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们仨—人生路上的悲与喜

我们仨—人生路上的悲与喜

作者: 山边shan | 来源:发表于2017-12-10 23:56 被阅读20次

          断断续续的才读完《我们仨》,全书分为两个部分,读来也是完全两种不同的心情,前一部分古道上相聚,我想杨绛先生应该是在刻意抑制自己的悲痛,笔调冷静又克制,从字里行感受到的平静却好像有千钧之力催人泪下。

    我们仨—人生路上的悲与喜

              古道上相聚作者说这是一个又一个梦组成的万里长梦,梦里亦真亦假,缥缈不定。在梦里,她亲眼看到牵肠挂肚的女儿被病痛折磨,也目睹了女儿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是很少人能承受的,但作者只是淡淡的说“也好,女儿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去了,从此再也无牵挂了。”不管有多克制,毕竟是自己一手抚养长大的女儿离开了,在书中还是有难以抑制的悲伤情感。“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我心上又绽出几个血泡,添了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我想到她从梦中醒来,看到自己孤零零躺在医院的病房里,连梦里的妈妈都没有了而我的梦是十足无能的,只像个影子。我依偎着她,她一点都不觉得。

    我们仨—人生路上的悲与喜

            女儿走了,我们仨就剩下我和钟书了。失去阿圆后,“我内脏受伤,四肢乏力,每天一脚一脚在驿道上走,总能走到船上,与钟书相会。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钟书强撑着身体,好让她一程一程的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钟书弥留之际拉着杨绛的手说“绛,好好里”简简单单的一句嘱托,包含的是他们夫妻经历六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的无限深情。钟书离开后杨绛先生用余生认认真真的实践着最后的嘱托,亦如钟书的每一次嘱托。丈夫和女儿的离开,他们仨失散了。

    第二部分片名是我们仨失散了,失散,有几分的可怜巴巴的意味,但文却不如其名,没有丝毫悲伤,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个学者家庭的简单快乐和温馨幸福。夫妻二人同赴英国留学,生下圆圆头,再到回国,再到丈夫,女儿的离世,他们仨相守相助了六十多个春秋。

    女儿钱瑗一直是父母的骄傲,她是妈妈的生平杰作,爸爸眼中的可造之材,爷爷心中的读书种子,亲戚朋友眼中的小小天才。也是令父母牵肠挂肚的女儿,她为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经历,直至生命的尽头。

    杨绛和钟书先生以及圆圆永远保持着一颗童心,读她们的书信往来,竟完全没有过了花甲之年的沧桑气,信件上的涂涂画画写写好像来自六七岁的孩童,充满了童真。除此之外,他们活得简单,纯粹,做学文,教书,不是为了名和利,而仅仅是一腔热情和一份责任感,这份热情和责任感让他们殚精竭虑一生。他们身上的乐观,幽默,通透表露着他们看透红尘的智慧,让读者捧起这本书时如沐三月清风般通透。

    我们仨—人生路上的悲与喜

    我们仨虽失散了,却也不伤悲。正如杨绛先生自言“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了尽头了。”

    从此,家只是旅途上的客栈。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读这本书时,杨降先生已于去年五月去世,我想她定是听到了丈夫女儿的声声呼唤,去到了另一个世界,终于,分散十几年的我们仨又可以相聚相守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仨—人生路上的悲与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eb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