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重读傅佩荣教授的一些作品,启发我重新学习了一遍《大学》,《中庸》和《论语》,教授的见解很独到,让我觉得豁然开朗,觉得经典其原来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也让我重新定位了什么是经典。就拿《论语》的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来讲,从小到达我们被告诉是,经常复习学到的知识,不也是很快乐的吗?而教授的解释是,在能够学以致用的时候,不是很快乐的吗?他把“习”字解释成了“用”和“实践”,这让我觉得豁然开朗,毕竟,作为一个正常儿童,当时我也有一样的困惑,“复习有什么可感受到快乐的”,这样相同的疑问。这样道理就说的通了,不管我年龄几何,我都可以感同身受,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这才是经典,才是亘古流传的原因。
《论语》话说回来,这大概是为什么我最近沉迷研究儒学经典的原因了。不过究其根本,我还是为了一个答案,一个人生应该何去何从 的答案。如果问我我到目前为止最后后悔的事情是什么,我一定毫不犹豫的回答当时高中文理分科的时候因为偏见,我选择了理科而跟哲学专业擦肩而过。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哲学才我最适合我的领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话简直就是说给我听的。
闲话少叙,回归今天的正题—人生定见。
我很久没有写这种理论性的文章了,上一篇估计都是去年的事儿了。今天之所以又提笔,是觉得现在应该记录点什么,非常害怕一不小心就给忘了。
什么是人生定见?我觉得它就是在发现自己的需求,理解这些需求,而且相应的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向并通过实际生活体验和实践检验的一种选择,它可以让人处于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坚持奉行的人生态度或者说是信仰。最关键的就是这些都出自本心,自己真心的认同 而不是被道德,被社会和欲望所绑架的左右摇摆的生活态度和观念。
拥有自己的“人生定见”是让自己的人生走上幸福,美满的基础。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生定见”让我们在遇到诱惑,遇到抉择的时候可以快速,坚定且无怨无悔的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也因为无怨无悔,我们的生活也就不会陷入到懊悔,恼怒,自怜自哀的纠结中,我们也不会因为这样的情绪而消耗我们本就多难的日子。同时,这也是儒家最强调的“真诚”。《大学》的“絜矩之道”,《论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无不体现真诚。人只有对自己真诚,才可能让自己真正的自由。没有良心的谴责,人才可以心安,心安才可以去体会幸福。从没有一个心怀忐忑的人说自己就喜欢这样的生活。
其实,大多数精彩的人生都是一个体验人生,获得感悟,检验感悟并形成人生定见坚持奉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因为各种丰富的人生经历,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产生不同的人生感悟,且这样的人生感悟,人生态度,在经历之后的诱惑,苦难,和幸福的检验之后,逐渐统一,慢慢形成人生定见的。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的就是这样的过程。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我,通过对先秦儒家的学习,我得到了什么呢?凭我这短短几年的人生体验又能得出什么人生感悟?
我觉得人这一辈子,也就是沧海一粟,功名利禄随着人的消逝,也会化成清风。既然注定不能永恒,那我这一辈子就要求一个“真”字,我不会去奢求什么流芳百世,但求一个“无愧于心”。
如果要我谈谈方法,我觉得应该是下面这样的吧:
“真诚而向善,择善而固执,止于至善。”
就像傅教授说的那样“不屑做不好的事儿,再去做该做的事儿”。
努力做到思想和行为的圆融一致。让自己的每一个选择都尽量是最好的选择(付出自己最能付出的,换回来对自己最重要的,就是最好的选择)。
真诚是人的内心世界真挚、诚实、坦荡的美。
因为儒家入世的态度,感染着我也变得更加的积极,心也跟着更加的澄澈。以前有很多纠结不清的问题也找到了坚定的答案,这也是对于我的惊喜。都说华夏从李唐来儒释道三家鼎力,儒家入世的态度,道家出世的心和佛家远离红尘的空性让华夏子孙变得摇摇摆摆,没有坚持,只学会了逃避。其实,儒释道并不矛盾,他们只是在不同的方面解释了对天道的见解,总而言之都离不开一个善字。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才是我们这种平凡人不平凡的使命。就像王阳明先生一样,有属于自己的“致良知”。
《中庸》这就是我人生旅程的起点,你的呢?
琳曦,雨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