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深感到自己非常幸运。作者为了弄明白习惯到底是怎么回事,与很多研究机构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详动用无尽的脑力和做各种各样的实验尽为读者阐述,最终不辞辛苦完成此书。书中的大量理论以及结论都是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实验才得以总结而出,而我仅仅花费几天时间就可以学到,这么划算的事情不是幸运又是什么呢?
整本书都是在围绕一个公式徐徐展开的。
暗示——>惯性行为——>奖励
这个公式就是我们所有的习惯所遵从的法则,是大脑里运行的习惯回路。生活中的饮食起居、工作、学习与人沟通等一切行为习惯都是按着这样的模式来运行,不要小看这个模型,它不仅影响这个你的生活和命运,而且在一个组织中威力更加巨大,就先从个体说起吧。
个体的习惯
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以为自己所做的一些行为都是自己经过认真思考和选择的结果,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曾经看到过一个这样的比喻,说的是人大脑里的潜意识就像一头大象,理性就像坐在大象身上的人。通常想情况下,如果想去哪儿都是人坐在大象的身上只能稍加干预基本还是跟着大象走的结果。
通过这个类比,你会发现潜意识占我们头脑大部分的位置,而我们却对它一无所知。
我们每天的行为都被套路化的储存在了潜意识里,不需要思考和时间,直接就可以拿来用,非常的快捷和节省大脑能量。大脑的重量虽然只占身体重量的2%~2.3%,可是消耗的能量要占身体耗能的25%,相当于你吃三顿饭,其中一顿饭就是吃给大脑的。
热成像仪这是我用热成像仪对着同事测试的情况,最红的地方就是热辐射最多的地方,很明显的可以看到那是一颗脑袋。
大脑如此的高耗能对身体的负担是比较重的,为了给自己节省能量和运算量不得不采取一些办法将那些每天重复的事情套路化直接放入潜意识里,这样就可以让大脑同时做到多快好省的效果。
最近流行一句话说很多人其实25岁就死了,剩下的岁月只不过是等着埋葬。通过阅读此书你会发现,从科学的角度讲所有人每天都在依赖相似的神经过程生活,一直都在重复。人类大脑骨的中心是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的组织块,这个组织块与在鱼类、爬行动物或哺乳动物脑部一样,这就是基底核,是细胞组成的一个椭圆形组织。
在科学家实验当中,老鼠刚开始探索迷宫时大脑必须全力工作来分析新信息,而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练习。不到一周,老鼠的大脑已经把在迷宫中快速通过的路线变成了自身的一部分,几乎都不需要去思考。
这种思维的习惯化,靠的是大脑的基底核。基底核这一微小、原始的神经结构似乎取代了大脑的工作。基地核是回忆行为模式以及依赖此行动的核心。换言之。基地核甚至在大脑其他部分沉睡的时都在存储生物的习惯。
一旦习惯开始发挥作用,大脑的灰质就会平静下来,或者去进行其他的思考活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足够的脑力意识到某人把自己的午餐盒忘在了屋子里。
习惯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大脑一直在寻找可以省力的方式。习惯可以让大脑得到更多的休息。
其次,工作高效的大脑需要的空间较少,人的头部也会更小。这样的孩子在出生的时候更容易,因此也会降低婴儿和母亲的死亡率。
但是习惯有一个问题。
虽然习惯化以后可以让大脑效率更高,不用再思考一些基本行为。但是不思考会让我们可能上街的时候无法躲过超速的汽车。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人大脑的基地核发展出了一套聪明的系统,能够决定什么时候让习惯来取代其他活动模式,什么时候让组块行为开始或者停止。
怎么才能做到这个过程?
我们大脑中的这个过程是一个由三步组成的回路。
第一步:存在一个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
第二步:存在一个惯常行为,这可以是身体、思维或情感方面的。
第三步:则是奖赏,这让你的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
这个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的回路会随着重复的次数越来越自动化。习惯回路出现以后,大脑不再参与决策,它要么完全静下来,要么集中做其他任务。
好消息是除非你找到新的惯常行为,不然习惯模式依照会自动展开。这样你就不用重复再学习一些技能了。坏消息是一旦你养成了一个坏的行为,这些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就会永远的留在了大脑内。
习惯同时也是脆弱的,一旦暗示有变化或者消失,习惯也会分崩离析。
习惯与记忆以及逻辑一样,都是我们行为的基础。就算记忆消失,只要基地核完好,照样可以做失忆之前可以做的事情。
习惯回路中的暗示都包含什么?
几乎涵盖了所有事物,视觉方面、特定的地点、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某种情绪、一系列的思绪或者特定人的陪伴等等不一而足
习惯回路中的奖励都包含什么?
可以给感官带来快乐的食物,药物或情绪上的高潮。一种感觉或者刺激都是奖励。
习惯是怎么形成的?
习惯可以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出现,也可以刻意地修改。习惯往往是在未经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但可以通过调整习惯的各个部分来重塑习惯。
习惯有些特点?
1、习惯非常的强大,能让我们的大脑依赖他们,同时将逻辑等其他一切排除在外。原因是习惯可以创造出神经渴求。渴求是逐渐产生的,所以不容易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往往看不到它们的影响。
2、习惯不经我们容许就会出现。同时习惯还会通过暗示与奖励的循环变的越来越变本加厉。
一连串的奖励和暗示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习惯回路可以控制改变吗?
答案是可以。
习惯这条回路运转的动力从哪儿来的?
把暗示和特定的奖赏关联起来,大脑中就出现了潜意识的渴求,渴求让习惯回路运转了起来。
人都有什么渴求?
人对食物和气味的渴求非常强
习惯是这样产生的:把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拼在一起,然后培养一种渴求来驱动这一回路。
著名的广告大师,是如何设计自己的广告的呢?
第一:找出一种简单又明显得暗示
第二:清楚地说明有那些奖赏
当然如果只有这两条规律是不可能称霸广告届的,还有最重要的第三条。
第三:培养渴求。
渴求是一一种预期奖赏所产生的感觉,渴求内啡肽的分泌或成就感时,才会触发惯常行为。所以暗示不仅要能够触发惯常行为,还必须能够触发人对即将到来的奖赏的渴求。
惯常行为真正满足的是渴求感。
改变习惯的黄金法则
要改变习惯,你必须留住旧习惯回路中的暗示,提供旧习惯回路中的奖赏,但是以要插入一个新的惯常行为。
在改变习惯的时候,要注意处理掉旧的渴求感-------要保留以前同样的暗示和奖赏,并通过插入新的惯常行为来满足这种渴求。
惯常行为是用来满足渴求的,所以惯常行为本身并不是人们想要进行它的原因,而是这个行为可以暂缓渴求,最终达到奖赏。
习惯回路中的暗示一般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发现的,因为这种习惯已经由来已久。比如案例里面的曼迪觉得无聊,然后又发觉自己指甲不舒服,这是让她咬指甲的暗示。咬了以后的奖赏就是实质的刺激。这种刺激让她有充实感。
改变习惯的前提就是先认识到自己的习惯。一旦认识到自己的习惯的运作方式、暗示和回报。
暗示产生需求,奖赏将需求变成了渴求。惯常行为就是满足渴求的过程。
不过在寻找驱动我们行为的渴求感之前,我们通常并不真正理解它们。
习惯不能被清除,只能被替代,同时替代的习惯还要与其他因素配合时,这些习惯才会永久持续。这个因素就是信仰。
信仰是将改造过的习惯回路变成永久性行为的要素。
信仰很重要。你不是一定要信仰上帝,但你必须相信事情会好转。
社群创造了信仰。但是社群不一定会出现信仰。除非社群里的人互相信任。社群的目标一致性是增加信任的好办法。
改变习惯的办法就是替换惯常行为,并且相信自己可以改变。这种相信类似于信仰,之所以作者称之为信仰可能也是因为这是一种没有严密逻辑支持的相信。而这种相信从群体中更容易获取,即使群体只有两个人,结果也是一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