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武志红老师的课程,结合昨天读书沙龙的一些讨论,整理如下感悟:
有一张卡牌上说“我不完美,同时已经足够”,有很多人会有疗愈之感,突然觉得很放松,原来我也可以不用一直做到那么好。
有些付出型的人,希望经由我的付出,来获得外界的肯定与认可,以给自己的生命能量续航,久而久之,会变成一种无意识的模式。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如此这般得在意别人对自己看法,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总想呈现出一个“完美的自我”。
武老师说,自体的虚弱,就希望通过在关系中的“讨好”,来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和价值感。其实这些所谓的“付出、讨好或者是牺牲”,都隐含着得到回馈的期许,这些付出的背后其实都已经标好了价签。
可是,关系的另一方,毕竟是不可控的,如果得到了期望的回馈,虚弱的自体就像得到了滋养,感觉到了自己力量与价值的提升。如果得不到想要的回馈,就再一次印证了自体的这种虚弱感,而这种感觉恰恰是自己不想要的,于是就会升起负面的情绪,感觉自己很受伤,感觉自己是一个“受害者”,受害的感觉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不由自主的去指责和攻击关系中的另一方,常用自己的委屈、受伤当做武器,而让对方产生“负罪感”和“愧疚感”,同时向外界宣扬“就是你对不起我”“都是因为你,我才会成为这样”,以求得别人对自己的理解认同与支持。
于是“讨好者”会变成“受害者”然后再渐渐变成“加害者”。进入了一个自己不可见的怪圈。
外在的这种攻击轮回,其实是内在对自我的不自信,是对自我的苛刻,是内在自我对抗的呈现。
有一句话说:没有你的里应外合,外界没有人能够伤害得了你。
当别人说你不好,你感觉很受伤时,其实是你的内在早就认定了你在这方面是不好的,要不然你不会对这句话敏感。不是别人的评价让你受伤,是你的认同让你受伤;不是这句评价让你受伤,是你对这句评价的解读,让你受伤。
弱者易怒如虎,强者平静如水。
外人眼中的完美,一文不值,自己对自己的认知,才是无价的,我的价值不是任何人能够判定的,因为我才是我自己的主人。
漂亮的羽毛是呈现给外人看的,太过爱惜羽毛反而忘记了做内在那个最核心的自己,不要让“完美”成了一种束缚与障碍。
所以,做自己吧,因为别人已经有人做了,放开手脚,书写自己的神话才是正事。
最后,还是送上鲁米的一句诗,与君共勉:
忘掉安全感,到你所害怕的地方去生活; 摧毁你的名声,做一个声名狼藉的人。——鲁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