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原创小剧场话剧《催眠》自2016年8月在实验剧场首演以来,以颇具悬疑感的情节与极富现实意义的指向性赢得了不少观众的支持与共鸣,带给观众一次特别的观剧体验。
以“催眠”出发,这部作品最终所指向的却是不少当代人所共同面临的精神困惑与问题,小剧场内的大格局引发的是一次集体观剧后的共鸣。
进入2016年12月,《催眠》又将先后登陆北京青年剧场,红点剧场与剧空间剧场,为更多的观众奉上这出饱受关注的当代原创剧目。
(媒体报道)
★
一位作家,一名排长,因为同一个事件而分别与同一个士兵相遇,灾难的阴霾,内心的愧疚,不止的牵挂,令他们的心结越来越深。
心理医生听取了他们的倾诉,提出了一个可供解决的方案——催眠。
通过催眠,打开心结,这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事情,然而这也要求被医疗者打开心防,坦然面对自己,日夜被烦恼困扰的人们是否可以做到?
★
(《催眠》艺术指导冯远征接受采访)
(人艺表演艺术家蓝天野现场指导)
(演员李明启现场观剧与剧组成员合影)
(北京人艺演员濮存昕与剧组成员合影)
(《催眠》导演张福元,演员邹健、付瑶与北京人艺演员蓝天野、濮存昕、龚丽君、孙茜共同参加《春妮的周末时光》)
(戏剧专家罗锦鳞与剧组成员合影)
有人将《催眠》的观剧之旅视为“治愈”之旅,如何正视自己的现状与过去,与自己和解——这不仅是本剧希望阐述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中时刻需要面对的一点困惑,因为这一点共鸣,而在剧场中获得一点释然,也便正在情理之中了。
观众评论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不如意的事,在找工作挣钱升职的各种压力下,体制内的游戏规则无法回避,一旦人性中的自私和欲望破壳而出,为了求生存不得不和自己的道德底线妥协……在当下的社会风气中,能把这种针砭时弊的心理题材话剧搬上舞台,可以说是众多商业戏剧中的一股清流。
就像剧中医生所说“大多数有心理疾患的人包括精神异常的人,都是内心高贵的人。是内心中的那份高贵使他们比别人更敏感,更容易自伤”。环境决定每个人的生存状态,不管是选择天高云淡任我行,还是坚持守护自己的独家村,在没有找到那把令人舒服的“躺椅”之前,希望每个人的内心都保有一份孩童般的纯真和善良。
《催眠》的感觉有点“不人艺”,很“新”。当然我并没有因此认为它有什么不好。整部戏的主题和故事背景都很大,它深探的是众所周知的事件中人们并未多想的内涵——震后救灾者受到的伤害,主动请奖者背后的无奈,在上级压力下做事的违心,体制规则中生存的绝望,对自己伤害过的人的惦念与歉疚……
如果说这个社会让我们不得不泯灭自己的良知去工作,那为了内心那点纯净而得的心病就美若白莲。但为治愈它而求的催眠仿佛成了麻痹自己的毒品。若是如此,我宁肯面对贪嗔痴慢疑的人性时,剧中人保留的一点本真,持续不断的敲打他们自己。
福元导演一直说:“太多心理医生都只把工作做在揭开患者的伤疤,而《催眠》呼吁的是真正的治愈。”但事实上,救得了个体救不了集体,对作家和排长甚至医生自己的催眠,都是在帮这个黑灰的社会做蒙蔽。这样回看,细思,恐极。而无论剧院或导演最初的解读如何,戳到这么深的内容,人艺敢碰,都是伟大的。
总体说来,这是一部值得走进人艺、走进原作、走进导演、走进演员、走进自己内心的话剧!热爱话剧很多年,喜欢的题材也往往是走心和贴近实际的,很庆幸,我遇到了!
人艺有太多喜欢的前辈和演员,深知他们对舞台走位、表演手法、台词拿捏都有很高的水准,不得不说这是很棒的一个创作团队,能让原著活灵活现的出现在话剧舞台上!
通过对地震灾后人们的一系列心理表现让我们对未来生活有了全新的看法和认识,所以说,这是很有现实意味的一部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剧情简介:
《催眠》讲述了在一间心理诊所里,作家、心理医生、部队某排长三个人怀着对同一个人的牵挂而偶然相遇,通过剧中人之间的相互倾诉、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形成三重奏般又如罗生门式复杂多义的内涵。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无法解开的结,每个光辉的职业背后都会有一个背离阳光的角落,他们深受环境的限制,长期压抑和痛苦着。"催眠"是对焦虑的释放和对安宁的渴望,是对心灵深度反省和质询。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身体和精神的健康。
本剧希望能够温暖那些饱受心灵雾霾的人们,我们渴望洁净的空气,洁净的社会环境,纯净的心灵,我们在寻求心灵与社会的统一。
每个人都需要催眠。
演出时间:2017年7月28日--8月7日(8月1日周二休息)晚7:30
演出地点:北京人艺实验剧场
空间戏剧,留个空间,给戏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