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的故事1》讲述的是公元前753年到公元前270年左右,建国后五百多年的罗马完成了北至卢比孔河南到墨西拿海峡的意大利半岛的统一的历史。《罗马人的故事2》讲述的是公元前265年至公元前133年130年间三次布匿战争的历史。布匿是罗马人对腓尼基人的称呼,迦太基由腓尼基人建成,故简言之,布匿战争即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战争。如果说前五百年罗马人完成了意大利半岛的统一,那么这130年间是罗马开始向意大利半岛外扩张,转向帝国主义的过程。
公元前265年之前,罗马人从来没有想过要与地中海那一边的海洋强国迦太基为敌争夺西西里岛。但历史长河中偶然的导火索就这么点燃了——墨西拿面对西西里第一强国锡拉库萨的进攻,在迦太基与罗马之间,最后因罗马的近在咫尺而选择投靠罗马,向其发出了求救。
第一次布匿战争前从上图可知,西西里岛位于罗马与迦太基之间,彼时,左半岛均是迦太基的势力范围,右上角与罗马相隔墨西拿海峡隔的便是墨西拿,右下角即锡拉库萨,可以说墨西拿与锡拉库萨是两个强国罗马与迦太基发生冲突的缓冲地带。面对墨西拿的求救,罗马十分为难,却又没有选择。为难在于——素以陆战出名的罗马对海战一窍不通。没有选择在于——这一战不打,迦太基拿下整个西西里岛后迟早会打过来。于是,罗马出发了。锡拉库萨得知后也向迦太基求救,一场锡拉库萨与墨西拿之间的冲突就这样转化为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对决。第一次布匿战争开始了!
这一战就是23年,从零开始的罗马海军,虽然历经了数次惨痛的海难,却仍赢得了海洋强国迦太基,为什么呢?我想是出于以下几点:
1、善于学习。几乎在所有事情上,罗马人都不依靠自己亲力亲为,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必须在任何领域都是第一。于是,没有任何造船经验的罗马,通过拆卸和组装迦太基的船——蓬特型战船,开始了通过模仿建造出自己的战船。
2、扬我所长、克敌所短。“乌鸦吊桥”实在是太精彩——用绳索固定在离船头最近一个帆杆上的一种接舷吊桥。船头靠近敌船绳索松开,“乌鸦吊桥”前端是锋利的铁钉,直接钉落在敌船甲板固定,以使罗马士兵可蜂拥进入敌船。对操纵船只没信心的罗马人,利用“乌鸦吊桥”将自己不擅长的海战变成自己最擅长的陆战。是故,别总执着于自己的短板而郁郁寡欢,为自己的长处而喝彩而勤加练习,花心漂浮不如有一技之长在手,然后跟古罗马人学学如何用智慧实现转化吧。
乌鸦吊桥示意 乌鸦吊桥示意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很有意思,盐野七生认为不是海洋民族出生的罗马只会从实用性出发而不会纠结于战船的美观,所以才会想出这各奇招。任何海洋民族是无法容忍自己的船只长出一根如此丑陋奇怪的吊桥的。这也许是告诉我们,放下固有成见,放下偶像包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呢。
3、开放与信任。
于联盟之间。在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与锡拉库萨的关系令人欣赏,罗马的极其宽容换来了锡拉库萨的忠诚追随,即使在公元前249年第一次布匿战争的16个年头,罗马历经海难损失惨重又被迦太基击败,锡拉库萨僭主希伦依然无条件的续签了同盟合约。
于国内。共和政体下的罗马规定,作为军队总司令官,一旦执政官接受任务,并开始执行后,元老院不得再向他发号施令,也不得对战略战术提任何意见。在任一地点的战略、作战方案等,完全由执政官决定。不追究战败的责任,从一方面讲也是为了执政官可以毫无顾忌地专心于完成自己的使命。此外,无论是提出和谈,还是接受和谈,从和谈条件乃至谈判结果,全权由执政官处理。信任才能培养出独当一面的将领,为罗马赢得战争。
另外,也说说迦太基败退的原因。
1、曾经是地中海世界最强大的海军国家的迦太基,随着海军大国希腊的衰退,失去了竞争对手,久疏战阵,缺少实战经验,实力大打折扣。
2、国内矛盾不息。迦太基政府分裂成国内农业派和对外贸易派,使得前线部队无法得到稳定充足的供给而不能安心应战。
3、雇佣兵作战国家。迦太基的雇佣兵与罗马的市民兵抗衡,结果没有太大悬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