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桃三士”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
齐景公手下有三个勇士:公孙捷、田开疆和古冶子。这三个人虽然勇猛无比,但对君臣之礼毫无敬意,甚至对国相晏子也视若无睹。晏子担心他们的傲慢会威胁到国家的安定,于是向齐景公建议除掉他们。齐景公采纳了晏子的建议,决定利用一次宴会让三人自相残杀。
在一次宴会上,晏子让人摘了六个桃子,但只留下两个。晏子提议让三人报功,功劳最大的人可以得到桃子。公孙捷首先站出来说自己打死过老虎,应该得到桃子;古冶子随后说自己曾在黄河中杀死巨龟救了齐景公的命;田开疆则说自己曾攻打徐国,立下大功。最终,公孙捷和古冶子各得一个桃子,而田开疆因觉得自己功劳最大却没有得到桃子,感到被羞辱,拔剑自刎。公孙捷和古冶子见状,也相继自杀。
原文: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
景公养勇士三人无君臣之义 晏子谏第二十四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
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
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
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是无勇也,士众而桃寡,何不计功而食桃矣。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
田开疆曰:“吾仗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
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若冶视之,则大鼋之首。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
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
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
使者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
很久以前就知道这个成语,但古代的谋士是如何设计让三个武士因为一个桃而亡,那到没有去了解,毕竟看的书并不多,毕竟大多数人不是善于使用阴谋诡计的货色,好好生活,没有机会参与争权夺利是大部人过的日子。
看过这个故事后,我感觉这个古书上的故事写得过于离奇怪诞,不能确定古人写的事情是否可靠。三个无比可杀虎,统帅三军、在黄河中斩杀巨鼋的勇士居然会为一个桃而死。古文中描写的三士,从争桃到羞愧而自刎,这三位勇士虽说有勇无谋,但看他们的表现却是知廉耻的仁义之士。谁是谁非自有千古的文人墨客评述。
不久前听闻一个骇人的故事,是一位当老师的朋友向我讲述的。
有一位老师,家里的土地与房子卖掉了,得了一大笔钱。这位老师有兄弟两人和老父亲三人来分这笔钱与和物,在年迈的父亲主持之对财分进行了分配,年迈的父亲可能考虑到当老师的儿子已经成家负担更重一些,而弟弟没有成家,没有负担,因此在分配钱物上向哥哥倾斜了一些,没想到这个不太成器的弟弟不干了,三天两头向老父亲要钱,闹得整个家鸡犬不宁,甚至对老父亲动粗。终于有一天,父子仨人在剧烈的冲突中酿下了惨绝人寰的悲剧——哥哥持械把弟弟杀了。为了这“桃”哥哥进了监狱,被判了重刑,老父亲被活活气死,家破人亡。
我想这个故事更符合人“一桃三士”所表达的意思。人为了利益不惜兄弟相残只为那个“桃”,可是故事中没有人设计这个“桃”局也没有递桃的人,故事中的人物显然不是古文中景公手下的三士,因此,我觉得把这个成语改成“一桃三死”比较恰当。
网友评论