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读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兼学者、著名鲁迅研究者孙郁的最新书评《往者难追》,书中对过往人郁事的追怀,让人很快陷入深沉厚重的回忆中。也许是年纪渐增的问题,也许是时间之流的沉淀,其中肯定也少不了个性在岁月文学阅读的濡染,那种追忆往事的沉醉让人难以自拔。
这种阅读的氛围,让我不禁想起了文学创作过程。写作,尤其是文学创作,是务必要有一种强烈的身心沉沦感,才能在创作者与作品的人物与故事完全融合,才真正实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的“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凡是以此种境界进入的写作,最终的作品几乎是耗费作者心血而成的佳作。所谓呕心沥血、大器天成是也在矛盾文学奖的作品中,最让我喜爱的作品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就是翻开扉页目之所及即精品,强烈吸引人的不仅文字的质朴,更是作者在叙述的艺术的视角,以及路遥在上世纪60年代亲身经历的以“饥饿”为主的在生死存亡线上的贫困记忆,在我们上世纪70年代出生一代人看来,就很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后来再看到路遥写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全过程的纪实性散文作品《早晨从中午开始》,其中就写到了在写作此小说的种种身心的投入之深而引发的心力不济,过中部分因用情代入感至真至深以致痛苦不已。读来才知道原来《平凡的世界》之深受好评,至今依然强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不是作者的写作之外如技术精湛高超,而是以“无我之境”全身心进入呕心沥血书写自己的真实人生的艺术化结果。这不亏为作者路遥的一本“血书”,据说在此书创作的后面,因病情的严重而有些难以为继,但是,路遥并没有因病而中断作品的创作,而是抱病竭尽心力完成。
所以,在读者与作者之间,其实有一条无形的文脉之流在悄悄流淌着,那是创作者人生的艺术再现与人格魅力的永恒雕刻。就是经此链接,使作品无论经过岁月风雨的洗礼,还是人事代际轮回的更换,都能准确无误地打通作者与读者的心灵。
这告诉我们,写作,技术是写作的身外之物,创作者自身的心灵与精神的无缝连接与投入,才是写作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的精魂。在大学毕业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曾有过一个作家梦一直在心间回荡,所以,那个时候的生活几乎就是读书与写作,当然,真正能做到全身心投入创作,带着“无我之境”进入写作,还离不开写作者的个性,私以为,《平凡的世界》的成功与路遥的人生经历、写作努力、创作真诚都是分不开的。所以,在那段时间,足足有6、7年的时间,其中,偶尔有一两个月的暂时不上班时间,那个时段,白天完全沉浸在读书的境地,真正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我爱的书。”晚上,就在深夜万籁俱寂之时,享受着月夜与虫鸣的美好静谧,安静地陷入自我的创作。那个时刻,那种心无旁骛,真正进入精神的安静平稳无声无息流淌的感觉,真的是美妙,我深知那才是写作者文思泉涌、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创作佳境。对世事的浮沉,对生活的纷繁,各种人生世相也能拨开云雾。如今,回过头来,那样的一种醇熟宁静的精神境界创作的作品,文字的行之笔端也如流水,思想的蕴藏之于语句似春风。这种世事无扰的小我之境,也许才是鲁迅说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境界。
到现在家庭与工作的纷扰,已经再也找不回那种身心忘我的读与写的环境了。时至今日,在读钱理群、陈平原、孙郁等老一辈学养深厚、知识渊博、境界宽宏、思想深邃的学者型教授的大作时,不断反复勾起这种失去已久的读书与写作的氛围,又让我想到了写作者极其重要有难得的心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