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或世界书籍与版权日)。汉译另有世界读书日、世界阅读日、世界书香日诸种。
1616年4月23日,塞万提斯与莎士比亚辞世。4月23日也和其它一些伟大作者的生卒有关,诸如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纳博科夫、哈尔多尔·拉克斯内斯、莫里斯·图翁(英语:Maurice Druon)、何西·布拉(英语:Josep Pla)与曼努埃尔·巴列霍(英语:Manuel Mejía Vallejo)等。于是,以4月23日向书籍及其作者致以世界范围的敬意,自然成了联合国大会的选择。这是为了鼓励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发掘阅读之乐,并为那些做出促进人类社会与文化发展贡献的人们获取新的尊重。庆祝的想法源于加泰罗尼亚的圣乔治日风俗:当日售书附赠玫瑰。
来源维基百科
经常听人说,一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我想他们是爱读书的人,心中有草,出门便是绿色,能说出这样的话,定是在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埋在心灵的土壤里,用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去浇灌,最终成长为智慧之树。直到世界尽头,他们的整个生命历程都会有书籍的陪伴。今天我想写写我个人作为一个读者,对待书,读书这件事的看法(如何解决读书过程中的难点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到)
对待书籍的态度
爱是克制,喜欢就会放肆。这句话用到读书这件事上,我觉得同样适用。我还一直懊悔搬家的时候遗落了几本书籍,心里隐隐作痛,像是失去了心爱的东西。从这个以上来讲,我只是喜欢书而已,并没有到爱它的程度,对于失去它们的情感依然不能够克制。我想对于书籍的态度,还有更多的去爱的空间。
陈丹青先生曾讲到木心在1989年至1994年间,于美国纽约对他们讲世界文学,其中70%,木心十几岁就已经在他表亲矛盾的书屋中读遍了,而且熟记心间。我想这就是真正的喜欢,真正的爱能够达到的高度。
作为读者的态度
1.主动——主动的接收与思辨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讲到,读者与作者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作者的说法,个人觉得,很有韵味。作者与读者之间,就像棒球中的投手与击球手一样,两者都不是被动的,一个优秀的读者,是主动的去接球,在接收作者的文章信息的时候,能够主动的去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并且能够跟自己的内心以及世界产生连结。
2.创造性倾向——表达
弗洛姆在其《爱的艺术》一书中说到,去爱的前提,是要有一种创造性倾向。我仍然觉得这句话依然适用于读书这件事上。如果,你爱书,爱读书,前提依然是有种创造性倾向。当然,这里的创造性并不是要我们读者在与作者的互动过程中能去创作。我想更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能结合内心与世界的连结而对自己的生命过程和别人的生命过程有所创造。
其实,总结来说,主动汲取行为是为了将书籍中的营养内化于我们的生命过程中,就像幼苗汲取雨露作为它生命成长的要素。而创造性的倾向,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把自己的力量向外传达出来,一方面将这种力量收到的反馈作为自己内化的营养,一方面是温暖更多的人,将真善美传递给更多的他人,就如一棵大树能有给人乘凉的空间。
对待作者的态度
1.尊重
一部作品至少,它凝聚了作者的精力和时间,甚至有更多的作者对世界有着重大的贡献与意义。对于作者的投入,我想我们应该有的是最基本的尊重。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最基本的投入和所付出的努力,值得我们给予认同。
2.不神化
当一个人丧失判断力的时候,是最可悲的时刻。有时候,我也会先入为主,根据别人对书的评价,而去评价一个作者(对于贴标签的问题不多谈),显然是不太全面。别人的主观,不一定就全是你眼里的客观。我想大概所能做的是,可以主动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成长经历、思想变化等,多一分了解,多一分谦卑,保持自己的判断力。
种下一粒种子,走在成树的路上,世界尽头愿我们都有书籍相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