自信了。
一节课、两节课、一周、两周,一学期过去了,书写确实有提高,但仅限于写字课,回到平时的作业书写,又被打回原形,我似乎又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因为大家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写快了就忘了章法了。到了初二,教材上的字体已然变成行楷,这对于没有书法概念的学生来说,有些字他会看错写错,如“胆怯”一词中的“怯”,很多学生写错。于是,学生和我都陷入了僵局,似乎短暂的规范字无法对抗最终的原形,一种浓烈的挫败气息弥漫在教室的空气中,人人吸之就会被感染,人人都感觉到写字课的无趣、无味、无用。写字课遇上了瓶颈期,写字课逐渐变成了形式,开始所呈现出来的安静变成了死气沉沉的氛围,学生在为了写字而写字,老师在为了课程而课程。
一次书写人生的审美教育
思考带动问题的解决,为什么学生写不好字,是真的不会写吗?照葫芦画瓢似的写字,仍有学生写的规范美观,但问其美在哪,估计和当年的我一样,说不出一二。再让学生写田字格以外的字,更多的字,更多变幻的空间、纸张等因素,他们能否依然写好规范字?我不断问自己,也不断在思索问题根源,不断与人交流探讨。
学无止境,语文素养大赛时考到碑帖的知识,没有书法概念的自己当时一头雾水,分不清作品的作者,看不懂字体的章法,也没想明白语文老师为什么要考碑帖,但也正是这次契机,让我意识到学会写字得先学会观字,前面写字课的问题,顿时豁然开朗。
写字教育不仅仅是写字课程,课程只是一种呈现形式,一个架子、平台,其灵魂是审美教育。学生写字不是机械的模仿,无味的复制,那样汉字就写死了。我们的汉字是有生命的,从甲骨文开始,它就在不断生长、成熟。每一个汉字,每一种书法体,都承载了书写者的人生传奇,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延续了历史的发展。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把书写当成审美的对象,它们都只是记录的符号。中国的书法和国外的绘画一样都属于审美范畴,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笔墨纸砚,所呈现出来的自行风格,各成一体,形成经典的柳体、颜体……
利用网络寻找各种资源,得同仁分享了几个欣赏书法的链接,由文艺工作者蒋勋老师解读宋代名家书法作品,有苏轼的《寒食帖》,黄庭坚的《松风阁》,米芾的《蜀素帖》,还有分步教写楷书的视频,我如获至宝,聆听完讲座内容,很激动,感觉全身通畅,写字课程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写字是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
如宋代书法家的排名依据,除了审美,还与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有关,苏轼排第一,是因为他在大起大落的人生境遇当中,仍保持豁达坦然的态度,他的字棉里裹铁,既有自己的个性含而不露,又在历经磨难中收齐了锋芒,没有太多的花俏,看似有些呆板的字容纳的是人生的智慧。他的字与排名第三的米芾形成对比,米芾是个“疯狂”的艺术家,才华横溢,个性张扬,43年《蜀素帖》只为等到他,体现了老一辈书法者的谦卑和新一辈的自信。黄庭坚是苏轼的追随者,那份对好友人品的绝对信任,让我们感动……诸如此类,在这样的讲解中,我们再去看书法的特点,诗人起笔、运笔、收笔的顿挫,似乎每一个字都有它独特的魅力,诉说着诗人的每一个传奇。书法作品就是一个时代的浓缩,一个人精神品质的传承。
我迫不及待将连接分享给学生,学生一开始觉得新鲜,随后我又提了几个问题加深印象,后来学生在随笔写作中写到,他们喜欢这样的分享,原来书法有这么多故事和内容,他们不仅认识了千年之前的大文豪,慨叹无常的人生,又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他们对书法的理解有了较为立体的认识,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书法打通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不变的是对于美的欣赏,人格美,人生美,最后是书法美,我们的写字课缺失的正是这种审美教育。
一次成功的体验,让我在写字课的道路上找到了新的路径,并在不断实践反思中。坚持60天练字,就能改变字体,我相信坚持的力量,也相信写字课不仅仅是写字,更是一种人生教育,审美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